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后感范文大全1800字

浏览

文章有石油战争读后感(1797字)、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1825字)、周庄的蓝读后感(1786字)、德鲁克日志读后感(1760字)、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1789字)等1800字左右的大学生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石油战争读后感_1800字

从伟骅那里借来的《石油战争》放在我的书架上也半年有余,原以为只是一本借《货币战争》之势而临时翻译凑热闹的书,又打着石油“战争”的招牌来胡弄读者,所以放了很久都没有去读。

上两周,突然之间想到了这本书,仔细看了看前言(不是中文版前言,而是作者自己的),跃入眼帘的关键词并不是石油,抓住眼球的是“地缘政治”,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难道这本书只是以石油为线索来讲述近百年来的国际政治。我回头看了看封面,找到了她的英文书名,是A Century of War,看来被我有幸严重了。

《石油战争》正是以石油为线索,讲述了从19世纪到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作者恩道尔是一位对石油政治领域颇有研究的作家,这本书恰好是他对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作品。中文版的翻译者,利用这一主要的线索,借货币战争热捧,迎合读书眼球,结果得到了这个书名。

货币战争我没有看,但是听读者评论,书中似乎写的太过玄乎,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控制力写的太过了。而手中的石油战争,我觉得她更加平实,也更加客观,少了一些文学的描述,多了一些客观的分析。

石油在世界范围内从没有真正供给紧张过!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所谓的石油冲击,油价的起伏,都是各国、主要是美英两国为实现政治、经济利益而运用的手段。一次大战的爆发,20年代的大萧条、二次大战的爆发,肯尼迪家族被刺杀,70年代石油冲击、伊朗伊斯兰革命,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分裂、伊拉克战争、日本的广场协定等等重大事件,都是世界权利的博弈。一旦跨过了国界,任何经济问题在政治面前都是随从,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无不跟随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因素。

在政治面前,只有利益,不要幻想美国会为了人权、民主来真正帮助一个国家,那是幼稚的想法。美国从来都是拿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幌子,打着自由主义的牌子,高举人权和民主来打败竞争对手。国家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竞争和利益,尤其是对于美国这样妄图称霸世界的国家,任何潜在的竞争对手他都不会放过。

借着人权、民主打开你的市场,或者复制亲美势力,让一个国家对外开放或者内部矛盾重重,美国则乘虚而入,让一小部分自己的傀儡富起来,把握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听从美国指挥,倾销低廉的产品,然后把一国廉价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输送给美国,支持美国人民富裕的生活。而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民,大部分将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美国,尤其是近百年来的美国,所谓的民主和人权只能让美国人享有,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是他们文化的牺牲品,民主和人权都是美国用来转化敌人的武器,一旦转化,美国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多了一个听从命令的仆人。日本不就是这样的吗?俄罗斯不就是这样成为一个三等公民的吗?

翻过百年的历史,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以前在新闻中,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央总说只有共产党能就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这确实是一个一般人难以从根本上搞清楚的问题。现在,我逐渐有了一些体会。换句话讲,如果国民党统治了中国,中国永远只是美国的一个附庸国,再好不过的例子是日本,即使经济再强大,一旦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统治全球的竞争对手,不得不签下广场协议,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美国和英国都喜欢采用均衡策略,其实本质上不过是战国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罢了。那时的中国内部一定不会消停,一定不可能威胁美国的利益,永远将跟随美国的脚步。说不定新疆和西藏就有可能被美国、英国分裂出去了,就像现在的南斯拉夫和以前的苏联!

好在现在的中国,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姑且不论这条道路是姓资姓社,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前方并没有路,所以不必把这条路事先取名,只有走过去才能知道那一方的风景是什么,只要通过实践,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能检验我们走的道路是否正确。

这次金融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的经济模式并不一定就是先进的,他也有弊端,也不是完美的,也需要缝缝补补。既然是有缺陷的体制,那么这样的体制肯定不可能是万能的和普世的,放在美国行,放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就未必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作为一个想屹立于东方的民族,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必须发展,不能倒退。我不是一个左派的愤青,也不是一个右翼极端自由主义者,更不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我永远是以中国的利益为上。对于中国的发展,我坚信,目前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必须走自己的路,让老美们去说吧!

