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简义赅

辞简义赅,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辞简义赅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í jiǎn yì gāi
成语注音
ㄘㄧˊ ㄐㄧㄢˇ ㄧˋ ㄍㄞ
成语简拼
CJYG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
辭簡義賅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辞简意赅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辞简义赅”几个大字。

(2)超超写不出成语“辞简义赅”,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

(3)沪屿中学的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辞简义赅”。

(4)龙老师给秀云和爱善介绍了“辞简义赅”的成语典故。

(5)小丽不会写成语“辞简义赅”的最后一个字。

(6)这篇文章辞简义赅,让人记忆犹新。

(7)前往宿城区马元学校的路上,懿暄大哥哥给奘翡和晴樱讲了『辞简义赅』的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分字解释

辞:cí 1、 <名> 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2、 <名> 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指南录> 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 <动> 讲话,告诉。《殽之战》:『使皇武子辞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辞于军。』4、 <动> 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指南录> 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5、 <动> 告别。《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6、 <名> 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7、 <名> 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 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辞见] 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辞决] 决别。[辞令] 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辞世] 1.隐居避世。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辞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辞。』[辞谢] 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辞致] 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 苏威传》:『辞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简:jiǎn 1、 <名> 写字用的竹简、竹片。 蔡邕《独断》:『策者,简也。』2、 <名> 笏;手板。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有一人紫衣象简前趋。』3、 <名> 书信;信函。《 梦溪笔谈》:『乃为一简答之。』4、 <动> 同『拣』,挑选。《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 <形> 简单;简略。《石钟山记》:『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简练] (1)用心研习。(2)简明干练。

义:yì 1、 <名> 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2、 <动> 坚持正义。《公输》:『吾义固不杀人。』3、 <形> 合道义的;适宜的;公正合理的。《鸿门宴》:『亡去不义,不可不语。』4、 <名> 情义;恩情。《孙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5、 <名> 意义;意思。《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6、 <副> 本着道义。《祭妹文》:『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

赅:gāi 1、 <形> 完备;具全。《庄子· 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成语有『言简意赅。』

辞:《未集下·舌字部》《正韵》详兹切,音词。俗辞字。《佩觿集》曰: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既久,今亦不废。《正字通》俗辞字。《佩觿集》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乱。(辞)(古文)□《唐韵》似兹切《集韵》详兹切,□音词。辞说也。《易·乾卦》修辞立其诚。《书·毕命》辞尚体要。又《说文》讼辞也。《周礼·秋官·小司□》以五声听其狱讼,一曰辞听。《书·吕□》明清于单辞,罔不中听狱之两辞。〈疏〉单辞谓一人独言也,两辞谓两人竞理也。又与辤同。《正韵》却不受也。《书·大禹谟》稽首固辞。《中庸》爵禄可辞也。又谢也。《前汉·韩王信传》温颜逊辞。又别去也。《楚辞·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

义:《未集中·羊字部》《广韵》《集韵》《韵会》□宜寄切,音议。《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衆[音zhòng]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又义渠,戎国地。《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主。〈注〉宁广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也。又姓。《前汉·酷吏传》义纵,何东人。又与谊同。《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又与宜同。《韵补》周官凡杀人而义者,史记君义嗣,□鱼羁切。又《韵补》叶牛何切。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古文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陂音坡。◎按说文在我部。今从正字通倂入。

赅:《酉集中·贝字部》《广韵》古哀切《集韵》柯开切,□音该。赡也。《玉篇》奇也,非常也。亦作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