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冰茹檗

含冰茹檗,檗,黄檗。形容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同『饮冰食檗』。

含冰茹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n bīng rú bò
成语简拼
HBRB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含冰茹檗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檗,黄檗。形容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同『饮冰食檗』。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非儿写不出成语“含冰茹檗”的拼音。

(2)霏霏不会写成语“含冰茹檗”的最后一个字。

(3)高都镇泊南中学的须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含冰茹檗”。

(4)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含冰茹檗”几个大字。

(5)新燕大哥哥给曾霓和益茹讲述了“含冰茹檗”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枢《〈精忠传弹词〉序》:『太夫人舍生不遂,乃奉君姑并携六月孤儿,伴榇回浙,赁居于海宁桐木村旧戚马氏之见远山楼。自此含冰茹檗之中,惟曲尽其事长抚雏之责矣。』

分字解释

含:hán 1、<动>衔在口里。《孔雀东南飞》:『口如含朱丹。』[又] 衔在眼里。《孔雀东南飞》:『阿女含泪答。』2、<动>包含;包容。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图画》:『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含贝] 比喻牙齿洁白。贝,白色的海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含。』[含毫] 以口润笔。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含咀] 品味,多指对书史学艺的欣赏体会。《梁书·王筠传》:『昔年幼壮,颇爱斯文,含之间,倏焉疲暮。』[含气] (1)有生命的东西。(2)含藏元气。

冰:bīng 1、<名>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2、<动>结冰。《察今》:『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冰肌玉骨] 1.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2.形容梅花傲霜斗雪。[冰人] 媒人。

茹:rú 1、<动>吃。《文选序》:『茹毛饮血之世。』[引] 含。范成大《相州》:『茹痛含辛说乱华。』2、<名>蔬菜的总称。枚乘《七发》:『白露之茹。』3、<形>柔软。《韩非子·亡征》:『柔茹而寡断。』4、<动>度量;估计。《诗经·小雅·六月》:『猃狁匪茹。』[又] 猜测;猜想。《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5、<形>腐臭。《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含:《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胡男切,音涵。《说文》嗛也。《广韵》衔也。《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又《礼·月令》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注〉含桃,樱桃也。《释文》含,亦作函。一说鸎鸟所含,故亦名鸎桃。又《正韵》包也,容也。《易·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又《文言》含万物而化光。《书·盘庚》惟尔含德。又《后汉·梁鸿诗》麦含含兮方秀。〈注〉含含,麦盛貌。又《广韵》《集韵》□胡绀切,涵去声。《广韵》本作琀。《集韵》通作唅。《礼·檀弓》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疏〉含,以玉实口也。《春秋·文五年》王使荣叔归含。〈注〉珠玉曰含,含口实也。《周礼·春官·典瑞》共饭玉含玉赠玉。〈注〉含玉柱左右颠及在口中者。○按《礼·檀弓》《释文》:含,和闇反。《春秋》《周礼》《释文》:含,户暗反。《春秋》亦作唅。

冰:《子集下·冫字部》《唐韵》笔陵切《集韵》《韵会》悲陵切,□逼平声。《说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韩诗》说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礼·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壮,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周礼·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启,夏颁冰。又《尔雅·释器》冰,脂也。〈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又矢筩盖曰冰。《左传·昭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注〉冰,椟丸盖。〈疏〉盛弓者也。或云:椟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又《集韵》《正韵》□鱼陵切,音凝。同凝。《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又《集韵》读去声,逋孕切。《唐书·韦思谦传》涕泗冰须。〈注〉谓涕着须而凝也。《李商隐诗》碧玉冰寒浆。又《韵补》叶笔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赋》心殷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伤。怅太息而揽涕,乃挥雹而泪冰。考证:(《韩诗外传》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为伏阴。)谨按韩诗外传无此语,查初学记引作韩诗。谨照初学记原文省外传二字。冰字上增说字。结字下增而字改。(《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伐冰。)谨按文义伐冰改代冰。

茹:《申集上·草字部》《唐韵》人诸切,音如。《集韵》《韵会》□忍与切,音汝。《正韵》而遇切,音孺。《易·泰卦》拔茅连茹。《王注》根相牵引貌。《程传》根之相连者。又受也。《诗·大雅》柔亦不茹。又食也。《礼·礼运》茹毛饮血。《孟子》饭糗茹草。《庄子·人间世》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又食菜曰茹。《前汉·董仲舒传》公仪子相鲁,食于舍而茹葵。《主莽传》不茹园葵。又啜也。《尔雅·释诂》啜,茹也。又贪也,恣也。《扬子·方言》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郭注》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又《说文》茹,饭牛也。《广韵》饭马也。又度也。《诗·邶风》不可以茹。《小雅》玁狁匪茹。《周颂》来咨来茹。又柔也。《屈原·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注〉茹,柔堧也。又臭败也。《吕氏春秋》以茹鱼驱蝇,蝇愈至而不能禁。又《左思·魏都赋》神蘂形茹。〈注〉物自死曰茹。又菜茹。《前汉·食货志》菜茹有畦。《晋书·地理志》环庐种桑、柘、菜茹。又草名。《诗·郑风》茹藘在阪。〈传〉茅蒐也。《尔雅·释草》茹,藘。〈注〉今蒨草也。又水名。《水经注澧水,又东茹水注之。又地名。《前汉·地理志》上谷郡茹县。又陂名。《魏志·刘馥传》馥为扬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又姓。《晋书·五行志》茹千秋为骠骑咨议。《通志·氏族略·茹氏注》蠕蠕入中国为茹氏。◎按茹字有平、上、去三声,皆于字义无系,如《易》之连茹,王肃音如。《易韵》读孺,《诗》之匪茹、来茹,笺音汝,徐音如。《前汉·董仲舒传》茹字音汝,《王莽传》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诗》笺及《尔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荤,茹字皆音人庶切,余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连茹、不茹、茹毛义列于如音,以来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考证:(《扬子·方言》《郭注》凡俗呼能粗食者为茹。)谨照原文凡改今。

檗:《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厄切,音伯。《说文》黄木也。《本草》檗,或作蘖。《司马相如·子虚赋》檗离朱杨。《张揖曰》檗,皮可染者。又小檗。《本草》陶弘景曰:子檗,树小,状似石榴,皮黄而苦。又《类篇》蒲正切,音椑。盘也。从檗。蘖,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