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6篇1000、1100字

浏览

本文包含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摘抄及读后感(1025字)、红楼梦第20回读后感(1032字)、读《红楼梦》读后感(1042字)、读红楼梦有感(1049字)、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1063字)等1000字、11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您参阅。

红楼梦摘抄及读后感_1025字

整部《红楼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而且写得细致入微。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品不仅让我们对曹雪芹先生生活的环境和时空发出感慨,产生疑问。雪芹先生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争论最多的一位作者,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位。由此产生的“红学”就可以窥见一斑。

曹公的出生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牵扯到《红楼梦》的创作,是以什么为原型的。是曹家的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还是他听长辈讲述的?还是,来源于他的一些朋友。曹雪芹曾一度在右翼宗学任“瑟夫”(教习),因而结交宗室敦敏、敦诚。后移居西郊,与张宜泉交,此三人皆留有赠雪芹的诗篇。甚至也有许多的学者认为书中贾宝玉的形象几乎类似于曹雪芹先生的半自传体小说。正是因为有了曾经类似的生活经历,再加上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雕细琢的功夫,使得《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

小说的开篇是用两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谐音就直接指出了本书的主旨。甄士隐出家去了,而贾雨村开始点评说话了,他开始发言了。真事隐去了,剩下的都是假语村言了。洋洋洒洒的士隐看破世间事,知道什么是真的了,那么它在这个尘世间就无法存在了。所以甄士隐去了,那么谁留下来了呢?自然是贾雨村了。所以在开篇的时候,就是甄士隐对贾雨村。很妙,真假交锋结果,去真存假。

话虽真,但是雨村后面所作的事情开始往虚假方向发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贾雨村如此作为才能再次飞黄腾达。其内心是真,而言行却假,真真一个真假难辨的人物。正所谓“假到真时真亦假”。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上处处都喻真于假,真假交错。“太虚幻境”稽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7646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仁亲髡咴擞曼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8680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又是提醒读者看书时一定要分清真假有无,领会作者字里行间真正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不被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表面故事所迷惑。如果说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一个投影,那么太虚幻境又何尝不是大观园的一种幻化?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区区的十四字,真是字字珠玑,“真”“假”“有”“无”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蕴涵辩证哲学的高度,其中意味,发人深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辛酸泪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曾经钟鸣鼎食的富家公子沦为“瓮牖绳枢、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与悲苦岂非言语能够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雪芹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最好的诠释。

成语绳床瓦灶:绳床:即交椅,也叫胡床;瓦灶:土坯炉灶。指简陋的生活用具。形容非常贫穷。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

成语蓬牖茅椽:牖:窗;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料。用蓬草、茅柴搭的房屋。形容住房简陋,生活贫困。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是妨我襟怀。”

红楼梦第20回读后感_1032字

贾环在红楼梦书中前期出现的次数并不甚多,曹公着墨不多,却把一个心理失衡、缺少疼爱的孩子展现于世人面前。贾环与宝玉同为儿子,但是身份悬殊。宝玉是嫡子,贾环是庶子。宝玉集万千人宠爱于一身,后有“活凤凰”之语,贾环只在赵姨娘面前能讨得一点温情。

本回目中贾环与莺儿掷骰子,既输钱又输人。莺儿嘲讽他“一个作爷的,跟丫头争输赢,连我也看不上”,又说“宝玉以前输了偌多,也不在意”,贾环本就有嫉妒之心,又逢不公正对待,自然心中火起,辩解“众人都喜欢宝玉,嫌弃我不是太太养的”。

从贾环的生存环境入手分析,第一、贾环是姨娘之子,且非长子或独子,因此在家族中不受重视。

第二、书中也未明写贾政管教贾环之语,只在招呼众姊妹与宝玉入住大观园时闲闲提起一句,贾环人物猥琐,比之宝玉的飘逸潇洒相差甚远,因此不难发现贾环不入贾政之眼。但可笑贾政既为父亲,宝玉是管不得的,管了惹众怒。贾环在可管理范围内,贾政却不管,置孩子教育于姨娘和私塾手中。

第三、赵姨娘心术不正,总期待惹出些祸事延及宝玉,好让贾环坐稳独子之位,保证以后这荣国府的家私都是她与她儿子的。有这样歹毒心肠的母亲在前指引,难保贾环不走向歧途。

第四、贾环自身的问题。贾环在贾府私塾中读书只为了每月固定的点心钱,并无靠八股文章发迹之想法,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积极目标的人。又因没有人给他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心理误区,他始终徘徊在庶子、身份低微、无人疼爱的环境中。

第五、王夫人有意打压。书中虽未明写王夫人对贾环的态度,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不会对妾生的孩子抱有好感,除非这个孩子抛弃自己的原有立场,完全倒戈(对比探春)。妾与正室争夺丈夫的爱,争夺家庭的管理权,妾之子一旦成为家族继承者,正室的境地就会异常尴尬。王夫人对贾环而言只有嫡母身份,却无管教之实。

