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宪(1893~1959)

图

字陶民,中国现代生物化学家及营养学家。1893年11月24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9年8月8日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城;终生保持中国为其唯一的国籍。早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O.福林教授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以“血液系统分析法”论文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1924年为襄教授兼主任,1928 年为教授。1935~1937年为该院执行院长职务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1944 年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组建营养研究所。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去英国出席第17届国际生理学会议。后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研究员,1949 年应聘为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秋因患心脏病辞职。

他一生发表论文163篇,其中有关血液及体液分析的27篇,气体、电解质平衡、仪器设备及蛋白质变性的43篇,营养、免疫及氨基酸代谢的74篇,其他方面的19篇;并出版了《营养概论》(1929初版,1935年已增订至5版)及《物理生物化学原理》(1934英文版)两部著作。根据他于1919年提出的“血液系统分析法”,能制备出无蛋白质的血液,使血液中重要成分,如氨基酸、肌酸、肌酸酐、尿素、非蛋白氮、以及血糖、乳酸等得以测定出来。1929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会上他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认为天然蛋白质分子不是一长的直链而是一紧密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借肽键之外的其他键,将肽链的不同部分连接而形成的,所以容易被物理及化学的力所破坏,即从有规则的折叠排列形式变成不规则及松散的形式。这个学说对于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高级结构有重要价值。1927年,他开始研究中国人的营养问题,着重阐明了素膳与荤膳的优缺点,并于1938年制定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标准。他在临床化学、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以及营养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创见和论述。他的血液系统分析法至今一直在临床诊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他于1921~1927年任中国科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化学组委员,1926年参与组织中国生理学会,并任第七届中国生理学会会长(1934);1926~1941年任《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常务编委;1936~1938年任中华医学会营养委员会主席。他在美国曾参加多种有关生物科学及化学的学会,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及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