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海峡

沟通南海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国台湾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这一海域,被若干岛屿分隔成3个主要的海峡:台湾南端与巴坦群岛之间为巴士海峡,平均宽约185公里,一般水深2000~5000米,最深5126米;巴坦群岛-巴布延群岛之间为巴林塘海峡,宽约82公里,一般水深700~2000米,最深2887米;巴布延群岛与吕宋岛之间为巴布延海峡,长约217公里,宽约40公里,一般水深为200~900米,最深1013米。因前两水域为东西方向,海峡长度难以确定。三者中以巴士海峡最宽、最深、最重要,故有人把三者合称为巴士海峡。

海区位于台湾构造带和吕宋岛弧构造带相汇处,为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线。有人认为:巴士海峡是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时,岩层发生断裂及褶皱隆起而形成的。隆起并露出水面部分为岛屿;断裂下陷者为深海沟。海底地形起伏变化甚大,主要为大陆坡,间有海岭和海沟,海槛深度为2400~2600米。吕宋岛附近岛架宽20~110公里,台湾南端岛架很窄,仅20公里左右。大部分岛屿为上新世、更新世的沉积岩组成。海底表层沉积物以粉砂质为主。

本地区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季风盛行,雷暴较多,台风影响频繁。1月气温18~24℃,7月为28℃,年较差小,四季不分明。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兰屿达3115毫米),集中在6~10月,12月至翌年3月雨量较少。冬季盛行东北风,风力较强,一般为8.0~13.8米/秒;夏季(除台风外)多西南、南风,风力较弱。5~11月为台风季节,尤以6~9月最频繁,常有台风穿过海峡,直接影响和威胁舰船的正常航行。

本海区是南海和太平洋进行水交换的重要通道,海流强(流速100~150厘米/秒)而复杂。除水平,垂直方向有季节变化外,黑潮流轴两侧存在着冷、暖涡,它们对流轴的弯曲和黑潮分支进入南海的位置均有一定影响。东、西两侧的海流差异较大。海峡以东、以南为黑潮源地,部分黑潮沿吕宋岛北上进入海峡后至北纬20°附近,除小部分向西进入南海外,大部分在东经121°附近绕过暖涡右转北上,返回黑潮主干中。东径121°以西海域,表层流在时空分布上有较大变化。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表层黑潮分支越过东径121°以西海域的势力更为强劲,除北部有小部分海水流入台湾海峡南部外,大部分向西流入南海。夏季南海季风漂流向北输送的水量,除少量输入台湾海峡外,大部分通过本海区汇入黑潮主干,使黑潮流速增强。春、夏、秋三季,不同深层都出现与表层流相反的海流。

冬季表层水温24~26℃,盐度34.5,夏季分别为29℃、34.1。跃层终年存在,比较稳定持久,以温跃层为主;但强度小,上界深度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00米),属深海类型。温、盐度的垂直结构可分为:黑潮表层水、亚热带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 5个性质各异的水团。水色呈蓝色,透明度较大,达20~32米。这里是北太平洋西部的大浪区之一,冬季海浪最大,盛行东北浪,平均波高2米,最大7~9.5米,大浪大涌频率分别达50~60%及70%。夏季(台风除外),海浪较小,浪向以西南、南和东南较多,平均波高约1.5米,最大6~7米。大浪大涌频率分别为20%和30~40%。巴士海峡是太平洋潮波传入南海及台湾海峡南部的必经之道。潮汐类型以不规则半日潮为主,最大潮差约2米。潮流较强,多往复流,流速25~150厘米/秒。

鱼类区系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主要由暖水种组成,盛产旗鱼、鲔、鳝、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