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

现代介绍外国文学的期刊。《世界文学》编辑委员会编辑,现任主编高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53年7月创刊,月刊。为纪念鲁迅在30年代创办的《译文》杂志和继承其优良传统,初名《译文》,1959年1月改为现名,1966年始为双月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办的第一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首任主编茅盾,以后相继任主编的有曹靖华、冯至、陈冰夷、叶水夫。

创办初期译载的多是文学名著,如印度迦梨陀娑的《云使》,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俄国列·托尔斯泰的《舞会之后》,捷克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波兰密茨凯维奇匈牙利裴多菲的诗,法国伏尔泰与巴尔扎克,德国歌德与海涅,美国惠特曼与马克·吐温,英国莎士比亚与拜伦等作家的作品;近代与现代作家有苏联的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特瓦尔多夫斯基、波列沃依等人的作品;东欧作家有伐佐夫(保)、米克沙特(匈)、西格斯(民主德国)、萨多维亚努(罗)、努西奇(南)、恰佩克(捷)等人的作品;亚洲现代作家有普列姆昌德(印度)、涅辛(土)、达木丁苏伦(蒙)、樋口一叶(日)、布罗山(菲)、阿笛布(巴基斯坦)等人的作品;非洲作家有阿·阿里-哈米西(埃及)、狄布(阿尔及利亚)、桑戈尔(塞内加尔)等人的作品;拉美作家有纪廉(古巴)、亚马多(巴西)、聂鲁达(智利)、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勒翁(委内瑞拉)、杜尼昂(阿根廷)等人的代表作;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作家有海明威与福克纳(美)、康拉德与毛姆(英)、阿拉贡与萨特(法)、温都利和莫拉维亚(意)、茨威格(奥地利)等人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家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读者更多的了解了外国文学,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50年代后期,国际上文艺思想斗争日趋尖锐、复杂。中国读者已不满足于只读翻译文章,要求中国作者用自己的观点评论外国作家与作品,对文艺论争、思想斗争等重大问题,发表意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该刊内容有所改变,以一定篇幅刊载中国作者撰写的评论,并就有关作品组织讨论。这一时期中,发表了茅盾关于列·托尔斯泰的《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伟大的批判者》和《契诃夫的时代意义》,老舍的《马克·吐温—“金元帝国”的揭露者》,萧三论法捷耶夫,曹靖华论鲁迅,冰心谈日本女作家,戈宝权有关中外文学交流的论文,季羡林论巴利文《佛本生的故事》,杨朔介绍朝鲜丁茶山(丁若镛),徐迟分析纪廉的诗,王佐良评价50年代美国几位进步作家的优秀小说等论著。

同一时期《世界文学》还推荐了很多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外国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如日本的井伏鳟二(《遥拜队长》),塞内加尔的乌斯曼(《沃尔特人》),尼日利亚的阿契贝(《瓦解》),苏联艾特马托夫的《查密莉雅》和雷特海乌描写楚克奇民族生活的小说,瑞士杜伦马特的《抛锚》,意大利皮兰德娄的《西西里柠檬》等。

1966年《世界文学》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1977年10月复刊,内部试刊一年后,公开发行。随着国家拨乱反正,走向正常发展。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届年会以后,《世界文学》注意译介有教育意义、有借鉴作用、有艺术价值的外国文学作品,积极发表无产阶级文学家的著作,热情推荐新兴国家的优秀新作,有选择地发表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名作;同时加强对外国文艺思潮的研究和介绍。对某些外国有影响的作家,如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智利诗人聂鲁达、美国诗人庞德、英国小说家劳伦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进行重新评价。还发表了中国作者撰写的有关荒诞派、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各种文学流派的论文。

新时期的《世界文学》重视反映外国文学现状,介绍了不少在各自国家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如美国冯尼格和欧茨的小说,法国埃梅和特罗亚的短篇,联邦德国伯尔、苏联阿斯塔菲耶夫、舒克申和瓦西里耶夫等的作品,匈牙利莫尔多瓦的讽刺小说,保加利亚维任诺夫的中篇,日本井上靖的《斗牛》,朝鲜的《血海》等。对赢得世界声誉的文学作品做了及时的报道与推荐,如关于希腊的埃利蒂斯的诗,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英国戈尔丁的小说,奥地利卡奈蒂和他的小说《迷惘》等。

《世界文学》除刊载作品、评论外,还辟有《文化交流》、《文艺动态》、《文学家小传》、《访问记》等栏目,并选登美术作品。《世界文学》还编辑了《世界文学丛书》。

30多年来,《世界文学》向读者介绍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文艺界和广大文艺爱好者的需要,为中外文学的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文学的了解,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