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G.

德国诗人、广播剧作家。1907年2月1日生在奥得河畔的莱布斯(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父亲原为农庄管理员,后在柏林开设税务法律顾问事务所。1925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汉学,并开始创作诗歌。1927至1931年在莱比锡、巴黎和柏林选修法学和汉学。1929年发表第一部广播剧《歌唱家卡鲁索的生与死》(与拉斯克合写)。1930年第一部《诗集》出版。1931年开始为电台编写广播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入伍,1945年在前线为美军所俘。1946年获释,定居巴伐利亚州,从事文学创作,成为“四七社”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四七社奖金”的第一个获得者。1953年与奥地利女作家艾兴格结婚,1963年迁居奥地利。艾希的主要成就是1945年以后创作的诗和广播剧。1956年曾获得毕希纳文学奖金。1972年12月20日在萨尔茨堡病逝。

艾希的诗用词平淡朴素,形象生动,涵义深刻。诗集有《偏僻的田庄》(1948)、《地下铁道》(1949)、《雨的音信》(1955)等。《盘点》(1945)一诗,通过个人的贫困状况含蓄地勾勒出战后德国一片荒芜的情景,是西德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艾希创作的广播剧往往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实与梦境结合,被认为广播剧创作的典范。1951年播出的《梦》写5个住在世界不同地点的人所做的恶梦,重现过去黑暗的恐怖年代,表明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可怕的事,尽管离每个人很远,但都有关系。《从维泰博来的女孩们》(1953)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犹太女孩和她的祖父在柏林一座公寓中躲避法西斯的搜捕,却不能幸免于难;而一群从维泰博来罗马地下墓道游览的女学生迷失方向,终于得救。

艾希在作品中谴责世间一切不公平的、强暴的、罪恶的行为,呼吁人们在幸福中不忘世上还有疾苦。但他未能指出疾苦的根源,有时陷入怀疑与绝望。晚年对文学以至他本人的创作流露出虚无主义的情绪,认为“夜莺的歌唱听久了,也只有耳朵不好的人才能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