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司马

方外司马,方外:指世外,超脱了世俗礼教之外;司马:古代官名。虽然当了官,却不拘于礼教法规。

方外司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āng wài sī mǎ
成语简拼
FWSM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方外司馬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方外:指世外,超脱了世俗礼教之外;司马:古代官名。虽然当了官,却不拘于礼教法规。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方外司马”几个大字。

(2)沐昊大哥哥给易辰和宇莉讲述了“方外司马”的历史典故

(3)小琤不会写成语“方外司马”的最后一个字。

(4)小婧写不出成语“方外司马”,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5)一八三团中学的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方外司马”。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俄而引奕为司马,奕既上,犹推布衣交。在温坐,岸帻啸咏,无异常日。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马。」』

分字解释

方外

方外:[fāngwài] (1)世俗之外,旧时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彼游方之外者也。――《庄子·大宗师》。(2)边远所在,异域。

司马

司马:(1)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掌管全国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2)隋、唐时州郡之官亦称司马。(3)姓。

方:fāng 1、<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2、<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3、<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4、<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5、<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7、<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8、<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9、<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1、<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12、<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13、<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14、<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15、<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方技] 指医、卜、星、相之术.[方士] 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方夏] 中国。[方舆] 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外:wài 1、<名>外面;外部。《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2、<名>表面;外表。《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3、<副>以外。《大铁椎传》:『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4、<动>置之于外;除去。《管子·明法》:『所以禁过而外私也。』5、<动>疏远。《易经·否》:『内小人而外君子。』6、<名>传统戏剧中扮老年男子的角色。』[外朝] (1)天子、诸侯听政议事的地方。相传周时天子诸侯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2)指在外朝参政议事之人。[外交] 古指臣子私自会见诸侯。[外戚] 帝王的母亲、妻子一方的亲戚。[外史] (1)官名,颁布帝王命令及掌管地图等。(2)指野史、杂史或记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

司:sī 1、<动>主管;掌管。《教战守策》:『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2、<名>官署名。《狱中杂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又] 指负责主管的官吏。《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马:mǎ 1、<名>家畜。《垓下之战》:『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2、<名>通『码』,筹码。古时计数工具。《礼记·投壶》:『请为胜者立马。』

方:《卯集下·方字部》《唐韵》府良切《集韵》《韵会》分房切,□音芳。《说文》倂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或从水作汸。《诗·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方,泭也。《释文》小筏曰泭。《尔雅·释水》大夫方舟。〈注〉倂两船。《史记·郦食其传》方船而下。〈注〉谓□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注〉地体安静,是其方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又《易·观卦》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敎。〈疏〉省视万方。《诗·大雅》监观四方。《周礼·天官·冢宰》辨方正位。〈注〉别四方。《释文》视日景,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礼·内则》敎之数与方名。〈注〉方名,如东西也。又《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诗·大雅》万邦之方,下民之王。〈笺〉方,犹向也。〈疏〉诸言方者,皆谓居在他所,人向望之,故云:方,犹向也。又道也。《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注〉方,犹道也。《礼·乐记》乐行而民乡方。〈注〉方,犹道也。又《易·复卦》后不省方。〈注〉方,犹事。〈疏〉不省视其方事也。又术也,法也。《易·系辞》方以类聚。〈疏〉方谓法术性行。《左传·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术。又放也。《书·尧典》方命圯族。《释文》方,放也。又有之也。《诗·召南》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传〉方,有之也。又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庄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异形。〈注〉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为也。又谷始生未实也。《诗·小雅》既方既皁。〈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又倂也。《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倂也。又旁出也。《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注〉方,旁出也。又板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於方。〈注〉方,板也。《礼·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也。又常也。《礼·檀弓》左右就养无方。〈注〉方,犹常也。又文也。《礼·乐记》变成方谓之音。〈注〉方,犹文章也。又义之宜也。《左传·隐三年》臣闻爱子,敎之以义方。又《闵二年》授方任能。〈注〉方百事之宜也。又比方也。《论语》子贡方人。《何晏注》比方人也。又《博雅》方,大也,正也。又祭名。《诗·小雅》以社以方。〈传〉迎四方气於郊也。又地名。《诗·小雅》侵镐及方。〈注〉镐,方,皆北方地名。又姓。《诗·小雅》方叔涖止。〈传〉方叔,卿士也。又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前汉·朱云传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又医方。《史记·扁鹊传》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前汉·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泽侯人主方。〈注〉侯家人主方药也。又《广韵》《集韵》□符方切,音房。方与,县名。《前汉·高帝纪》沛公攻胡陵方与。〈注〉音房预,属山阳郡。又《集韵》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汉·扬雄传》方皇於西清。〈注〉方皇,犹彷徨也。又文纺切。蝄[音wǎng]或作方。《周礼·夏官·方相氏》敺[音qū]方良。〈注〉方良,罔两也。木石之怪夔罔两。《张衡·东京赋》脑方良。〈注〉方良,草泽之神也。○按《说文》作蝄[音wǎng]蜽。又《集韵》甫两切,音仿。效也。又《韵补》叶肤容切《道藏·左夫人歌》腾跃云景辕,浮观霞上空。霄軿纵横舞,紫盖记灵方。