第六、胞姐的态度。窃以为,探春对弟弟贾环是疼爱的,但碍于身份以及她对王夫人的忠诚,探春不便表示,也因此探春要人前人后撇清她与庶母胞弟的关系。贾府的居住格局限定她的活动范围,初时随贾母住,既而入大观园中,贾环随庶母居于外围。亲情关爱在细节中、在点滴中。

在以上这些外界环境影响之下,贾环的心里充满阴霾。

反思我们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表现,是否不够关心孩子?是否过度关心孩子?是否强权威压于孩子?是否有自我心理问题而不自知,却因自己影响孩子?教育非一家一户的小事。想要教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一个城邦的帮助,需要大家善意的对待。

成语心术不正:心术:居心。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日:‘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又如: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读《红楼梦》读后感_1042字

窗外,落英飞舞,流泻的阳光如同飘逸的金色丝绸自轻纱间落下,耳畔,犹如轻荡起葬花词的绝响,我在目光迷离之间仿佛看见了那抹倩影。

初读《红楼梦》时,就爱上了这样的女子,也许像黛玉那样的女子,用“美丽”二字形容太过于庸俗,她宛如山间的幽兰,清香而不热烈;亦如水中的白莲,纯白而不脆弱。又许是与红楼一梦的多次重逢,对其中女子命运的感慨多了几分,对黛玉由最初的喜爱变由了现今的深爱,这不止是一种过程的改变,更是一种知音的懂得与怜惜。

她,经历了亲情的丧失,从苏州的画舫之间走来,面对尘世,我便由不住好奇。那是她奔向苦难的源头,还是找寻幸福的开始。

她,有着绝世的容貌与满腹的才情,两弯似蹙非蹙娥眉,一幅似喜非喜又含情脉脉的眸,态生两靥之愁,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映水,倩影袅袅婀娜;行动如微缕柔风,身姿盈弱,她好似飘荡的扶柳,盛开满腹优雅若兰的心花,那份脱俗之美,宛若一缕幽香,如林梦似烟,默默装点大观园的每一个景致。她又是空灵如波,轻盈柔美好似落叶委婉含蓄,妩媚深情。

她,是大观园真正的诗人。她用诗篇造就了她的孤傲清高,忧郁脱俗的气质,她用一颗诗意之心活在自己真性情的世界里,她用一颗执着的心浇灌着自柔弱的生命,与如花的灵魂。

不禁感叹,她啊,究竟是如何的一个花魂!

她,晓露轻愁,轻灵如斯,满心揣怀着清秀的诗句,多愁善感是她的敏感,天生柔弱的是她的姿态,指间花微凉,瘦了河岸的古柳,惊了嬉戏的燕雀。生命中,两行清泪,片片花魂遗落尘世,一朝飞鸟惊醒红梦,那萦绕千年的情愫,都被她的纤纤玉手中的花锄,连同她的不安与悲愁,一起葬入了那尘埃之中。

那个春日,花也飘零,人也飘零,她飞离了尘世,她那颗零落的心,也化作一弯愁绪,都成为了那离尘世无比遥远的红楼一梦。看到这里,无限要倾诉的期盼只剩下了一声流婉的悲叹。

流年如水,爱恋满心,她的红楼一梦梦不尽她的伤春悲秋,她的一曲葬花吟唱不尽她的悠悠情思,她的哀愁最让人感伤,她的苦楚最惹人怜爱。花红花谢飞满天,红袖香断有谁怜?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她的离去,花英落成殇,又远去成了灰。不禁询问:

你还在满地落花的细雨花枝下苦苦寻觅吗?

你还在点滴霖霖的三更时分伤心悲泣吗?

你还在人已远去的憔悴镜前未语泪滴吗?

千古一曲葬花吟,她这朵芙蓉,虽香消玉殒,却让葬花吟成了她命运的结局,成了她生命的诠释,成了一曲赞颂千年的美丽绝响。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中学初二(22)班:孟星沅

指导老师:朱光

成语多愁善感: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如: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又如:过去,我多愁善感,看什么都没有意思;父母对我不好,引起我对世界上一切都憎恨。——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

成语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如:唐·陆龟蒙《自遣诗》:“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又如:那还不是一定要引起公园中各式各样的女性,狷介的、忧郁的、多情善感的青年女郎。——茅盾《子夜》

读红楼梦有感_1049字

文/胡皓阳

茶,就是这一片简简单单、淡雅清新的树叶,却惹得中国这座温婉的古国荡起了层层涟漪。“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烦。”黄庭坚在《满庭芳》对茶持这样态度;“红纱绿,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党怀英把对茶的情谊寄托在这首《青玉案》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煜若春敷。”杜毓在《礼赋》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区孕育的奇产茶叶,描绘品评新茶的特殊感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杯,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也有过精彩的描绘。

