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篇500字

浏览

本文含读《上下五千年》有感、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468字)、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476字)、读上下五千年有感(477字)、《上下五千年》读后感(492字)等5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468字

今天,我读了妈妈前些日子给我买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这本书是彩绘注音精装本,分上下两册,还赠送一张光碟,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它讲述了世界从古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古西亚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久远神秘的古印度文明、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博大精深的古罗马文明、在黑暗中前行的中世纪欧洲、丛林深处的中美洲文明等等精彩篇章。

精美的插图、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一些曾经发生在世界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克斯起义、十字军东征等等。还使我了解到早在公元前776年奥运会就已经在古希腊举行了。还有阿基米德,他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了检验王冠的办法,他还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罗马战船烧毁,让我对科学充满了好奇。还有古埃及人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金字塔,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总之,透过精彩的故事、伟大的人物,这本书带我重温了世界上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让我亲身感受了那些英雄时代的现场。这真是一本好书,让我获益匪浅呀!

成语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如: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又如:瑚之为学,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成语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如: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又如: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400_471字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开国大典,里面记载了无数名人和故事。例如有:三顾茅庐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讲述了一个个动人故事,从中让我们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卧薪尝胆》。我佩服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他被吴王夫差抓住后,忍辱负重的甘心做奴隶。最后,吴王觉得他很忠心,就放他回越国。回去后,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让自己记住教训。他还到民间视察,替百姓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并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在战败后羞愧得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代强国。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屈服于命运,不断警醒自己,不断磨砺自己,就能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本书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成语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如:《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又如: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成语三顾茅庐: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意指指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後用“三顾茅庐”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源]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引)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後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典故]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打着“复兴汉室”名号起兵的刘备,在屯田新野时,从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是个能人,於是前去拜访,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了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刘备不顾身分,一连三次专程拜访的诚心,终于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後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476字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才发明了用火。我还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砷;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着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我们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这本书的。

成语神机妙算:神机妙算[shén jī miào suàn],意指机,机谋。算,算计。“神机妙算”指神奇的谋略,巧妙的算计。形容计策高明、预料准确。语本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源]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据《全唐诗·卷九四·刘知几》引)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典故]“神机妙算”原作“妙算神谋”,出自於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这是一首郊庙享宴颂诗,歌咏大唐皇帝的天威。诗开头二句:“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妙算”、“神谋”即是指天子高明的算计与谋略,出於军帐与宫廷中,建立这伟大帝国。“妙算”与“神谋”指料事精准、神奇高妙的机谋策略。後来“神机妙算”成为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计策高明、预料准确。

成语勤劳勇敢:勤奋劳动,有勇气,有胆量。如: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读上下五千年有感_477字

这几天,我在网看了一本书,名叫《上下五千年》。里面有许多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有讲秦始皇从建国到灭亡的故事。秦始皇打败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混乱的局面,他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就自称为始皇帝,然后就过着享受的生活。他建长城,修阿房宫,造坟墓等,征用了大批的民工。那时全中国还不到两千万人,造长城要动用民夫几十万,还发兵三十万;又使用军民三十万和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阿房宫。到二十即位,又从各地调集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建造秦始皇坟墓,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和财力,逼得老百姓怨声载道。终于有一天老百姓开始反抗秦朝了最先反抗的是陈生和吴广,起因是他们在被拉去看守渔阳的路上走投无路,最后只好反抗。虽然在战斗中陈胜吴广被杀害了,但是他们点燃起来反抗秦朝的那把火在到处燃烧,尤其是项羽、刘邦等起义军接之而来起义反抗,最终打败了秦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治理好国家,不能让老百姓做太多的劳役,搞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修长城是有一些必要,可以保卫边疆。可修阿房宫是没必要的,只是自己享受,修坟墓等都一样。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治理好国家”。

成语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如:《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又如:一家正安居乐业,不想安禄山兵乱,潼关失守,天子西幸。——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

成语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如:春秋·楚·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又如:盖在太古,民物未繁,原可闭关统治,老死不相往来。——清·薛福成《英吉利用商务辟荒地说》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482字

你们了解秦始皇当初是怎么统一六国的吗?又知不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多长时间吗?那么岳飞的事迹是不是和评书上讲的一样呢?这些都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找到。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评书上不是全真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是,评书上说,在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早已在一个北汉大奸臣的帮助下,打破太原地,灭了北汉。但是这本书证明,北汉是由赵光义灭的,这一证明使我难受。

你们是否知道,在有纸之前人们在是在什么上写字的吗?“笔、墨、砚、纸”被称为“文房四宝”:墨、砚出现较早;笔、纸出现较晚,其中数纸最晚,纸之为留传时已是唐朝。在没纸以前,人们在竹子上用刀刻字,后有了粗糙的沙纸,直到东汉才造出平滑光洁而又便于写字的纸张。

所以,跟那时比,我们可是幸福多了。

那么,像卧薪尝胆、指鹿为马,你们应该都很熟悉吧,但你们知道它们都出自于哪个朝代吗?它们的背后又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还有像我们学过的完璧归赵了、文成公主入藏了,这里都有更细的故事,很耐人寻味哟!