外:《丑集下·夕字部》《广韵》《集韵》五会切《韵会》鱼会切,□歪去声。内之对,表也。《易·坤卦文言》义以方外。《家人彖传》男正位乎外。《礼·祭义》礼也者,动於外者也。《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列子·仲尼篇》远在八荒之外。又疏斥也。《易·泰卦彖传》内君子,而外小人。《前汉·霍光传》尽外我家。又度外,置之也。《后汉·光武纪》暂置此两子于度外。又方外,散人也。《淮南子·道应训》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又《集韵》五活切,音杌。《黄庭经》洞视得见无内外,存嗽五牙不饥渴,神华执中六丁谒。又叶征例切,音制。《诗·魏风》十亩之外兮。叶下泄逝。《说文》外,远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会意。考证:(《礼·祭仪》礼也者,动乎外者也。)谨照原书祭仪改祭义。照原文动乎改动於。(《易·否卦彖传》内君子,而外小人。)谨照原书否卦改泰卦。

司:《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息兹切《韵会》新兹切《正韵》相咨切,□音思。《说文》臣司事於外者。《玉篇》主也。《书·大禹谟》兹用不犯于有司。又《高宗肜日》王司敬民。又《周官》钦乃攸司。《礼·曲礼》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典司五衆[音zhòng]。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水、司木、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又州名。《晋书·地理志》司州,汉司隶校尉所部。魏氏置司州。又《广韵》姓也。《左传》郑有司臣。又《正字通》司徒,司马,司空,皆复姓。又《集韵》《韵会》《正韵》□相吏切,音笥。义同。《前汉·叙传》民具尔瞻,困于二司。〈注〉师古曰:司,先字反。《王粲·酒赋》酒正膳夫冢宰是司,虔濯器用,敬涤蕴饎。又与伺通。《前汉·高五王传》魏勃常早扫齐相舍人门外,舍人怪之,以为物而司之,得勃。又《灌夫传》太后亦已使□司。又《容斋随笔》司有入声。如白居易诗: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武元衡诗,惟有白须张司马,不言名利尚相从是也。○按司字有平、去二声。白、武二诗所用,当系去声读作入声者,无据,不可从。

马:《亥集上·马字部》《唐韵》《正韵》莫下切《集韵》《韵会》母下切,□麻上声。《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黄帝臣相乗[音chéng]马。马,武兽也,怒也。《正韵》乗[音chéng]畜。生於午,禀火气。火不能生木,故马有肝无胆。胆,木之精气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说卦传》乾为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而生。《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又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注》谓总武事也。又《清夜录》汉制,卿驷马右騑。《前汉·东方朔传》太守,驷马驾车,一马行春。《卫宏·舆服志》诸侯四马,驸以一马。《南史·柳元策传》兄弟五人,□为太守。时人语曰:柳氏门庭,五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又田野浮气曰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日光也。一曰游丝水气。又阳马。《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接以圆方。〈注〉阳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连接或圆或方也。又投壶胜算曰马。《礼·投壶》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注〉立马者,取算以为马,表其胜之数也。谓算为马者,马为威武之用,投壶及射,皆以习武也。又《字汇补》打马,弹碁类也。朱李易安有打马图。又地名。马陉,齐邑。马陵,郑地。□见《左传》。又天马,兽名。有翼能飞。又竈马,虫名。《酉阳亲俎》状似促织,好穴竈旁。今俗呼竈鸡。又马勃,草名。《正字通》生湿地腐木上,一名马疕。韩愈所云牛溲马勃,兼收□蓄是也。又海马,鱼名。牙骨坚莹,文理细如丝,可制为器。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又司马、巫马、乗[音chéng]马,皆复姓。《前汉·沟洫志》谏大夫乗[音chéng]马延年。《孟康曰》乗[音chéng]马,姓也。又《风俗通》有白马氏。又马流。《兪益期曰》马援立铜柱,岸北有遗兵,居寿冷岸,南对铜柱,悉姓马,号曰马流。《方隅胜略》谓马人散处南海,谓之马流。《韩愈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注〉即马流也。一作马留。又门名。《前汉·项籍传注》宫垣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以主事,故总称司马门。又《公孙弘传注》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立於鲁般门外,更名金马门。又亭名。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亭。又《集韵》满补切,音姥。义同。《前汉·石庆传》马字与尾当五。《师古曰》马字,下曲者尾,幷[同并]四点为足,凡五。考证:(《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凡太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谨照原文次序改为: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姓苑》本伯益之后,超奢封马服君,遂氏焉。)谨照原文超奢改赵奢。原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