而《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世界文学的瑰宝的作者就是一个白居易所期望的“爱茶人”。

一些雅士做过这样的考证: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中有273处写到了茶,全书提到仙茗一种、名茶七种、外国茶一种。其中,涉及到的茶名就有六茶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女儿茶、漱口茶等多种,更有小厮名唤“焙茗”。不夸张地说,在读每回章节中都能闻到茶的清香,尝到茶的甘醇,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读了红楼想喝茶”,这样的描写一点都不为过。

另外,《红楼梦》中对茶的用水、烹茶的艺术、精美的茶具和茶礼习俗的描述也都非常详细。而且,从作者对茶用墨的多少和对茶文化的了解来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绝不是一人所写。

除了茶,《红楼梦》拥有繁盛的花草世界,充满灵性的它们不仅是各个场景的点缀,也衬托了人物的性情——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多以香草遍植,虽整体造型朴素淡雅,但浓郁的香气暗暗将宝钗寓于俗世中的富贵妩媚。同样,“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为苍翠的湘妃竹所环绕,既表明黛玉拥有竹子一般的气节,也点出她为爱情归还斑斑血泪。木讷懦弱的贾迎春配以“不胜愁”的“蓼花菱叶”,“槛外人”妙玉配以寒冬中苦苦修行的红梅,娇憨豁达的史湘云配以明媚鲜艳的海棠……更有宝玉生日宴上的行酒令、海棠诗社的由来,因海棠花而起;芒种节祭花神,黛玉有《葬花吟》;中秋题咏菊花诗,一共吟咏菊花韵事十二种;香菱与芳官等人斗草,一连数出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等花草名……

浩瀚红学,不仅让我们收获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更了解到艺术家从事创作,缺少生活不行,缺乏艺术修养也不行。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听雨打屋檐的脆响,品一口清茶,翻一页红楼,贪婪的嗅着空气中弥漫的雏菊花的味道,不得不感叹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成语丰富多彩:采:通“彩”,颜色,花色。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如: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又如: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成语孤标傲世:孤:孤单;标:标准高。孤高自赏,傲然一世。原形容菊花傲霜独立的形态。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_1063字

从小就听说中国的四大名著非常出名,也有很多人去研究它们。小时候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电视版,觉得好神奇,因为里面的人好像都很厉害。特别是《西游记》,因为涉及很多虚构的东西,增添了很多科幻的色彩,所以特别吸引别人的眼球。上初中了,我才开始对《红楼梦》有一点了解。因为那时要讨论有关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问题,所以我看了简介和一部分资料,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

在初中第一年的假期,我借了同学的《红楼梦》的上册回家看。刚开始看时,我觉得这本书很沉闷,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我看了半章就不想看了。停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作业做完了,就觉得无聊。于是我又开始拿起了《红楼梦》,这时我发现《红楼梦》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我无聊,只是开始部分有点闷。

读《红楼梦》时,我发现曹雪芹的文采真的很好。《红楼梦》涉及了很多当时的社会情况,简直是一部历史书。它揭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次读这部书时,由于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贾宝玉是否能和林黛玉在一起。看完后,我有一段时间都不是很开心,因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挺悲惨的,而且里面的四大家族都衰落了,太悲剧了。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会想如果是曹雪芹写完整本书,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那时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要以这么悲的结局来为这部书画上句号。

第二次看《红楼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我想看看这两个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当我拿起这部书时,我不像第一次看时那样觉得它无聊,因为我发现开始部分已经涉及到它的高潮,甚至能从中看出结局是悲伤的。我发现这部书真的不一般,因为它环环相扣,甚至可以说从每一个部分推测另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真的很有研究价值。我发现了一部好书是不能只读一遍的,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认识。如果我只读一次《红楼梦》,那我可以确定我会后悔的,因为我忽略了很多东西。而且带着个人色彩和片面想法去看一部书,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的,尤其会对很多问题缺乏思考,这对我们的阅读是很有害的,因此我总是反复的去看一部书,去看一部我认为值得看的书。

对于《红楼梦》,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和别人一起讨论过。从《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当时的社会问题,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无奈与凄苦。我觉得作者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情他们的遭遇,或者说,在某个程度上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奈。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对一部好书就如何一个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读《红楼梦》有感_1083字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希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成语一颦一笑: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如:《韩非子·内储说左上》:“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又如:金门玉堂临水居,一颦一笑千万余。——南朝梁·萧统《龙笛曲》

成语功名利禄:指名利地位。如: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又如:牛启东素不喜章句之学,认为那是腐儒伪装道学的幌子,驵侩谋求功名利禄的阶梯,无关乎国计民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