成语乘虚而入: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如:宋·张君房《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又如: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乘虚而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成语水深火热: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如:《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又如: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梁斌《红旗谱》四二

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_1800字

推荐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南瓜老大爷、小樱桃、小草莓、洋葱头、小红萝卜、葡萄师傅、柠檬王、樱桃女伯爵、番茄骑士等等。故事里的人物非常搞笑,特别是总穿袜子睡觉的番茄骑士和桔子男爵的大肚子。

故事里的洋葱头为了救爸爸老洋葱,好几次被关进大牢。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不怕困难终于打败了柠檬王,救出了所有的人。

我看了这本书,觉得洋葱头非常勇敢,非常足智多谋。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爱护自己的朋友,多动脑筋,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洋葱头的老爸因为不小心踩了柠檬王一脚,被关进了监狱里,但他的儿子洋葱头,是个勇敢的孩子,他决心救出监狱里的所有人。但是,正当他准备营救村民的时候,却被番茄骑士抓走了。

故事里的洋葱头是一个聪明,勇敢,机智的男孩。有一次,差点被抓住,他还是勇敢地抵抗柠檬王等人,我们要向他学习舍己救人,勇敢,敢于面对事实等优点。不要向两位樱桃女伯爵学习,她们偏爱橘子男爵和蜜柑公爵,橘子男爵整天都吃个不停,而蜜柑公爵如果想干什么就爬到柜子顶上说:“救命啊,救命啊,要不我就往下跳了!”这两位亲戚这么贪得无厌真不好。

希望大家要向洋葱头等人学习,不要向橘子男爵等人学习。

洋葱头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头脑的人。她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还是面对了困难,战胜了困难。所以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新的生活才会迎面而来。在《洋葱头历险记》中,柠檬王是最坏的,但最后在一场赛马比赛中,洋葱头终于消灭了柠檬王。我还提醒同学们,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因为团结就是力量,洋葱头的朋友有许多,如:南瓜老爷爷。青豆律师。葡萄师傅。梨教授。芹菜先生等等。它们五人一起去对付柠檬王,真了不起。后来,柠檬王消灭了,南瓜老爷爷当上了总园丁,芹菜先生在城堡做卫士,葡萄师傅当上了乡长。好了,这个故事就到这,不过,世界上除了柠檬王外,还有别的寄生虫。这些大人老爷总有一天也会像故事里的坏蛋一样,不会有好下场的。

你想知道洋葱头也会历险吗?你认识番茄骑士、蜜柑公爵、桔子男爵、柠檬王和柠檬兵吗?那就快点跟我一起读读《洋葱头历险记》吧!

洋葱头,是一个聪明、机灵、有主张、有正义感的男孩。在这个神奇的故事里讲到老洋葱不小心踩了柠檬王一脚而被关进了监狱。洋葱头来探监时老洋葱告诉他,在这个监狱里关押的都是可怜的人,他们都没有犯罪,可是做坏事的那些人却被养在皇宫里。洋葱头决定救出监狱里善良的人们,却不幸也被投入黑牢。在鼹鼠太太、小樱桃和小草莓的帮助下,洋葱头和朋友们最后终于逃出了监狱,然后又和村民们一起占领了城堡,最后柠檬兵们也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推翻了柠檬王的统治,获得了自由。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本书里描写的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蔬菜、水果,可在作者的笔下却被塑造成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富有正义感、机智勇敢的主人公洋葱头,胆小孤独的小樱桃,可怜倒霉的南瓜老大爷等等正面人物,也有反而角色:剥削老百姓的蕃茄骑士,不分是非的柠檬王和“墙头草”青豆律师,只要你一开始阅读,你肯定会爱不释手,特别会被小小的洋葱头的正义感和智慧所感动。

