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译制厂

中国将外国故事片或非汉语普通话的影片译制成汉语普通话影片的专业制片厂,厂址在上海。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49年筹建译制片组。1950年译制出第一部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以后经过不断创作实践和技术改革,译制影片的范围、数量和质量逐渐扩大、增加和提高。1957年,以译制片组为基础,正式建成上海电影译制厂。50年代,译制一部影片(以10本计算)至少需要40天,甚至长达60天以上;译制的年产量在100本左右;技术设施方面,采用光学录音。80年代,译制一部影片只需十几天时间,配音质量可接近或达到原片水平;译制年产量在500本左右;技术设施方面,采用磁性录音。在原片缺乏国际音效声带的情况下,能采用自行剪辑音效素材等工艺进行补偿。到1985年为止,译制厂先后共译制了五大洲35个国家生产的故事片、美术片、大型纪录片和科教片共计700部左右,还配音复制过不少中国少数民族语片和粤语片。80年代以来,又试行把中国影片《孔雀公主》、《武当》、《城南旧事》等译制成英、法、西班牙等外语片。该厂译制的许多外国影片在国际影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上海电影译制厂拥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配音演员。在他们译制配音的影片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日本的《啊,野麦岭》、《远山的呼唤》,英国的《苔丝》,法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胜利大逃亡》等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