地菍

概况

异名:铺地锦(《岭南采药录》),山地菍(《生草药性备要》)。

基源: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的全草。野牡丹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9种,多供药用。

原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Melastoma repens Desr.),又名地枇杷(广西),地茄(湖南),古柑(福建)。

形态:披散或匍匐状小灌木;茎分枝,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下部伏地、长10~30cm。叶对生,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全缘或密具浅细锯齿,仅上面边缘和下面叶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主脉3~5条;叶柄长2~6(15)mm,有毛。花两性,聚伞花序顶生,1~3朵生于枝端;花梗长2~10mm,上部具2苞片;萼筒长5~6mm,疏生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裂片5;花瓣5,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长1.2~2cm;雄蕊10,开型,5枚较大,紫色,有延长且二裂的药隔,5枚较小、黄色、基部有2个小瘤体,花药顶端孔裂;子房下位,5室。果实坛状球形,平截,肉质,不开裂,长约7~9mm,疏生糙伏毛;宿存萼被疏糙伏毛。种子多数,弯曲。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02页.图373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常生于酸性土壤。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5~6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及全株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712。

药性

性味:《陆川本草》:“甘、微涩,稍凉。”

归经:《闽东本草》:“入肝、肾、脾、肺四经。”

功效:活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便血,痢疾,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②《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③《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④《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肠炎:地菍全草1000g,算盘子根、叶1000g,黄荆子500g,紫珠750g。加水适量,煎成1000ml,每服20~30ml,每日3~4次。” ②《常见中草药》:“治血虚所致的月经不调:地菍、益母草、五月艾各9g。水煎服。” ③《常见中草药》:“治风湿痹痛,腰腿痛:地菍9g,半枫荷鸡血藤各15g。水煎服。” ④《福建药物志》:“治菌痢:地菍、无根藤、龙芽草各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外伤出血:地茄新鲜叶,捣烂外敷。” ②《闽南民间草药》:“治风火齿痛:古柑鲜草头30g,洗净,水适量煎服。” ③《闽南民间草药》:“治咽喉肿痛:鲜古柑18~30g,洗净,水适量,煎服。” ④《湖北中草药志》:“治月经过多:地菍30~60g。水煎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0%鲜地菍煎剂喷喉,每次2ml,滴鼻,每侧每次0.5ml。”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血管外伤出血:地菍全草5kg,加水12kg,熬至药液2.5kg,滤出后加防腐剂。每服20~30ml,温开水冲服(忌热),每日3次。”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白带:地菍根、金樱子根各15g。水煎服。” ⑧《广西本草选编》:“治痔疮,湿疹:地菍全草60~90g。水煎熏洗患处。” ⑨《福建药物志》:“治内、外痔:地菍鲜时适量,加醋(浸过药面)煮沸,趁热熏患处。并用地菍60g,水煎服。” ⑩《安徽中草药》;“治尿路感染:“鲜地苍、鲜车前草各60g。煎服。” ⑾《生草药性备要》:“治蛇咬伤,麻疥烂脚:地菍叶,煎水洗。”

食疗:《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白带:地菍30g,三白草根15g,白木槿花9g,猪瘦肉60g。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