总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二十四史》精缩,里面配有一百多幅插图,是史书中的精品,值得我们去好好品读。

成语指鹿为马: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意指将鹿指称是马,藉以展现自己的威权。比喻人刻意颠倒是非。典出汉·陆贾《新语·辨惑》。[源]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於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直目,而从邪臣之言。鹿与马之异形,乃众人之所知也,然不能别其是非,况於闇昧之事乎?《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群党合意,以倾一君,孰不移哉! 另可参考:《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典故]赵高是个生性奸诈、颇具野心的人,想要篡夺朝中大权。秦始皇帝病逝时,假传圣旨,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接着立次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自己则当了丞相。当时胡亥年纪甚轻,因此赵高便专权揽政,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进而想要谋夺帝位,却又怕朝中大臣们不服,於是就想出一个方法来试探。有一天,赵高就驾鹿跟随着秦二世外出,秦王看见了就问说:“你为何骑着鹿呢?”赵高回答:“这是一匹马。”秦王说:“你错把鹿当成马了。”赵高说:“皇上若不相信我所说的,可以问问其他人。”群臣中有人说是鹿,也有人说是马。这时候秦王竟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却相信了奸臣的说法。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指鹿为马”,用来比喻人刻意颠倒是非。

成语完璧归赵:完璧归赵[wán bì guī zhào],意指蔺相如奉使秦国,交涉以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城时,识破秦国的诡诈,用计使璧安然回到赵国。语本《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後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 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 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 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典故]战国时代,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因宦者令缪贤推荐,召见蔺相如,并且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蔺相如不想使秦国有攻打赵国的藉口,主张送和氏璧到秦国去,完成与秦国十五座城池的交换。并说:“君王如确定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真的给城,璧就留给秦国;不给,我会将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於是赵王派他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国。到了秦国,蔺相如发觉秦王并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於是在秦王欣赏和氏璧时,假意的说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後退了几步,倚柱而立,气得头发竖立,顶起帽子,便以要击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秦王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他斋戒五天的要求。蔺相如就趁着五天的缓冲时间,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发觉,已经来不及挽回,为了显示自己的度量大,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完璧归赵”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492字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上下五千年》上册。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刚开始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上下五千年》上册主要编写了“盘古开天辟地”、“钻木取火的传说”、“秦灭六国”、“刘邦和项羽”、“张骞出使西域”等很多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我在其他书上看过,有的在课本上学过,有的在电影或动画片里看过,但都不是连贯起来按朝代的发展顺序来记忆的。现在,读着里面的故事,好像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盘古在天地混沌之时的开天辟地;原始人钻木取火后的开心;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精神。我认识了人们用“端午节”来纪念着的屈原,知道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这些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个的历史故事

然而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张骞出使西域”这一章节。因为我们曾在前年、去年的暑假到过内蒙、新疆“寻访”过这条丝绸之路,在学习品社时我们也在网上找寻“丝绸之路”的轨迹,认识到了“丝绸之路”在当时的重要性。现在,我知道了为打通这条路,张骞和他的随从们吃尽了苦头,丝绸之路是他们用血泪开通的,我真佩服张骞的执着精神!

《上下五千年》这套书,我真的很喜欢!

成语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又如: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成语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又如:我作毛遂自荐,居然被校长核准了。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496字

文/刘柔莹

中华上下五千年,它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水的故事、孟母为了儿子三迁的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今天就讲一篇“大禹治水”。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的处罚。接着就让禹治水。禹改变了父亲治水的老一套办法,带领百姓,拿工具走遍九州,首先勘察地形,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原因。他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引洪入海的办法,终于征服了洪水。禹用了13年治水,被人们称为“大禹”。

我当时看了这篇故事我心中一震,心想:“大禹为了百姓,尽然用了十三年来治水,他才是真正的智者和英雄!”我对他的崇拜也油然而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大禹”。我还有一个感想,来自“孔子的故事”:孔子有教无类,把毕生的精力投进了文学中,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所学交给学生,传给每个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历史宏伟殿堂的大门已经缓缓开启了,从尧舜禅让到辛亥革命,一个个气吞山河的英雄,展现了先辈打拼江山、艰难创业的历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的脑海就像重新演绎了一样。

成语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如: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又如:尊翁一生,清慎勤三字,可当之无愧。——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成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意指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典故]无类,不分等第种类。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这句话记录在《论语·卫灵公》中。他认为施教的对象不应该有贵贱贫富的分别,只要有心向学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门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首开平民教育先河。後来“有教无类”演变为成语,用来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505字

上下五千年是我看到的一套,记载着很多中国历史故事的书。里面的人物众多,有帝王、武士、谋士、文化成就人物等等,不仅让你看的眼花缭乱,而且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足智多谋。

其中书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叫“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个人,风尘仆仆赶到了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听说后故意躲开,他们扑了个空。刘备并没有灰心,继续他第二次的拜访,这一天异常寒冷,半路上风雪交加,但是也没有阻挡他们去请诸葛亮的决心,可这次他们还是没能见到诸葛亮,因为这次诸葛亮和他的朋友出远门了没在家。连着两碰壁,脾气暴躁的张飞不乐意了,怀疑诸葛亮的才能,诸葛亮是不是一只菜鸟,没有真才实学,不敢见我们主公。可刘备还是耐心劝他们,并说服了他们。第三次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而诸葛亮正在房间里睡觉,刘备在雪中等着诸葛亮醒来,诸葛亮醒来的时候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从此诸葛亮一心一意的辅佐刘备。使刘备从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方霸主。这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顾茅庐”。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感受,我的感受是,通过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使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

成语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如:《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又如:所以彭官保便一心一意的料理防守事宜,庄制军便一心一意料理军需器械。——清·张春帆《宦海》第四回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