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节夫,Α.Н.

苏联心理学家。1903年2月5日出生于莫斯科,1979年1月22日卒于莫斯科。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41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45年升任该校哲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66年任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68年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66~1969)、巴黎大学布达佩斯大学荣誉博士(1968,1973),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1973)等。20年代末,他追随Л.С.维戈茨基,并和维戈茨基、Α.Р.鲁利亚一道研究人的高级心理功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见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高级心理功能是随着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他主要进行随意记忆和随意注意的研究,证明高级心理功能具有中介结构,是由主体的外部交往形式内化为内部心理过程发展而来的。30年代,他进而研究作为心理发生发展源泉的物质的感性-对象活动问题:它的结构与发生以及对个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作用。30年代末,他从活动观点出发研究心理反映的产生问题。并写成博士论文(1940年通过)分析动物心理发展对其生活活动的依从性,探讨由动物行为向人的社会劳动过渡而产生人的意识的问题。

卫国战争时期,他从事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战后,他探讨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问题。认为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主导活动形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从而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分期的新原则。他关于心理发生发展方面的工作概括在其专著《心理发展问题》(1959)中,1963年得列宁奖。60年代,他从外部物质活动的结构进而分析内部心理活动的结构,提出主体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发生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彼此相互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专著《活动 意识 个性》(1975),获罗蒙诺索夫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