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过拾遗

补过拾遗,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补过拾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ǔ guò shí yí
成语简拼
BGSY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補過拾遺
成语英文
make good omissions and deficiencies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补过拾遗→遗哂大方→方枘圆凿→凿凿可据→据理力争→争短论长→长春不老→老奸巨滑→滑泥扬波→波属云委→委过于人→人才难得→得而复失→失道寡助→助桀为恶→恶湿居下→下笔如神→神愁鬼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如死灰

2、补过拾遗→遗大投艰→艰苦卓绝→绝无仅有→有本有原→原原本本→本相毕露→露尾藏头→头破血流→流水游龙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补过拾遗”几个大字。

(2)兵曹中学的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补过拾遗”。

(3)鸽子写不出成语“补过拾遗”的拼音。

(4)鹿哥哥给鹏凡和晨之讲了“补过拾遗”的历史故事。

(5)小包不会写成语“补过拾遗”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分字解释

补过

补过:[bǔguò] 弥补自己的过失缺点。将功补过。

拾遗

拾遗:(1)拾取别人失落的东西:路不拾遗。(2)补充别人著作中的缺漏:《本草纲目拾遗》。(3)唐代谏官名。

补:bǔ(1)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修补:补袜子;修桥补路。(2)补充;补足;填补(缺额)。如:弥补;补选。(8)补养:滋补;补品。(4)<书>利益;用处:不无小补;空言无补;无补于事。

过:guò 1、 <动> 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 <动> 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 <名> 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 <动> 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 <副> 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 <名> 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 <动> 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 <动> 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拾:1、shí(1)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拾粪;拾麦穗儿;拾金不昧。(2)收拾:拾掇。2、shí『十』的大写。

遗:yí 1、 <动> 遗失;丢失。《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2、 <动> 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 <名> 遗失的东西。《乐羊子妻》:『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4、 <动> 遗留。《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又]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wèi 1、 <动> 赠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2、 <名> 给予的东西。《送东阳马生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风] 流传下来的风尚。[遗民]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补:《申集下》《衣字部》《唐韵》《正韵》博古切《集韵》《韵会》彼五切,□音圃。《说文》完衣也。《急就篇注》修破谓之补。《诗·大雅》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又助也。《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国札□,则令赙补之。又益也。《前汉·董仲舒传》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又数也。《韵会》十兆曰经,十经曰垓,十垓曰补。又邑名。《郑语》鄢、蔽、补、丹、依、□、正、莘,君之土也。〈注〉八邑也。又姓。《通志·氏族略》补氏。《正字通》唐中常侍补真。□字比照考证蔽字条改正。

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拾:《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音十。《说文》掇也。《广韵》收也,敛也。《左传·昭三年》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渖也。〈注〉犹拾汁,终不可得。《前汉·夏侯胜传》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又《汲黯传》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又拾遗,官名。《唐书·百官志》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又不知而问曰拾没。俗伪为什麽。一曰射韝也。着於左臂以遂弦。《诗·小雅》决拾既佽。〈传〉决,钩弦也。拾,遂也。《仪礼·乡射礼》袒决遂。〈注〉遂,射韝也。以韦为之,其非射时则谓之拾。拾,敛也,所以蔽肤敛衣也。又今官文书借为数目之十字。又《集韵》《正韵》□极叶切,音笈。更也。《礼·投壷》左右告矢,具请牲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0/26245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巴丁!词琛蒂f主更递而投也。《仪礼·乡射礼》取弓矢拾。〈疏〉递取弓矢也。又《集韵》《韵会》□极业切,音跲。义同。又实摄切,音涉。蹑足升也。《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级,等也。《正韵》涉拾□失涉切,音摄,义同。疑韵切有脱误。

遗:《酉集下》《辵字部》《唐韵》以追切《集韵》《韵会》夷隹切,□音夷。《说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遗。〈注〉用心弘大,无所遗弃也。《诗·小雅》弃予如遗。〈注〉言忘去不复存省也。《周礼·秋官·司刺》三曰遗忘。又《正韵》失也。《前汉·贾谊传》功不遗矣。《后汉·桓荣传》虑无遗计。又《集韵》余也。《礼·乐记》有遗音者矣。〈注〉有不尽之音。《屈原·离骚》依彭咸之遗则。〈注〉遗,余也。又留也。《书·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左传·昭十九年》古之遗爱也。又《字汇补》便旋也。《前汉·东方朔传》小遗殿上。《南史·谢几卿传》小遗沾令史。〈注〉即俗言小便也。又《正字通》遗遗,与委蛇通。《战国策》出遗遗之门。〈注〉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枢言篇》遗遗乎若有从治。又姓。鲁费宰南遗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以醉切,遗去声。投赠也,馈也。《周礼·地官·遗人注》以物有所馈遗也。《左传·隐元年》请以遗之。又《玉篇》余恚切《正韵》于位切,□音□。又《集韵》徐醉切,音遂。盈之切,音怡。愈水切,音唯。义□同。又《集韵》《韵会》旬为切《等韵》似为切。□与随同。谦以下人也。《诗·小雅》莫肯下遗。〈注〉遗,音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