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四维

国之四维,指治国的纲纪准则。

国之四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ó zhī sì wéi
成语简拼
GZSW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國之四維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治国的纲纪准则。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治国的纲纪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丰丰写不出成语“国之四维”的拼音。

(2)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国之四维”几个大字。

(3)玖少哥哥给雅思和墨书讲了“国之四维”的故事。

(4)黎黎不会写成语“国之四维”的最后一个字。

(5)清新县凤霞中学的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国之四维”。

(6)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7)廉者政之本矣,乃国之四维,立人之大节,仕者之大德。

(8)老爷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9)即时开读其书曰:膑闻仁义礼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0)之意,又表示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大明世代遵守的道德规范。

(11)在前往双涧回澜的地铁上,考老师给禧馨和果冉讲了『国之四维』的故事。

(12)王然其说,遂诏太子出镇城父,伍奢知无忌之谗,忙将表入谏曰:臣闻父子夫妇,人伦大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分字解释

四维

四维:[sìwéi] (1)古代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认为是维系国家所必需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2)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淮南子》。(3)指四方。流落四维。(4)即四肢。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素问·生气通天论》。马莳注:『四维者,四肢也。』。

国:guó 1、<名>国家。《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2、<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3、<名>国都;京都。《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名>地方;地域。《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四:[sì] (1)[乐] 工尺谱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维:wéi 1、<名>系物的大绳子。《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引] 对事物起重要作用的东西,常与『纲』连用,指国家的法度。《管子·禁藏》:『法令为维纲。』2、<动>系;连结。《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夕。』3、<名>隅;角落。《淮南子·天文》:『东北为报德之维也。』4、<动>通『惟』,思考。《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维万世之安。』5、<介>由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6、<连>和;与;同。《诗经·小雅·无羊》:『牧人乃梦……旐维旟矣。』7、<语气词>放在句首。《史记·秦始皇本纪》:『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又] <语气词>用以帮助判断。《史记·秦始皇本纪》:『是维皇帝。』[辨] 惟,唯,维。见『惟』字。

国:《丑集上·囗字部》(古文)囗囶圀□□《唐韵》古或切《集韵》骨或切,□觥入声。《说文》邦也。《周礼·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又《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又《周礼·地官·掌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注〉山国多山者,土国平地也,泽国多水者。又灭人之国曰胜国。《左传注》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也。又九州之外曰外国。亦曰绝国。《后汉·班超传》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又〉远处绝国。又两国相距曰敌国。《孟子》敌国不相征也。又外国来附者曰属国。《李陵·答苏武书》闻子之归位,不过典属国。〈注〉典,掌也。即掌属国之事者。又城郭国,行国。《宋程大昌备北边对》汉西域诸国,有城郭国,有行国。城郭国,筑城为守者,行国不立城,以马上为国也。又姓。《姓苑》太公之后。齐有国氏,世为上卿,宋有国卿。又囯,《正字通》俗国字。囻,同国,民国期间俗字。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维:《未集中·糸字部》《广韵》以追切《集韵》《韵会》夷隹切,□音惟。《说文》车盖维也。又《博雅》系也。《诗·小雅》絷之维之。〈传〉维,系也。《公羊传·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马维娄。〈注〉系马曰维,系牛曰娄。又《诗·小雅》四方是维。《周礼·夏官·大司马》以维邦国。〈注〉维,犹连结也。又《仪礼·太射礼》中离维纲。〈注〉侯有上下纲,其邪制射舌之角为维。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屠维。又《前汉·贾谊传》是犹度江河亡维楫。〈注〉维,所以系船。又《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又《淮南子·天文训》帝张四维,运之以斗。又《楚辞·天问》干维焉系。〈注〉维,纲也。又《尔雅·释诂》伊维侯也。〈注〉发语辞。《韵会》案六经惟维唯三字皆通作语辞,又训独,尚书助辞皆用惟字,诗助辞多用维字,左传助辞用唯字,论语助辞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从心,思也。维糸,系也。唯从口,专辞也,应辞也。然皆语辞,古书皆通用之。又地名。《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注〉应劭曰:故莱夷维邑。又姓。《姓氏急就篇》汉维汜,妖巫,卷县人。又於恭切,音雍。《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卢维。《释文》卢音雷。维,於恭反。考证:(《楚辞·天问》干维焉系。〈注〉维,纲也。)谨照原文纲也改纲也。(《尔雅·释诂》维,伊维也。)谨照原文改伊维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