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踔厉

发扬踔厉,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发扬踔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ā yáng chuō lì
成语注音
ㄈㄚ ㄧㄤˊ ㄔㄨㄛ ㄌㄧˋ
成语简拼
FYCL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發揚踔厲
成语英文
vigorous and full of spirit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成语用法

作谓语;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发扬蹈励、发扬蹈厉

成语接龙

1、发扬踔厉→厉兵秣马→马翻人仰→仰首伸眉→眉头不伸→伸冤理枉→枉用心机→机关用尽→尽善尽美→美女簪花→花说柳说→说东谈西→西台痛哭→哭哭啼啼→啼天哭地→地网天罗→罗掘俱穷→穷山竭泽→泽吻磨牙→牙牙学语→语长心重→重逆无道→道合志同→同恶相党→党邪丑正

2、发扬踔厉→厉兵秣马→马前泼水→水性杨花→花残月缺→缺吃短穿→穿井得人→人财两失→失张冒势→势若脱兔→兔走乌飞→飞殃走祸→祸为福先→先花后果→果刑信赏→赏善罚否→否去泰来→来历不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火尽薪传→传经送宝→宝刀未老→老成练达→达士通人

3、发扬踔厉→厉兵粟马→马上房子→子虚乌有→有口无心→心服首肯→肯构肯堂→堂皇正大→大惑不解→解衣抱火→火海刀山→山崩钟应→应弦而倒→倒绷孩儿→儿女英雄→雄鸡断尾→尾大不掉→掉舌鼓唇→唇枪舌剑→剑态箫心→心灰意败→败俗伤化→化整为零→零丁孤苦→苦口恶石

4、发扬踔厉→厉行节约→约法三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落失所→所向无前→前仆后继→继往开来→来情去意→意气扬扬→扬眉瞬目→目语额瞬→瞬息千变→变脸变色→色衰爱弛→弛声走誉→誉满天下→下笔成文→文人墨客→客死他乡→乡利倍义→义不取容→容光焕发→发植穿冠

5、发扬踔厉→厉精更始→始末原由→由此及彼→彼倡此和→和光同尘→尘羹涂饭→饭牛屠狗→狗行狼心→心如刀割→割股疗亲→亲冒矢石→石沉大海→海不扬波→波骇云属→属辞比事→事无大小→小丑跳梁→梁上君子→子曰诗云→云集景从→从头彻尾→尾生之信→信而有征→征敛无度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倘或换一个发扬踔厉的的局面,人心一变,鼓舞向上,那时候大申天讨,倒要让大家看看,到底谁行谁不行.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成语造句

(1)第二华侨中学的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发扬踔厉”。

(2)虹虹写不出成语“发扬踔厉”,导致语文测试只有97分。

(3)珂珂不会写成语“发扬踔厉”的最后一个字。

(4)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发扬踔厉”几个大字。

(5)泽鹏大哥哥给云晶和茜莺介绍了“发扬踔厉”的历史典故

(6)前往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的时候,亿矗哥哥给蘩箐和丽井讲解了『发扬踔厉』的故事。

(7)倘或换一个发扬踔厉的的局面,人心一变,鼓舞向上,那时候大申天讨,倒要让大家看看,到底谁行谁不行.见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分字解释

踔厉

踔厉:[chuōlì] 精神振奋,议论纵横。踔厉风发。

发扬

发扬:[fāyáng] 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 。发扬正气。

发:fā 1、<动>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2、<动>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3、<动>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4、<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5、<动>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6、<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7、<动>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8、<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9、<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10、<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11、<动>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12、<动>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3、<动>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14、<动>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15、<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16、<动>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17、<动>点燃,燃放。《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18、<量>(1)支,颗。《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2)次;下。《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注] 本词条古代写作『發』。fà 1、<名>头发。《荆轲刺秦王》:『发尽上指冠。』2、<量>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促织》:『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注] 本词条古代写作『髪』。

扬:yáng 1、<动>举起;扬起。《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击面。』2、<动>飞扬;翻腾。《祭妹文》:『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3、<形>响亮。《张衡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4、<动>发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扬之欲其明。』[扬长] 大模大样。[扬厉] 雄壮;威武、高亢奋进。[扬扬] (1)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样子。(2)自若的样子。

踔:chuō 1、<动>跳、腾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捷垂条,踔稀间。』2、<动>踰越。《后汉书·蔡邕传》:『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3、<形>卓然特立。见『踔绝』。diào路远。见『踔远』。[踔绝] 卓越、高超之极。[踔远] 辽远。