洋葱头的正义感和智慧可以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在解救被柠檬王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时,它就让好朋友田鼠挖地洞到犯人脚下,让这些不愿受柠檬王欺压的老百姓去和柠檬王抗争,逃出柠檬王的魔爪,这不是自由的正义又是什么呢?在南瓜大爷花了一辈子心血,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小房子被鱼肉百姓的蕃茄骑士的狗霸占时,洋葱头帮助南瓜大爷用法律解决了问题,拿回了自己的房子,这不是法律的正义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与洋葱头的正义相反的是蕃茄骑士,在我看来,它是坏蛋中的坏蛋!不说它如何狐假虎威地在老百姓前耀武扬威,就拿它为了增加樱桃女伯爵的收入而向居民们征收的“天气税”就可以看出它有多坏了。所谓“天气税”居然是让老百姓根据不同的天气向樱桃女伯爵交纳沉重的税收,简直是荒唐!也就是这个税,引起老百姓对樱桃女伯爵及蕃茄骑士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村民们在法庭上的抗议。

书中的洋葱头凭着它的正义感和智慧和很多的小生命交上了好朋友,好朋友们又联合起来与欺压它们的恶势力抗争,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所有“犯人”都获得了自由,所有的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所有的坏蛋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它们或成为将功补过的劳役,或逃亡到国外。我喜欢《洋葱头历险记》,更喜欢洋葱头!

成语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如:《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又如: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成语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如: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又如: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周庄的蓝读后感_1800字

当脚踏进周庄的时候,我必须承认自己真的被这里的气息所迷惑了,古典中且透着与世隔绝的寂寥,让人恍惚那些逝去的时光并没有走远。

喜欢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在这江南小镇有一种蓝遍地开花,在半敞开的窗棱间;在红木的台案上;在女人们的头上、身上;在南湖的湖水里……这种蓝如同一个个手工精美的盘扣以不同形式出现眼前。这种色彩似乎更能迎合我的心境,并让我感觉心灵妥贴,质朴的色彩且有一种散淡的韵在弥漫。此时,脑海里涌出“蓝”这个字,惟有蓝的气息最适宜这个被历史封存的小镇。

在小镇大门口的街上,一群身穿蓝印花布,腰间围着粉色围裙的中年妇女们,头戴粉底桃红色的丝绸头巾。她们把两根细小的麻花发辫用红色丝线扎起并从裹着的头巾中尾曳出来,这种装扮和搭配透着一种亮色,让人感觉即使年华已去,不逝的是热情。她们舞着手里的色彩鲜艳的花棒,打着花鼓,吸引了很多游客。

在这里不必为寻旧景而着急,古典和水气,足够让你一步皆一景,而蓝更多的是把我引向深远古旧的小巷和狭小的店铺前。有一家临水而居的店铺,门楣上挂着“乡村酒家”的匾额。古色古香饭店里,餐桌上统一铺着蓝印花布,店里的服务员也着统一的蓝,白底蓝色无论从色彩和装饰上都会让一个因旅游劳顿的人顿感亲切和温暖。真想临窗久久地坐着,静静地喝一杯散淡的茶,痴痴地看晨阳一点点地漫过青灰色的瓦片,在折射到哪家敞开的门窗上,看窗前随风飘逸的蓝……

蓝,来自岁月暗层的色彩,它记载了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走进一家店铺,墙上挂满了民国画,一幅上面书有“源成顺百货店”字画顿时吸引了我。画中女子着蓝色大衣,内着粉色碎花旗袍,梳着三十年代老上海流行的卷曲发型,大衣领口是白色长毛的青果领映着一张胭脂脸透着一股妩媚,身上的蓝这时候看起来透着一股惊和艳;古旧的立钟“滴嗒滴嗒”地晃动着,似乎在摇摆着旧日的时光,这些现代版的仿品仿佛透过岁月的烟尘在迷惑着前来寻梦的人群;琳琅满目的青花瓷一个比一个精致,青花和蓝色应是同一种底色吧,蓝色在这里占了主色调。

