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中国又译《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的名称,出自这部故事集的引子。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因痛恨王后与人有私,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每夜讲述故事的办法,引起国王兴趣,免遭杀戮。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使国王感化。

《一千零一夜》中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婚姻爱情故事、航海冒险故事、宫廷趣闻和名人轶事等等,它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组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是研究阿拉伯和东方历史、文化、宗教、语言、艺术、民俗的珍贵资料。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波斯和印度。阿拉伯历史学家麦斯欧迪 (卒于956年)在他的名著《黄金草原》中指出,山鲁佐德的故事源于波斯故事集《赫左尔·艾夫萨乃》(意为“一千个故事”)。另一阿拉伯史学家伊本·纳迪姆(约卒于1047年),在他的《索引书》中提到他曾见过《赫左尔·艾夫萨乃》的早期阿拉伯文译本。有人认为这本波斯故事集的译者就是《卡里来和笛木乃》的译者伊本·穆格法,但未成为定论。有一些学者指出,波斯故事集可能源出于印度,原文为梵文,后译为古波斯文(巴列维文),最后才译成阿拉伯文。二是来自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朝 (750~1258)时期流行的故事,特别是哈伦·拉希德(786~809)和麦蒙(813~833)两位哈里发当政时期的故事。三是埃及麦马立克朝(1250~1517)流传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不是某个作家独创的,也不是在一时一地形成的,而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文人学士经过几百年收集、提炼、加工而成,它们是这个地区阿拉伯、波斯等各民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一千零一夜》插图  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 《一千零一夜》插图《乌木马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的最初编者已难考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叙述方式,故事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以及笼罩全书的民族精神和宗教气氛,多数学者认为它出自阿拉伯人特别是埃及人之手。据载,10世纪中叶,巴格达作家哲海什雅里 (卒于942年)从当时流传的各类故事中选取一千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回,一回称一夜。他只写到四百八十夜就因逝世而中断。这可能是阿拉伯人编纂《一千零一夜》一类故事的最初尝试。以后又有许多作家从事编纂,及至11、12世纪,随着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埃及,又加进了不少埃及故事。据埃及历史学家马格利齐(1364~1442)记载,一个生于法帖梅王朝阿迪德哈里发时期(1148~1171)、被称作“古尔蒂人”的埃及文学史家,第一次使用《一千零一夜》这个书名,在此之前人们只称作《一千夜》。在一百或一千之后加上一,极言其多,符合阿拉伯人的语言习惯。

《一千零一夜》成书的上限,即它的早期手抄本开始流传的时期,大约在公元8、9世纪之交,即中国史籍称作“黑衣大食”的阿拔斯朝前期(750~850);《一千零一夜》成书的下限,人们根据故事集内容的增补、衍生、变异,各种手抄本的比较,认为到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才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多数故事,健康而有教益。《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和《乌木马的故事》等,是其中的名篇。这些故事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描写善良人民对恶势力的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奋发有为、敢于进取的勇士形象,赞扬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一千零一夜》有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引起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读者的共鸣。这是这部民间故事集表现出“永恒魅力”的主要原因。

《一千零一夜》以浪漫主义为主,并把现实成分和幻想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绚丽的色彩,奇妙的想象,曲折的情节,大胆到近乎荒诞的夸张,一环套一环的结构,使它的故事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打破传统,使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在故事中穿插大量诗歌、谚语,开辟了阿拉伯大众文学的道路,在阿拉伯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一千零一夜》所收民间故事,在文人学士改编过程中常常混杂进不少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有的故事充满说教,宣扬宿命论,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的故事美化统治者,歌颂金钱万能;有的故事诬蔑妇女,丑化奴隶,等等。这些不健康的故事和情节,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一千零一夜》经过印度、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地长达数百年的传播,逐步编定,形成各种手抄本。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奈比亚·阿波托教授,在埃及古代书籍里发现了两页《一千零一夜》抄本残篇,经鉴定为9世纪的抄本。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抄本。在伊斯坦布尔发现过13、14世纪的抄本残篇。此外,在巴格达、阿勒颇、撒马尔罕、突尼斯等地也都有发现,只是年代较晚,多为15至18世纪的抄本。这些抄本的故事大致相同,但内容常有出入,篇幅也不尽相同。

18世纪初,法国人加朗根据叙利亚抄本首次把《一千零一夜》译成法文出版,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各种文字的转译本和新译本,《一千零一夜》轰动了欧洲,掀起了“东方热”。1814至1818年,也门谢赫主持发行了第一部阿拉伯文印本,即“加尔各答头版本”;之后,德国东方学家哈比希特根据突尼斯抄本印行了12卷本(1825~1843,后4卷为弗兰希尔续印),称博尔斯伦本。1835年开罗发行了官方订正本布拉克本,被公认为原文印本中的善本,许多阿拉伯本子和外文译本都以此版本为依据。《阿拉丁和神灯》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都没有收入这一原文版本。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各国人民熟悉和喜爱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对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大约在十字军东征时期(1095~1291),《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已传到欧洲。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以及欧洲的音乐、绘画等,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它的影响。

阿拉伯历代不少作家或诗人,受《一千零一夜》某些故事的启示,改编或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塔哈·侯赛因、陶菲格·哈基姆等在这方面作出过巨大的努力。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1900年周桂笙在《新庵谐译》中作过介绍。1903年出版的《海上述奇》(无锡钱楷重印)和1904年出版的《侠女奴》(“萍云女士”即周作人译),介绍了辛伯达和阿里巴巴两个故事,是中国最早的《一千零一夜》故事选译本。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奚若的四卷文言文译本,是由英文本选译的,包括了50个故事。30、40年代,出现过多种白话文译本,其中有纳训首次由阿拉伯原文译出的部分故事。1957、1958年出版纳训选译的三卷本,包括86个故事,在读者中影响较大。

《一千零一夜》中译本封面
参考书目
  1. 麦斯欧迪:《黄金草原》,开罗,1958。
  2. 苏海尔·盖勒玛薇:《论〈一千零一夜〉》,开罗, 1966。
  3. 沙菲克·马鲁夫:《绿宝石》,大马士革,1966。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