厉:lì 1、<名>『砺』的古字,磨刀石。《史记·高祖功臣年表》:『泰山若厉。』2、<动>磨。《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磨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4、<形>严肃;严厉。《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5、<形>厉害;猛烈。《满井游记》:『余寒犹厉。』6、<动>通『励』。劝勉;激励。《三国志·诸葛亮传》:『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厉风] (1)大风。(2)西北风。[厉揭] 拖着衣裳涉水称厉,提起衣裳涉水叫揭。[厉禁] 遮止;警戒;限制别人进出。[厉爽] 伤害。

发:《午集中·癶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伐切,音发。《说文》□发也。《诗·召南》壹发五豝。〈传〉发,矢也。《前汉·匈奴传》矢四发。〈注〉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为一发。师古曰: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又《广韵》起也。《孟子》舜发於□亩之中。又舒也,扬也。《易·乾卦》六爻发挥。〈疏〉发,越也。又《坤卦》发於事业。〈疏〉宣发也。《左传·桓二年》声名以发之。〈注〉发扬此德也。又《博雅》开也。《书·武成》发钜桥之粟。〈疏〉谓开出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注〉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又《玉篇》进也,行也。《博雅》去也。《诗·齐风》履我发兮。〈疏〉行必发足而去,故以发为行也。《礼·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无移。〈注〉谓起履也。又《释名》拨也。拨使开也。《礼·王制》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疏〉谓有军旅以发士卒也。又《广韵》明也。《论语》亦足以发。〈注〉谓发明大体也。又《广韵》举也。《增韵》兴也。《前汉·王吉传》慎毋有所发。〈注〉谓兴举众事也。又乱也。《诗·邶风》毋发我笱。又伐也。《诗·周颂》骏发尔私。〈疏〉以耜击伐其私田,使之发起也。又遣也。《礼·檀弓》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注〉发礼往贺也。又见也。《礼·礼器》君子乐其发也。〈注〉乐多其外见也。又动也。《老子·道德经》地无以宁,将恐发。又泄也。《楚辞·大招》春气奋发。又《历法》春夏曰发,秋冬曰敛。又发发,疾貌。《诗·小雅》飘风发发。〈笺〉寒且疾也。又《诗传》长发,大禘也。〈疏〉大禘之乐歌也。《唐书·礼乐志》懿祖曰:长发之舞。又昏礼曰发齐。《荀子·礼论》大昏之未发齐也。〈注〉谓未有威仪节文。象太古时也。《史记·礼书》作废齐。又《玉篇》发,驾车也。《扬子·方言》发,税,舍车也。东齐海岱之间谓之发,宋赵□魏之间谓之税。〈注〉舍宜音写,今通发,写也。税犹脱也。又《后汉·五行志》东方神鸟曰发明。《博雅》凤皇晨鸣曰发明。又《汲冢周书》发人鹿鹿者,若鹿迅走。〈注〉发,东夷也。又清发,水名。见《左传》。又县名。《前汉·地理志》余发县,属九真郡。发干县,属东郡。又姓。《史记·封禅书》游水发根。〈注〉游水,县名。发根,人姓名。又《集韵》《正韵》□北末切,音拨。《诗·卫风》鱣鲔发发。〈传〉盛貌。马融曰:鱼尾着纲发发然。《韩诗》作鱍。《说文》作鮁。又叶方吠切,音废。《诗·豳风》一之日觱发。〈传〉风寒也,叶下烈烈。音例。又叶非律切,废入声。《扬雄·长杨赋》纷纭沸渭,云合电发。猋腾波流,机骇蠭轶。轶音亦。一说本赋发轶,与上文爰整其旅,乃命骠卫,卫字为韵。发,音费。轶,音替。古霁寘二韵通,非发读废入声,与轶音亦叶也。考证:(《左传·桓元年》声名以发之。)谨照原文元年改二年。(《礼·王制》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军甲。)谨照原文军甲改车甲。