卖服装的,在门口挂着一件蓝印花布旗袍,那蓝似乎在门前招摇着,诱惑着你走进去,铺子里挂满了白底蓝印花布旗袍,相间着还配以同色系列的手袋、挎包、头巾等等,蓝演绎着这里质朴的风情让人目不暇接。这种旧日的色彩,在阳光下却透着一种暗,它让我触手可得,并且迷恋。色泽和温度,似乎让我嗅到阳光的味道,还有着植物的清香。这种蓝应是时间的见证者,曾经出没于宫庭服饰却突然有一天消失在历史的暗河里,近而被那些华丽的绸缎遮住人们的双眼。当人们看腻了那些色彩亮丽且繁琐的礼节时,华丽的绸缎如同繁花谢去,傲立枝头的还是那一片绿,似乎简单的蓝最适宜平民,最能贴近生活。它不会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疲惫和距离感。蓝,汲取了植物精华与古人的智慧,即使曾经被历史淹没,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亲切如初。蓝印花布又叫“夹缬”,用的是一种蓝靛草。古老印染技艺,曾在唐代盛行,“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里记录那段“夹缬”盛行的岁月。这种古老的色彩不仅浸透历史,还浸润了整个江南,浸入到周庄的骨子里。

小镇因为蓝,岁月的沧桑背后却又多了份烟火气。狭窄的店铺前,年迈的老太太腰间围着蓝印花布围裙,她们两三个坐在一起吴侬软语地说一些闲话,虽然听不懂在聊些什么?但我知道一定与岁月有关与生活有关,蓝的气息在这里弥漫,恍惚觉的她们生活在旧日的时光里。门里老旧的桌子上铺着一块蓝印花布,上面放着青色的碗、碟,里面放了一些刚做的小吃。这种感觉是诱人的,仿佛时光一下子倒退了很多年。它让恍惚,且使我产生幻觉,这些让我想起一些逝去的时光,想起了祖母的头巾、围裙、蓝印花被以及放糖果的青色瓷器。

在这里只需拥有一颗闲适的心,就可以用散淡的目光游弋周庄的每一个角落,当目光掠过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时,那质朴的蓝色仿佛又一次蛊惑着嚷杂的人群,它们又分别显现在游客的身上,腰间,头上……

走过石板桥,看那水也是蓝色的,连梦似乎也变成蓝色。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蓝的质朴和这里比时光还缓慢的生活。如果岁月能够搁浅,那么我愿意,愿意寻一处院落。坐在铺满青砖的院子里,在斜阳下,手棒一本老旧的书,喝一些散淡的茶,连同我的梦境和年华,在这里沉沦下去。

编辑评语

一直想写周庄的蓝色,那蓝色花布一直在我的梦境里飘摇着,并发着质朴的光质。

成语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如:杨朔《泰山极顶》:“他们还过着这种单个的生活,未免太与世隔绝了吧?”又如:这个山区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

成语一去不复返: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如:《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诗

德鲁克日志读后感_1800字

《德鲁克日志》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德鲁克毕生着述的39本著作、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30余篇文章,以及未被传统媒体发表过的论文摘取精华。是德鲁克最深刻思想的第一次汇集。本书采撷了德鲁克毕生作品的精华,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德鲁克思想的金钥匙。本书不仅仅是对德鲁克一生着述精髓的回顾,更是一本行动手册。它能准确地告诉大家该怎样把德鲁克的思想转化为行动。

我对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月的第十六篇,这篇的主题是吸引并留住人才。我觉得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人既可以是管理的主体,也可以是管理的客体。突然想起《天下无贼》中葛优说的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了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的重要主题。没有人才,就难以发展。

