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

西欧中世纪占有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内部有不同的派别,各派都以学校,主要是大学,作为重要的活动阵地,担任教学的教师被称为经院学者。经院哲学既是治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又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因而,对西欧的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经院哲学的前身是教父学(patristios)。起初,教父学把古希腊罗马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理性和思考,提倡绝对信仰。公元 3世纪后,由于生产和科学知识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步扩大,盲目信仰的说教不能取信于人,教父学便不再简单地否定古希腊罗马哲学,而改以新柏拉图主义来论证基督教教义。教父学的教育理论认为灵魂有三种:

(1)动物灵魂,它与肉体结合;

(2)人类灵魂,它具有思维推理的能力;

(3)超人类灵魂,借助它可达于神的智慧。与此相适应,教育也有三种:一是洁身,即通过极端严格的训练,摆脱动物灵魂与肉体结合所产生的种种幻觉,去掉物质的欲望;二是顿悟,即克服人类灵魂中由于思维推理产生的种种迷妄,消除背离基督教教义的异端思想;三是圆满或成熟,即将人类的理性和思考统一到基督教教义上来,使人的智慧同上帝结合,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由于这种教育理论以基督教教义为中心,以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来论证教义,承认逻辑推理的地位,所以教父学内部就产生了基督教教义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之间的矛盾,信仰和理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愈演愈烈。为了调和此种矛盾,经院哲学遂应运而生。

经院哲学产生于公元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一般认为。爱尔兰人J.S.埃里格纳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真正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是吻合的,两者的不同在于哲学以思考为主, 宗教以信仰为主。 11世纪,经院哲学逐渐分化为实在论(Realism)和唯名论 (No-minalism)。实在论者兼顾理性和信仰,但以信仰为主。其代表人物为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唯名论者也兼顾理性和信仰,但更崇尚理性,因而被教会视为异端。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洛色林。其后,经院哲学又出现了调和实在论与唯名论矛盾的概念论(Conc-eptualism)。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P.阿贝拉尔。他认为,理性必先于信仰,怀疑并非罪过,信仰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他对基督教教义提出疑问,用亚里士多德哲学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在客观上背离了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因而被教会逮捕判罪。

12世纪前后,西欧兴起了新的学术运动。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哲学、科学知识通过学者的翻译介绍,大量传入欧洲,使基督教教义面对科学和理性的严重挑战,在基督教界引起了信仰危机。教会遂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解释神学的合理性。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中世纪德国神学家大阿尔伯特和他的学生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力图将科学知识纳入神学的轨道,为神学服务,并使经院哲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托马斯·阿奎那是多米尼克派神学家,曾在巴黎大学任教。他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和正规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传授各种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紧密相关。托马斯·阿奎那用三段论法进行教学。他把信仰和理性视为关于真理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源泉。但神的启示不属理性的范围,必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从属于教会政治。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著作《神学大全》(1271),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方法,集中世纪经院哲学之大成,从而确立了经院哲学的神学体系。它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作为神学教材,流行达几个世纪之久。

经院哲学在12、13世纪曾起了活跃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它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宗教教义,而是企图调和理性与宗教的矛盾,论证宗教的合理性。它的方法是形式主义的。它所研究的大都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其论证方法甚为烦琐,尤其是从托马斯·阿奎那之后,更热衷于烦琐荒诞的考证,在教学中甚至提出“针尖上能住几个天使?”、“上帝能否使妓女变为处女?”等虚渺的问题进行无聊的争论。这种脱离实际生活,死啃书本,搞文字游戏式的概念推理的风气,严重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参考书目
  1. Eby and Arrowood,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ɑnd Medieval,Prentice-Hall,lnc.,New York,1946.
  2. S. E. Frost ,Historical ɑ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Western Education ,Charler E.Merrill publising Co.,Columb., Ohio,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