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监测

用现代化技术对气候系统进行观测的总称。其目的是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现状,发现其重大变化的征兆,及时提供资料。

气候监测一词,是美国J.库茨巴赫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在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世界气候计划,1980~1983年计划提要与基础》中,将气候监测列为“气候资料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监测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有:

(1)大气基本观测项目。包括地面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各标准等压面的气象要素值、某些专项站的探测项目、大气成分、气溶胶浓度、冰雪覆盖面积及其变化等。这些项目是由气象站网(包括常规气象站、海洋气候站、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等)进行观测。

(2)其他地球物理项目。包括大气上界和下界的辐射差额、太阳常数平流层气溶胶的浓度和地貌等。这些项目采用卫星、火箭、飞机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

(3)海洋观测项目。有海水的温度、盐度、化学成分和波浪、洋流、海冰等。这些项目由海洋气候站、固定船舶站、浮标站、考察船和探测卫星等进行探测。

此外,浅层地温、生物圈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项目(如化石燃料消耗、耕地面积等)也是气候监测的内容。

气候监测是现代气候学的基础工作之一,它监视着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先兆,也为整个环境科学提供基本资料。由于监测内容牵涉很多学科,所以需要广泛的国际或国内的科学技术协作,气候监测正朝着全球气候监测网的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 J.Kutzbach,Fluctuation of Climate-Monitoring and Modelling,WMO Bulletin,Vol.23, No.3,pp.155~163,1974.
  2. WMO,Outline Plan andBasis for the World Climate Programme 1980~1983,WMO No.-540,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