近些年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许多高材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奔向国外发展。我从网上看到一组数据: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到13人,比例为90%。2002年出国更是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看到这些数据,我有些痛心。我国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难道我国不是他们发展的热土吗?难道我国对人才就如此没有吸引力吗?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这些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才的流失,对于我国长远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留住人才,应该从管理和激励两个方面来考虑。制定目标来吸引并留住最佳人才,这样的目标应该包括绩效标准以及对雇员态度和技能的评价。

在此书六月的第十三篇中,又重点提到了吸引知识型员工。吸引并留住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人事管理方面的两个中心任务。仅靠金钱收买,早已行不通了。在吸引留住知识型人才方面,日本无疑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日本式企业经营留住员工的三大支柱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这三个方面是日本企业竞争的力量源泉,也是日本企业的个性特征。有人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获得成功,托福于日本民族固有的忠诚心、勤奋和创造性的本能。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日本企业与从业人员的利益一致的体制。有了这种体制,作为企业才能够不惜重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才能对从业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从而进一步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本在留住人才方面的措施体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知识型员工深知:他们随时可以潇洒地走人。他们不仅有高度的流动性,而且很有自信。这就意味着:管理专业知识型员工的方法要像对待志愿者一样,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以及公司的目标。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并给他们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里“当家作主”。

很多人说这本书很不好读,都是德鲁克的一些思想片断,既没有案例,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把德鲁克的思想都曲解了,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德鲁克日志》是一本内容丰富,精神光芒无处不在的经典巨著。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言简意赅,并附加上正文前的警句以及正文后的行动指南,形式上生动活泼,内容上又将德鲁克大师的经典思想浓缩在了一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少管理者发现,管理就像迷宫一样,充斥着千千万万个岔路口,很难找到出路,甚至会忘记来时的路。究竟是向左还是向右?在《德鲁克日志》中,我们可以找到发展的方向。

这本书对于管理者的意义,犹如《论语》之于儒生,《圣经》之于基督徒,也可以这样说:《德鲁克日志》是企业家的《论语》、管理者的《圣经》。从这本书中,我真的获益匪浅。

成语无微不至: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如: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局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又如: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曲波《林海雪原》一

成语当家作主:当家:主持家务。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如:阿凤《夜景》:“看到自己的名字,端端正正写在那选民名单上时,一个公民当家做主的光荣感,会涌上心头的。”又如:沙汀《风浪》:“申大嫂可以说是全家真正当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听她安排。”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_1800字

书还没有看完我就迫不及待的去网上找章诒和的照片,当看到面前呈现的是一个五观突出、凶相毕露的老太太时,心里一阵失望、又一阵欣慰。失望的是到底跳不出才女必丑的桎梏啊。自打上初中时在学校的杂志里看到题为《才女必丑》的一篇小说时,就此就深深的为其深邃和精准折服了。那篇文章的细节已然记不清了,但大意还很深刻就忘了许多事情的我来说已经颇为不易了。举个巧妙的例子来说吧,今天在劳当麦里吃早饭的时候说起彩礼来,胖子说在他们家办事时我送了她妈两万块,后来她妈又按规矩还我了。我说我咋不记得泥?她一口咬定说有,但我仔细梳理了那些天的帐目确认了送她妈的是我们从她亲戚朋友那收来的三万块,我的的确确没有给过两万块,接着她又言之凿凿的说有,于是乎我又梳理,越发肯定的说没有,两三个回合后她才动摇了,得出的结论是我咋这么小气呢?

