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

山区溪河或干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因其所流经的沟道坡度陡峻,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历时短、流速高、冲刷力强、挟带泥石多、破坏力大等特点。古来就有“暴涨暴落山溪水”的说法。

山洪按其产流成因分: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消融山洪,或几种成因混合的复合山洪。其中以暴雨山洪为多见。暴雨山洪历时多不过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很少达一天或持续几天。夜间发生较多。这对于保护人畜财产,和进行观测研究,都很不利。

山区小河或干沟按地貌特性不同,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段为山洪形成区,其形状多如宽广的漏斗,逐渐收缩通向中游段,沟道纵坡一般为30%以上,这一段的作用是汇集水流,水流进行强烈冲蚀。中游段为山洪流通区,沟道纵坡一般可达20%左右。其特点是它把上游段汇集的水流迅速运送到下游段。水流挟带泥沙甚至石块。本段内一般无明显冲淤现象。下游段为山洪沉积区,常称冲积锥,相当于平原河流河口处的三角洲。沟道的纵向坡度也常达10~15%,一般不小于5%。距山口近处,冲积锥的泥石颗粒较粗,距山口远处,颗粒较细,但这种山洪对泥石的分选性一般不如平原河流明显。

由于沟道纵坡大,山洪流速相应也高,一般超过2.5~3.5米/秒,如此高速而又挟带大量泥石的水流,难以使用流速仪测速,一般用浮标法施测水面流速。中国云南东川蒋家沟实测流速一般为7~8米/秒,1968年实测最大水面流速为13.4米/秒。因施测困难,山洪含沙量实测资料既少又欠精确。侵蚀严重地区的山洪的泥沙含量比一般大河洪水含沙量高若干倍。含泥石特多的山洪,称泥石流

在世界各地山洪分布较广。中国山区面积达三分之二,全国半数以上的县都有山区,山洪现象颇为普遍。山洪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防治山洪灾害是一个重要问题。山洪涨落迅猛,沟道又短,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满足预见期的要求,常用水文气象方法或用物象测雨及当地的天气谚语预报。

参考书目
  1. 徐在庸:《山洪及其防治》,水利出版社,北京,1981。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