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三不顾四

顾三不顾四,只顾这一面,不顾那一面。

顾三不顾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ù sān bù gù sì
成语简拼
GSBG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顧三不顧四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只顾这一面,不顾那一面。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顾此失彼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顾此失彼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艾艾不会写成语“顾三不顾四”的最后一个字。

(2)北乡义乡店上学校的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顾三不顾四”。

(3)画画写不出成语“顾三不顾四”,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4)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顾三不顾四”几个大字。

(5)如毅叔叔给丽芸和岢茹讲了“顾三不顾四”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分字解释

不顾

不顾:(1)不照顾:只顾自己,不顾别人。(2)不考虑;不顾忌:不顾危险;他不顾一切,跳到河里把孩子救起来。

顾:gù 1、<动>回头;回头看。《殽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2、<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3、<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动>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5、<动>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6、<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7、<副>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四:[sì] (1)[乐] 工尺谱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顾:《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古慕切,音故。《玉篇》瞻也。回首曰顾。《诗·小雅》顾我复我。〈笺〉顾,旋视也。《书·太甲》顾諟天之明命。〈传〉谓常目在之。又眷也。《诗·大雅》乃眷西顾。又《书·康诰》顾乃德。〈传〉谓顾省汝德。又《诗·小雅》不顾其后。〈笺〉不自顾念。又但也。《礼·祭统》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疏〉言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但尊上者在先,□下者处后耳。一曰顾,故也,谓君上先餕,臣下后餕,示恩则从上起也。又发语辞。《史记·刺客传》顾不易耶。〈注〉顾反也。《前汉·贾谊传》首顾居下。〈注〉顾亦反也,言如人反顾然。又与雇同。《前汉·鼂错传》敛民财,以顾其功。〈注〉顾,雠也,若今言雇赁也。又引也。《后汉·党锢传》郭林宗、范滂等为八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又国名。亦姓。《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传〉有韦国者,有顾国者。〈笺〉顾、昆吾,皆己姓。又地名。《左传·哀二十一年》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注〉顾,齐地。又山名。《方舆胜览》镇江北固山,梁武攺曰北顾。又《五音集韵》公户切,音古。义同。《书·微子》我不顾行遯。徐邈读。俗作頋。考证:(《礼·祭统》顾上先下后耳。〈疏〉但尊上者则先,□下者处后耳。)谨照原文则先改在先。(《史记·刺客传》顾不易耶。〈注〉反顾也。)谨照索隐原文反顾也改顾反也。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