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式

人在认知操作中,即大脑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它并没有好坏的区分。

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知觉研究中强调知觉与人格结构、需要、兴趣等的关系,因而开始了对认知方式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认为,认知方式有很多表现形式,如沉思性和冲动性、拉平和尖锐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H.A.威特金提出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特征。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特征被看作是认知方式的最重要方面。具有场依存性特征的人,倾向于以整体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知觉中表现为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场独立性特征的人,倾向于以分析的态度接受外界刺激,在知觉中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以极端的场依存性和极端的场独立性为端点,构成一个认知方式的连续体,每个人都将在这个连续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一些心理学家假定,认知方式的影响,不只局限于认知,也包括社会行为甚至涉及人的全部行为活动。

对于场依存性-独立性特征的确定,可以用被试独立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进行自主活动的能力作指标。最基本的方法是威特金的“棒框实验”。这个实验是在被试注视的条件下,在他面前呈现一个方框,方框中有一条倾斜的直线,让他把这条倾斜的直线调整到垂直的方位。结果发现,当方框偏斜时,他对中间直线的方位判断受到了方框偏斜的影响。凡视觉受框架影响大的人属场依存性特征;不受或很少受框架影响的人属场独立性特征。使用纸笔式的“镶嵌图形测验”(见图),

图

依据被试在短时间内从复杂图形中发现并描绘出已知简单图形的难易程度,也可以区分出人在认知方式上的特点。认知方式与年龄有关,与学习也有密切关系。在学科兴趣、学习策略和方法上,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人都表现有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