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

印度大乘佛教哲学中观派的奠基人之一。意译圣天。据说他曾持一目供神(一说施一妇人),故也称“迦那提婆”,意为“独眼提婆”。据西藏资料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传说提婆出生于斯里兰卡,是个王子。随醯摩提婆出家,遍学三藏。后游学印度,在萨罗得遇龙树,执弟子礼。鸠摩罗什译的《提婆菩萨传》则说他是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博识渊览,辩才绝伦,后从龙树出家。提婆是龙树的得意高足,深得中观论的精要,成为龙树学说的重要宣传者。他机智善辩,曾云游印度各地,专门破斥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异说。据西藏资料,他后在南印度香至国附近的兰伽那达逝世。汉传资料则谓他被反对佛教的其他宗教徒杀害。提婆的著作中译本有鸠摩罗什译的《百论》、玄奘译的《广百论》、菩提流支译的《百字论》以及藏译《四百论》,并有法尊从藏文转译的《汉译四百论》。提婆在哲学上发展了龙树的学说,提出“真假”来解释龙树的二谛说,认为凡用语言表述的法都是假有,离名言概念的法才是真有。假有即是“俗谛”,真有即“真谛”,又称“胜义谛”。这一观点后来成为中观派的一条重要原理。在破斥外道学说方面,他比龙树的“破邪即显正”的观点更激进,主张说空必须一切皆空,破斥时必须破而不立。在方法论方面,把龙树的破有破无而得中道的两分法,改进为三分法,即在破有破无之外,再破亦有亦无,从而达到“破想不破法”,阐明空性真理的目的。提婆对龙树中观学说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对中国佛教三论宗、天台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