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指心。《列子·仲尼篇》:『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方寸之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āng cùn zhī dì
成语简拼
FCZD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方寸之地
成语谜语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心。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心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弹丸之地、一隅之地、立锥之地、蕞尔之地、方寸地

成语接龙

1、方寸之地→地上天宫→宫车晏驾→驾鹤成仙→仙姿佚貌→貌离神合→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流璧转→转祸为福→福为祸始→始终如一→一掷百万→万恨千愁→愁肠九转→转嗔为喜→喜怒无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笔成章→章父荐屦→屦贱踊贵→贵壮贱弱→弱管轻丝→丝丝入扣→扣槃扪烛→烛照数计→计不旋跬→跬步千里→里外夹攻→攻疾防患→患难之交→交相辉映→映雪读书→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源源本本→本位主义→义无反顾→顾盼多姿→姿意妄为→为民除害→害羣之马→马革裹尸→尸居龙见→见风使船→船坚炮利→利令智昏→昏定晨省→省衣节食→食荼卧棘→棘地荆天→天理难容→容光焕发→发隐擿伏→伏虎降龙→龙蟠凤翥→翥凤翔鸾→鸾歌凤吹→吹毛求瑕→瑕不掩瑜→瑜不揜瑕→瑕不揜瑜→瑜不掩瑕→瑕瑜互见→见所未见→见危授命→命辞遣意→意在言外→外合里差→差强人意→意料之外→外宽内深→深谷为陵→陵谷沧桑→桑弧蒿矢→矢心不二→二童一马

2、方寸之地→地崩山摧→摧兰折玉→玉砌雕阑→阑风伏雨→雨散风流→流落风尘→尘羹涂饭→饭糗茹草→草靡风行→行远升高→高才绝学→学如登山→山呼海啸→啸吒风云→云蒸雾集→集腋为裘→裘马清狂→狂嫖滥赌→赌神发咒→咒天骂地→地狱变相→相敬如宾→宾客迎门→门不停宾

3、方寸之地→地丑德齐→齐驱并骤→骤风暴雨→雨恨云愁→愁红惨緑→緑惨红愁→愁肠殢酒→酒病花愁→愁绪如麻→麻木不仁→仁言利溥→溥天率土→土洋结合→合盘托出→出幽迁乔→乔迁之喜→喜行于色→色胆如天→天生天化→化民成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疏食→食古不化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寻省遭罹,万重不幸。方寸之地,自不能言;求人见谅,岂复容易?▼唐·刘禹锡《上杜司徙启》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方寸之地”几个大字。

(2)成语方寸之地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方寸之地,玄关也是一道关隘。

(4)冠冠不会写成语“方寸之地”的最后一个字。

(5)亮亮写不出成语“方寸之地”,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6)虽然身处自由开明的方寸之地,这对伴侣仍然坚持她们和她们女儿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7)小小细节造就个性空间,方寸之地是我自己的舞台,有品质的生活源于惠达洁具。

(8)一唯叔叔给雅珂和庄娇讲解了“方寸之地”的历史故事。

(9)印江民族中学的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方寸之地”。

(10)这方寸之地记录着20名女工休息、欢聚时的多彩瞬间。

(11)不被了解的人,哪怕身在浩瀚的宇宙,也觉得寸步难行;被了解的人,就算身在方寸之地,心中也自有一片海阔天空。

(12)不被了解的人哪怕身在浩瀚宇宙,也觉得寸步难行;被了解的人,就算身在方寸之地,心中也自有一片海阔天空。

(13)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14)和指挥千军万马相比,面前的方寸之地才是他的舞台。

(15)然而这只蝴蝶却在狂暴的风中上下飞舞,依旧稳守着方寸之地。

(16)无形的杀气早已将他身周方寸之地凝固,骇得离笑歌无法动弹。

(17)他会因为眩晕的间歇,致使自己从这方寸之地摔落,现在还不到时候。

(18)他家无长物,苦守方寸之地,却心怀济世之心,穷不忘操,俭以养徳。

(19)方寸之地尽显宏大场面,细微之处不失毫厘之差,其雕工堪称精湛绝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列子·仲尼篇》:『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道家学者龙叔去请教宋国名医文挚。龙叔讲述他的病情,荣誉与指责对他是无动于衷,财物得失他不以为然,利害得失也影响不了他,感情也不能左右他。文挚仔细观察他一会,忽然惊喜地说:『你的方寸之地已经空虚,你是圣人了。』

分字解释

方寸

方寸:[fāngcùn] (1)一寸的平方大小。方寸之地起波澜。(2)一平方寸。(3)心神。语出《三国志》: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去,徐指着胸口对刘备说:『方寸乱矣!』。

