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是他哲学体系的第二个组成部分,研究异在或外在化的理念。原为《哲学全书》第二部,在米希勒编《黑格尔全集》时增补了大量“附释”,列为第 7卷第1 分册。本书中译本由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出版。

本书包括“导论”、第一篇“力学”、第二篇“物理学”和第三篇“有机学”。“导论”构成黑格尔自然观的纲要。在如何看待自然的问题上,他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把自然现象当作精神的外壳;作为辩证法家,他认为自然是由各个发展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引导它们向前发展的辩证法是它们内在的东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包含着进化和退化这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序列。在如何考察自然的问题上,他主张把认识自然的理论活动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既批评了从感性知识出发,一味静观默想,不发挥能动性的片面理论态度,也批评了从利己欲望出发,无视客观规律,肆意砍伐自然的片面实践态度,不过他把这种统一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精神活动。在如何划分自然的问题上,他认为划分的目的在于表明精神在自然中自己规定自己,是提高完善程度的过程。他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力学领域、物理学领域和有机学领域,它们作为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宇宙精神,它们的完善程度由反映的程度来衡量。

第一篇考察的是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以及天体运动。黑格尔认为空间总是充实的,现实事物的历程构成时间,空间与时间依赖于运动着的物质。他肯定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说明了就象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然而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却是把物质视为运动的谓语,因为在他看来运动是真正的世界灵魂,他对天体运动的考察局限于太阳系,只用泛逻辑主义观点阐明吸引与排斥是促使行星运动的力量,忽视了I.康德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设。

《自然哲学》中译本封面

第二篇考察的是物理天体、物理元素和气象过程组成的“普遍个体性”,比重、内聚性、声音和热组成的“特殊个体性”以及磁、电和化学过程组成的“总体个体性”。他用客观唯心主义解释物理学领域,说在这里占支配地位的是表现为必然性纽带的隐蔽概念;他用辩证法分析这个领域,认为这里的一切对象都是在差别和对立中相互映现的个体性。

第三篇考察的是生命,即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黑格尔把生命视为辩证法在自然界里的充分体现。按照当时的生物学地质观,地质有机体被描述为生命过程的尸骸或自我异化了的生命。他认为,植物有机体是正在开始的生命,它作为主体是在与他物的相互关系中保持自己的,但它的各个部分往往可以单独生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系统。只有动物有机体才是臻于完善的生命,它把自己的各个部分组成真正的有机系统。动物发展的阶梯被解释为精神自我运动的外化表现,而人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因而也是精神在自然界中最完善的表现。他认为,生命自身有死亡的内在可能性,通过死亡,精神解脱了物质外壳,复归于精神世界。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在19世纪初形成的。在这个时斯的德国,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抛弃了思辨哲学,转为注重经验与实验,因此,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奚落,在自然科学界并没有产生过什么有益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时,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作过全面分析,一方面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糟粕,另一方面肯定了它的辩证法精华,给予科学的解释。20世纪的一系列伟大的自然科学发现开始改变了自然科学家过去对待黑格尔的那种经验主义态度。有些自然科学家不仅看到黑格尔用思辨代替实验的错误,而且也谈到他对某些现代物理学成就的预见,认为他考察自然的方式对于克服当前自然科学理论难题可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