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渐之仪

鸿渐之仪,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

鸿渐之仪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óng jiàn zhī yí
成语注音
ㄏㄨㄥˊ ㄐㄧㄢˋ ㄓㄧ ㄧˊ
成语简拼
HJZY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鴻漸之儀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

成语用法

作宾语;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1、鸿渐之仪→仪表不凡→凡夫肉眼→眼底无人→人命关天→天理昭昭→昭如日星→星星落落→落井投石→石烂海枯→枯鱼病鹤→鹤骨松筋→筋疲力敝→敝衣枵腹→腹中兵甲→甲第连云→云屯蚁聚→聚萤积雪→雪鬓霜毛→毛森骨立→立时三刻→刻不待时→时隐时见→见义当为→为善最乐

2、鸿渐之仪→仪态万方→方枘圆凿→凿凿可据→据图刎首→首鼠两端→端本正源→源源而来→来历不明→明知故犯→犯上作乱→乱琼碎玉→玉堂金马→马捉老鼠→鼠啮虫穿→穿荆度棘→棘地荆天→天生地设→设身处地→地丑力敌→敌不可假→假门假事→事倍功半→半半路路→路絶人稀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幸惟俯谅,天衢广阔,鸿渐之仪,岂有量哉。▲明·张居正《答南列卿陈我度书》

成语造句

(1)辉辉写不出成语“鸿渐之仪”的拼音。

(2)剑文学校的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鸿渐之仪”。

(3)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鸿渐之仪”几个大字。

(4)小格不会写成语“鸿渐之仪”的最后一个字。

(5)运凯哥哥给恩臻和杨梁讲述了“鸿渐之仪”的成语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周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分字解释

鸿

鸿:hóng 1、<名>大型雁类的泛称。《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名>书信。《西厢记》:『自别颜范,鸿稀鳞绝,悲怆不胜。』3、通『洪』。(1)<形>大。《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名>洪水。《荀孑·成相》:『禹有功,抑下鸿。』(3)<形>强盛。《吕氏春秋·执一》:『五帝以昭,神农以鸿。』[鸿儒] 大儒,泛指学识广博的人。[鸿绪] 祖先的基业,多指帝王世传的大业。[鸿洞] (1)虚空混沌的样子。(2)弥漫无边,连成一片。

渐:jiān 1、<动>浸渍;浸泡。《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2、<动>浸湿;沾湿。《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3、<动>浸染;沾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4、<动>逐渐传入。宋应星天工开物·蔗种》:『今蜀中盛种,亦自西域渐来也。』jiàn 1、<动>渐进;逐步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2、<副>逐渐;渐渐。《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3、<名>苗头;事物发展的开端。《教战守策》:『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渐泽] 低湿之地。[渐冉] 逐渐,时光一点一点地过去。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仪:yí 1、<名>法度;标准。《三国志·诸葛亮传》:『抚百姓,示仪轨。』2、<名>仪器。《张衡传》:『复造侯风地动仪。』3、<名>外貌;外表。《孙雀东南飞》:『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4、<名>礼仪;礼节。《晋书·谢安传》:『诏府中备凶仪。』5、<名>礼物。《范进中举》:『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仪表] (1)表率。(2)准则;规范。(3)仪容姿态。[仪式] (1)法令准则。(2)礼节规范。[仪仗] 皇帝及官员外出时,随行人员所的武器、旗帜以及各种生活用具。