方:fāng 1、<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2、<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3、<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4、<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5、<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7、<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8、<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9、<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1、<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12、<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13、<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14、<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15、<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方技] 指医、卜、星、相之术.[方士] 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方夏] 中国。[方舆] 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寸:cǔn 1、<量>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商君书·靳令》:『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2、<形>短小。如『寸步不离』、『寸草不留』、『鼠目寸光』。[又] 极言其小。《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名>中医切脉部位名。《难经》:『脉三部:寸、关、尺。』[寸肠] 1.指内心。韩偓《感旧》:『省趋弘阁侍貂珰,指座深恩刻寸。』2.指心事。柳永《轮台子》:『但黯黯魂消,寸凭谁表?』[寸楮] 1.名刺、名片。2.指书信。[寸晷] 晷,日影。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短暂的时光。钱起《送张少府》:『寸如三岁,离心在万里。』[寸翰] 指笔。[寸进] 微小的进步。[寸禄] 微薄的俸禄。[寸旬] 短暂的时间。左思《魏都赋》:『量寸,涓吉日;陟中坛,即帝位。』[寸阴] 犹『寸晷』。短暂的光阴。向秀《思旧赋》:『托运遇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为要像爱惜寸金那样,爱惜短暂的时间。[寸札] 简短的书信。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地:dì 1、<名>大地;地面。《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3、<名>领土;地域。《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名>处所;地方。《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5、<名>处境;境地。《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6、<名>路程。《红楼梦》:『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7、<名>底子。《林黛玉进贾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8、<助>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几时束翠节,特地引红妆。』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忽地起一阵大风。』[地镜] (1)地面的积水。(2)传说中的宝镜。

方:《卯集下·方字部》《唐韵》府良切《集韵》《韵会》分房切,□音芳。《说文》倂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或从水作汸。《诗·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方,泭也。《释文》小筏曰泭。《尔雅·释水》大夫方舟。〈注〉倂两船。《史记·郦食其传》方船而下。〈注〉谓□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注〉地体安静,是其方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又《易·观卦》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敎。〈疏〉省视万方。《诗·大雅》监观四方。《周礼·天官·冢宰》辨方正位。〈注〉别四方。《释文》视日景,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礼·内则》敎之数与方名。〈注〉方名,如东西也。又《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诗·大雅》万邦之方,下民之王。〈笺〉方,犹向也。〈疏〉诸言方者,皆谓居在他所,人向望之,故云:方,犹向也。又道也。《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注〉方,犹道也。《礼·乐记》乐行而民乡方。〈注〉方,犹道也。又《易·复卦》后不省方。〈注〉方,犹事。〈疏〉不省视其方事也。又术也,法也。《易·系辞》方以类聚。〈疏〉方谓法术性行。《左传·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术。又放也。《书·尧典》方命圯族。《释文》方,放也。又有之也。《诗·召南》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传〉方,有之也。又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庄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异形。〈注〉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为也。又谷始生未实也。《诗·小雅》既方既皁。〈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又倂也。《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倂也。又旁出也。《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注〉方,旁出也。又板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於方。〈注〉方,板也。《礼·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也。又常也。《礼·檀弓》左右就养无方。〈注〉方,犹常也。又文也。《礼·乐记》变成方谓之音。〈注〉方,犹文章也。又义之宜也。《左传·隐三年》臣闻爱子,敎之以义方。又《闵二年》授方任能。〈注〉方百事之宜也。又比方也。《论语》子贡方人。《何晏注》比方人也。又《博雅》方,大也,正也。又祭名。《诗·小雅》以社以方。〈传〉迎四方气於郊也。又地名。《诗·小雅》侵镐及方。〈注〉镐,方,皆北方地名。又姓。《诗·小雅》方叔涖止。〈传〉方叔,卿士也。又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前汉·朱云传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又医方。《史记·扁鹊传》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前汉·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泽侯人主方。〈注〉侯家人主方药也。又《广韵》《集韵》□符方切,音房。方与,县名。《前汉·高帝纪》沛公攻胡陵方与。〈注〉音房预,属山阳郡。又《集韵》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汉·扬雄传》方皇於西清。〈注〉方皇,犹彷徨也。又文纺切。蝄[音wǎng]或作方。《周礼·夏官·方相氏》敺[音qū]方良。〈注〉方良,罔两也。木石之怪夔罔两。《张衡·东京赋》脑方良。〈注〉方良,草泽之神也。○按《说文》作蝄[音wǎng]蜽。又《集韵》甫两切,音仿。效也。又《韵补》叶肤容切《道藏·左夫人歌》腾跃云景辕,浮观霞上空。霄軿纵横舞,紫盖记灵方。

寸:《寅集上·寸字部》《唐韵》《集韵》仓困切《韵会》《正韵》村困切,□村去声。《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徐曰》一者,记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家语》布指知寸。《前汉·律正志》度量衡皆起於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又姓。《正字通》明嘉靖中梓潼令寸居敬。又叶徒玩切,音叚。《庾信·喜晴应诏诗》伏泉远习坎,阴风已回巽。桐枝长旧围,蒲节抽新寸。叶上建传堰献。杨慎曰:巽音蒜,寸音断,或曰建传堰献在今霰韵,古音霰翰谏三韵通。备考:《篇海类编》俗等字。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地:《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埊□埅□嶳《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个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间耳。本作坔。考证:(《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何凭。曰,大气举之。)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