以此可见,不单单是我的记性差,大家都一样。这么重要的事情我记不清,胖子同样搞错了。为这个国家地理曾经做过一期节目专门来说明记忆是如何将我们欺骗,各种外来的暗示、我们自己的想象和我们希望事态发展的方向以及莫明奇妙的忘记和混乱都给我们编出了完完全全的另一个故事。我们在北京办事时来了十几年前银行的好同事,他跟我说那时候我的口头语XXX就是个“大尿泡儿,还啪的一下就爆开了。”直到那时他还在用,我奇怪的问他有吗?这真是我说过的话吗?他一再宣布“有,就是你说的,你怎么可能忘了呢。”

我的记忆才像捆在蚂蚁身上的细线,终于穿过那个有九曲之孔的球,慢慢的回到了十几年前,再往前推儿时大杂院里积满了臭尿的小便池,在细尿的冲出下真的鼓起一个个泡儿,很快又一个个像梦想一样爆开了,是有这么回事,的确是我的说的,我才相信有资本来自豪。再往前推到中的这篇文章我确没忘了,虽然我没遇见过才女,哪怕是丑的(如果死鸟子不算的话),但那东西里的宿命论我却很欣赏,作者说一个才女本来长的很漂亮,但却因为是火灾还是车祸毁了容,终于做平了才女必丑的公式。当时我感叹,你看,这就是命啊,这就是命啊。现在依然相信这个命题,但目的因变了,并不是女有才是为了丑,而是女为了丑才有的才,显而易见。

章诒和女士的情况显然不太一样,名门之后是个特例,成天在书卷气的熏蒸之下想不有才都难。就好比林,而不幸碰巧林又漂亮,终于能挑战真理了。得亏之前读到了她在书里提到了自己并不漂亮的事实,才没有被吓上一跳,真个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女丑读者幸吧。

既然如此为何我又觉得庆幸呢?“心中一喜一忧”感觉自古有之,并不矛盾,就算矛盾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万物皆然,就像海参为了逃跑要抛肠,木为了过冬要落叶,汉尼拔为了奇袭罗马要死掉八成的人马……我呢,为了逃过去比较一个完美的女人而去高兴她很丑。这个提法的出发点是大男子主义,自然的认为女人在才智上比不得男人,为悦已者荣才是她们的目的因,这个概念的形象化就是“才女必丑”吧,背后的推理我就不想一一进行了,俗。

不漂亮的女士却写出了漂亮的文字,如果文字也有容貌,她的文字可算的上是让人一见倾心。看《往事并不如烟》我本来是本着学习史实的目的去读的,想要理清反右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和事,可不知不觉但沉浸在了那秀美、忧郁如秋水的行文当中。尤其是在描写张伯驹是我终于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那感情,那形象的确并不如烟,那注定是要屹立千年的不配雕像。苏轼在《凌虚台记》中说:你看,四周那么多历朝历代的辉煌古迹全都烟逝无踪了……不禁让人联想,啥才会留下来呢?是不是你苏轼笔下的这座台,这太守?凭千古绝唱留下过汪伦、董大、万安等一干普通人等,可荆柯所候之人不是不再传了吗?倘若又是毁于一场浩劫,这形象终将如烟。不过此时此刻,在我心里,在一个读者心里,章女士的一支妙笔让人光彩重生,让事花开正艳,不管是真诚的,或是快乐的,再是悲惨的,都是真挚的,热爱的,美丽的。

看到张伯驹让潘素买画,潘素由于囊中羞涩没有答应,他就躺在地上打滚耍赖时,我真想一拍大脚,用老师的话说:这人写活了。怎么才能把人写活,就写一个大男人撒娇打滚,小女人恨恨骂娘好了。作者坐牢十年后回到家中随口骂出“混帐”而被高贵的母亲训斥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我希望听到更难听的,可那却出于聂绀弩一个糟老头子口中。转眼想象,如果一个纯色女人随口而出“妈了个屄”该是怎样一种风情啊,不过那样相对于优美来说是不是太过粗俗应该很容易就有定论了。

成语一见倾心:倾心:爱慕。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如:《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一见倾心,亲如宗戚。”又如:袁小姐对于我们的太太是一见倾心,说我们的太太浑身都是曲线,是他眼中的第一美人。(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

成语的的确确:指真实的,毫无疑问。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还是的的确确的一位候补县太爷呢,还是个老班子,不然,早就补了缺了。”又如:她是的的确确有话要对我讲,还是句对我生死攸关的话。——王朔《空中小姐》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