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名精

概况

异名:麦句名姜、虾蟆蓝(《本经》),地菘(《别录》),鹿活草(《唐本草》),野烟(《贵州民间方药集》),挖耳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茎叶。天名精属全世界有20余种;中国约17种,3变种。

原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唐本草》谓:“天名精鹿活草是也,味甘辛”;《纲目》亦载:“天名精嫩苗绿色,似皱叶菘芥,微有狐气……长则起茎,开小黄花,如小野菊花,结实如同蒿,子亦相似……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按历代本草描述考证,与商品药材原植物对照,基本相符。本种果实为少常用中药鹤虱,《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三版收载鹤虱原植物均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臭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顶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部叶渐小,长圆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近无梗;总苞钟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顶端尖,中、内层长圆形,顶端圆钝;花序全为管状花,外层雌性,中央两性,黄色。瘦果线形,具细条纹,顶端有短喙。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83页.图637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缘、溪边、荒地、村旁、路边。分布于华东、西南及河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朝鲜、日本、越南、缅甸、锡金、伊朗和原苏联高加索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于温暖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坡地及十边地都可种植。种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33×26cm点播或撒播。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适量追施堆肥。

采集:春、夏、秋季采集,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产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

鉴别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2ml,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苯乙醇(9:1)为展开剂,以特勒内酯、天名精内酯酮为对照。展开后,喷以1%香荚兰醛硫酸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89)

贮藏:晒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10余种倍半萜成分,有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天名精内酯醇(Carabrol)、格拉尼林(Granilin)、埃瓦林(Ivalin)、鹤虱内酯(Carpesiolin)、埃瓦内酯(Ivaxillin)、11(13)去氢埃瓦内酯[11(13)-Dehydroivaxillin]、特勒内酯(Telekin)、11(13)二氢特勒内酯[11(13)Dihydrotelekin]和异埃瓦内酯(Isoivaxillin)[1,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3;22(12):2773 。
[2] 植物学报 1988;30(1):71。

药理

天名精内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显著的作用,用药后,小鼠在短暂兴奋后即转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状态。大量则引起阵发性痉挛而致死。能对抗可拉明(Aminocordm)和士的宁的致痉作用。与巴比妥类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在延脑及脑干部分。此外,尚有降温、退热作用(正常及菌液引发热之兔)。iv20~30mg/kg可使兔、猫的血压降低,阿托品不能阻断此作用。对犬、鼠脑组织的呼吸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24。

药性

性味:辛,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辛。” ③《开宝本草》:“咸。” ④《纲目》:“微辛、甘。有小毒。”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平。有小毒。” ⑥《中草药学》:“苦、辛,寒。”

归经:肺、肝经。 ①《本草再新》:“入肺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厥阴经。”

功效: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

主治:乳蛾,喉痹,急性肝炎,疟疾,急、慢惊风,血瘕,血淋,衄血,疔肿疮毒,皮肤痒疹,虫积,脚癣。 ①《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②《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③《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④《唐本草》:“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 ⑤《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螫毒,挼以敷之。” ⑥《纲目》:“吐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⑦《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⑧《野生植物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⑨《杭州药用植物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者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②《蜀本草》:“地黄为使。” ③《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救生丸(《经效济世良方》)治缠喉风:天名精细研,用生蜜和丸弹子大,噙化1~2丸。如无新者,只用干者为末,以生蜜为丸。 ②天龙饮(《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声带息肉和小结:天名精、龙须草、龙葵、石龙芮、白英、杞子、生地、熟地、白芍、党参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伤寒蕴要》:“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喉肿水不可下者:地菘捣汁,鹅羽扫入,去痰最妙。” ②《太平圣惠方》:“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地菘500g,捣如泥,敷瘰疬上,干则易之,以差为度。” ③《伤寒类要》:“治发背初起:地菘,杵汁200ml,日再服,瘥乃止。” ④《简易方》:“治毒蛇咬伤:地菘适量捣烂外敷。” ⑤《履巉岩本草》:“治吐血疾:天名精,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3~6g,用茅花泡汤调服,不以时候。” ⑥《本草从新》:“治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闭,用行血利水药不效:天名精根叶,浓煎膏饮,下血,小便通而愈。” ⑦《孙天仁集效方》:“治疔疮肿毒:天名精草叶,浮酒糟,同捣敷。” ⑧《中药大辞典》:“治疗慢性下肢溃疡:取50%天名精煎液100ml,加温浸洗患处,每次10~30分钟,每日3次。” ⑨《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胃炎胃痛:天名精9~15g,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言其叶苗也,鹤虱言其子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杀虫,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疟,漱之止牙疼,接之敷蛇咬,亦治猪瘟病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天名精,辛能散结,寒能除热,故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小便不利,由于内热,除热则小便自利也。辛寒能散湿祛热,则小虫自除也。除痹者,去湿之功也。除胸中结热,止烦渴,祛热散结,益阴之功也。逐水者,湿热散,则水自消矣。其主破血,生肌,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凉血除热散结之力也。” ③刘若金《本草述》:“天名精,似以能除胸中结热为主。盖痰乃热之所聚,毒乃痰热之所壅,风乃痰聚热壅之所化,病此数者,皆病乎血,且凝或溢之不一,投此味,待其能行能止而胥益也。” ④张德裕《本草正义》:“天名精,其性寒凉,能滑利下行,据古籍则破血利水之力极大,《本经》、《别录》所载主治是也。后人则惟用以解毒降火,《唐本草》以下诸书所载主治是也。今则以治喉风肿塞,甚至腐烂危险之候,取茎叶捣汁灌之。冬令草枯,无从取汁,则于夏秋之间,预收茎叶捣汁,澄定,俟其将干凝结之时,作为丸子,阴干密贮,临用以清水化开,灌之亦效,甚者屡进之,探吐稠痰,大可转危为安,微贱药中之极有灵验者。盖消痰解毒,清热降火,开结利窍,合数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辄效。其余诸证之应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