鸿

鸿:《亥集中·鸟字部》《唐韵》户工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公切,□音洪。《说文》鸿,鹄也。《玉篇》鸿,鴈也。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鴈。《陆玑疏》鸿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肉美如鹰。又有小鸿如凫,色白,今人直谓之鸿。《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又旗名。《礼·曲礼》前有车骑,则载飞鸿。《郑注》鸿取飞有行列也。又通作洪,大也。《史记·河渠书》禹抑鸿水。《楚辞·天问》不任汨鸿,何以尙之。〈注〉鸿,大水也。又佣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为笋簴,小首而长,抟身而鸿,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笋。〈注〉鸿,佣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桡之,以眡其鸿杀之称也。〈疏〉释云:鸿即上文强是也。杀,即上文弱是也。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一年》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注〉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又鸿沟。《史记·苏秦传》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注〉在荥阳。又虫名。蜚鸿。《史记·周本纪》蜚鸿满野。〈注〉蠛蠓也。又姓。卫大夫鸿骝魋,见《左传》。鸿安丘,见《后汉书》。又人名。大鸿,尧臣名。梁鸿,汉人。又《广韵》《韵会》胡孔切《集韵》户孔切,□音汞。与澒同。《扬雄·羽猎赋》鸿絧緁猎。《师古注》鸿絧,直驰貌。又鸿蒙,元气也。《淮南子·俶真训》以鸿蒙为景柱。〈注〉东方之野日所出。又《集韵》《类篇》□虎孔切,音嗊。义同。又《集韵》胡贡切,音□。鸿洞,深远。一曰相连次貌。又《字汇》古送切,音贡。《淮南子·精神训》澒蒙鸿洞。〈注〉鸿,读如子赣之赣。又叶胡光切,音黄。《吕氏春秋》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考证:(搏身而鸿。)谨照周礼原文搏身改抟身。(《广韵》《韵会》胡孔切,《集韵》户孔切,□音永。)谨照原文音永改音汞。(《扬雄·校猎赋》鸿絧緁猎。)谨照原文校猎赋改羽猎赋。(《淮南子·俶真训》以鸿蒙为景。〈注〉鸿蒙,东方日所出地。)谨照原文为景下增柱字。鸿蒙东方日所出地改东方之野日所出。

渐:《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慈冉切《集韵》《韵会》疾染切《正韵》秦冉切,□□上声。水名。《说文》水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又渐次也,进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渐卦正义》渐者,不速之名。凡物有变移,徐而不速,谓之渐。又通作蔪。《书·禹贡》草木渐包。《释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又《集韵》锄衔切,音鑱。与巉通。高也。或作崭。《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又侧衔切,音□。流貌。《楚辞·九章》涕渐渐兮。又《广韵》子廉切《集韵》《韵会》《正韵》将廉切,□音尖。流入也。《书·禹贡》东渐于海。又渍也,湿也。《诗·卫风》渐车帷裳。又浸也,染也。《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又台名。《水经注》太液池中有渐台,三十丈。又星名。《甘氏星经》渐台四星,属织女东足。又《集韵》子艳切,音□。渐洳,湿貌也。又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又《类篇》慈盐切,音潜。涉水也。与潜通。《书·洪范》沉潜刚克。《左传》《史记》皆作沉渐。考证:(通作蔪。《书·禹贡》草木渐包。〈传〉如字,本又作蔪。)谨照原书传字改释文。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仪:《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集韵》鱼羁切《韵会》疑羁切,□音宜。两仪,天地也。又三仪,天地人也。又容也。《诗·曹风》其仪不忒。又威仪。《诗·邶风》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又《周礼·地官·保氏》敎国子以六仪,一祭祀,二賔客,三朝廷,四丧纪,五军旅,六车马之容。又《春官·典命》掌诸侯之五仪。〈注〉公、侯、伯、子、男也。又《秋官·司仪》掌九仪之賔客□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又唐礼部之长曰大仪。又《释名》宜也。得事宜也。又由仪,笙诗。〈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又象也,法也。《诗·大雅》仪□文王。又《尔雅·释诂》匹也。〈疏〉诗鄘风,实维我仪。又《周语》丹朱冯身以仪之。《通雅》偶也。谓牉合也。又度也。《诗·大雅》我仪图之。又《扬子·方言》来也。淮颖之间曰仪。又仪栗,周邑名。见《左传·定七年》。又姓。秦大夫仪楚,汉仪长孺。又通作拟。《前汉·外戚传》皆心仪霍将军女。〈注〉心仪即心拟。又《韵补》叶牛何切,音俄。《扬子·太玄经》阳气泛施,不偏不颇。物无争讼,各遵其仪。本作□。考证:(又由仪,笙诗。〈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谨按此诗序也。疏改序。(《周语》丹朱坋身以仪之。)谨照原文坋身改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