扬:《卯集中·手字部》(古文)敭□《唐韵》与章切《集韵》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阳。飞举也。《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薪。〈传〉扬,激扬也。〈疏〉谓水急激而飞扬,波流疾之意也。又《豳风》以伐远扬。〈疏〉谓长条扬起者。又《增韵》发也,显也。《广韵》举也。《易·夬卦》扬于王庭。〈疏〉发扬决断之事於王者之庭。《书·尧典》明明扬侧陋。《礼·文王世子》或以言扬。〈疏〉能言语应对,亦举用之。又称说也。《礼·祭统》铭者,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前汉·季布传》使仆游扬足下,名於天下,顾不美乎。又《尔雅·释诂》□扬,续也。又簸去糠粃也。《诗·小雅》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又眉上下曰扬。《诗·鄘风》扬且之皙也。〈传〉扬,眉上广。〈又〉子之清扬。〈疏〉扬者,眉上之美名。既名眉为扬,因谓眉之上,眉之下皆曰扬。又钺也。《诗·大雅》干戈戚扬。又州名。《书·禹贡》淮海惟扬州。〈疏〉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又姓。《扬雄·自序》扬别为一族。周宣王子尚父封扬侯,因氏。又宋扬避举,明扬光休。通作扬。

踔:《酉集中·足字部》《唐韵》丑敎切《集韵》《韵会》敕敎切,□音□。《说文》踶也。〈注〉徐曰:踶亦当蹋意。又《前汉·扬雄传》踔夭蟜。〈注〉踔,走也。《文选·李善注》踔,踰也。《后汉·蔡邕传》踔宇宙而遗俗兮。〈注〉踔犹越也。又《集韵》陟敎切,音罩。义同。又《集韵》他吊切,音粜。《史记·司马相如传》踔稀间。〈注〉踔,县蹢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敕角切,音逴。《史记·货殖传》上谷至辽东,地踔远。《前汉·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能踰越。〈注〉踔,高远也。又《庄子·秋水篇》吾以一足□踔而行。《音义》踔,本亦作卓。趻踔,行貌。《玉篇》踔,践也。踸踔,跛者行也。○按踸与□同。又《楚辞·七谏》马兰踸踔而日加。〈注〉踸踔,暴长貌。又《博雅》踸踔,无常也。《陆机·文赋》故踸踔於短韵。〈注〉今人以不定为踸踔。不定,亦无常也。又《集韵》徒了切,音窕。路远也。又《集韵》《类篇》□徒吊切,音调。《类篇》远腾貌。又《集韵》敕略切,音鄀。略踔,行貌。又《集韵》《正韵》□竹角切,音琢。与□同。特止也。考证:(《史记·货殖传》上谷至辽东踔远。)谨照原文东下增地字。

厉:《子集下·厂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力制切《正韵》力霁切,□音例。《说文》旱石也。从厂,虿省声。《徐曰》旱石,麤悍石。《玉篇》磨石也。《诗·大雅》取厉取锻。又磨也。《左传·成十六年》秣马厉兵。《荀子·性恶篇》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又《说文》严也。《论语》听其言也厉。又《广韵》烈也,猛也。《礼·表记》不厉而威。又《玉篇》危也。《易·乾卦》厉无咎。又《尔雅·释诂》厉,作也。〈注〉谷梁传曰:始厉乐矣。〈疏〉兴作也。《方言》厉,□,为也。瓯越曰□,吴曰厉。又《玉篇》虐也。《孟子》厉民以自养也。又《玉篇》上也。《诗·卫风》在彼淇厉。《韵会》岸危处曰厉。又《诗·卫风》深则厉。〈注〉以衣涉水,由带以上曰厉。又《周礼·秋官·司厉注》犯政为恶曰厉。又《尔雅·释天》月在戌曰厉。又《韵会》丑恶也。《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子,恐其似己。又《史记·严安传》民不夭厉。〈注〉厉,病也。又《前汉·儒林传》以厉贤才焉。〈注〉师古曰:厉,劝勉之也。又《息夫躬传》鹰隼横厉。〈注〉师古曰:厉,疾飞也。又《正韵》厉鬼。《左传·昭七年》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又《正韵》鞶厉,带重也。《左传·桓二年》鞶厉斿缨。又姓。《广韵》汉有魏郡太守厉温。又《集韵》《正韵》□落盖切,音赖。《前汉·地理志》厉乡,故厉国也。〈注〉师古曰:厉,读曰赖。又《史记·范雎传》漆身为厉。〈注〉厉,音赖。言以漆涂身,而生疮为病癞。又《韵会》力孽切《正韵》良薛切,□音列。《韵会》严也。一曰囊垂饰。《诗·小雅》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於促柱,歌江上之□厉。〈注〉□厉,歌声清越也。考证:(《易·乾卦》厉旡咎。)谨照原文旡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