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

在沟谷和坡地上产生的、饱含粘土和砾石的液态、固态两相流。它以突然暴发、快速运动的巨大冲击力和高强搬运能力冲刷沟床,破坏各种建筑物和设施,淤埋村庄、农田,堵塞江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山西、北京等2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较严重。世界上苏联、日本、奥地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泥石流危害。(见彩图)

泥石流 类型

泥石流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挟带物质的组成情况可分 3类:

(1)泥流。所挟带的物质主要是粗砂以下的泥沙,有时也有少量的碎石岩屑。

(2)泥石流。流体由大量细颗粒物质(粉砂、粘土等)和巨大的石块、漂砾及水所组成。

(3)水石流。主要由大石块和水或稀泥浆所组成。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可分为:

(1)水力类泥石流。由于地表径流的强烈侵蚀作用或水体溃决,大量固体物质进入沟道而形成的泥石流。属于泥沙运动力学研究的范畴。

(2)重力类泥石流。由于土体内容水量超过饱和,使土体失去平衡并引起滑动而产生。按物理力学特性泥石流还可分为紊流型(稀性泥石流或高含沙山洪)及层流型(粘性泥石流或结构性泥石流)两类。

形成条件

形成泥石流要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和一定强度的降水。人为因素对某些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严重影响。松散固体物质的成分、数量和补给方式,决定泥石流的类型、性质和规模。而松散固体物质的构成、储存和积聚又取决于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地层岩性和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形成泥石流地形具有陡峻和高差大的漏斗形特征,坡面上松散固体物质易汇集于沟谷,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水是激发泥石流暴发的重要条件,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水体溃决等形式,其中暴雨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如破坏自然条件、增加松散固体物质等,均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复活或加剧其为害作用。

运动特性

泥石流以间歇性的阵流形式出现,在一次泥石流过程中形成十几次至几十次阵流。阵流的前峰高而陡,多由大石块组成,俗称龙头。有时龙头从几米至十几米的高峰,奔腾咆哮冲出峡谷。泥石流运动中所遇到的沿程损失使阵流变薄,流速变慢,最后呈叶片状停积在沟床中。阵性流动中一阵比一阵向前推进更远的过程称为铺床过程。在铺床过程完成以后,继之而来的泥石流便以较快的速度在泥面上运动。由于流速快,惯性大,在流经弯道处,凹岸有显著的超高现象,容易产生裁弯取直。遇有反坡时,能爬高翻越前进,有时甚至可以爬越高达 5~10米的阶地、陡坎或导流坝。泥石流停积以后,仍保持运动时的结构不变,形成许多平行于主流方向的砾石堆,其形态有舌状、垄岗状和岛状,具有较平坦或中间微微突起的顶面,两侧成较陡的斜坡,前缘成陡坎。由于泥石流的这种运动特性和堆积形态,使堆积扇的地面坎坷不平,与一般山洪或冰川作用形成的山麓堆积扇迥然不同。

防治措施

(1)防护工程。在泥石流集中的山区,沿溪流修筑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为害。

(2)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泥石流沟道的泄洪能力(见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

(3)拦挡工程。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山洪径流,削弱泥石流流量、下泄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物的冲刷、撞击、淤积等为害。

(4)生物措施。用以保护山坡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继续发展,甚至最终根治泥石流。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