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人的餐宴情调与品味

浏览

“吃”在中国有其特定含义,远远超出了吃的范畴。中国人讲感情,或严格地说,是讲感情的外在形式,在饮食方式上则表现为集体主义,喜欢“群享”、聚餐,喜欢把饭桌当成重要的社交场合,即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和睦感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重烹饪、重礼仪、轻卫生、轻检疫”的餐饮特色。然而,时代在进步,中国人也更加讲究,那么,怎么“吃”才会更有情调,更有品味,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声音是美味的作料

邵 杰

中国人的习惯,从古至今,吃饭的时候若是没有声音,那就很没意思,不要说吃得畅快,可能连食欲都会大大下降。

这声音,包括交谈,大声的、小声的,无话不成宴,很少有一桌子人吃饭不声不响的;另外还包括音乐和舞蹈,既有轻柔的,也有劲爆的;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吃饭时的吆喝声,大呼小叫的,像是争吵。

吃饭时人需要的和发出的声音,明显体现着人的“层次”、“觉悟”和习惯,但不能说高和低,只要自己觉着“好”,便无所谓。早时的帝王将相,应该是比较讲究的人,他们进餐大多需要歌舞美女作伴,然后是美酒佳肴,方能吃得如梦如仙;而凡夫俗子则没这么讲究,也许捧个大碗蹲在门旁树下,“咝喽”着就吃下去了;再就是超凡脱俗又不富不贵且喜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可以对酒当歌,一边吃饭一边诗词歌赋……不管这些声音好还是不好,这么几千年下来,到现在倒没丢多少,许多倒是得到了发扬。吃饭的时候你谦我让,喝酒的时候杯盘碰撞,这声音像是美味的作料,没了它,准会有人说,“那还吃得什么劲呀”。确实,中国人吃饭大多讲究嘻嘻哈哈,吃得多,也吃得香,喝酒唱歌还能长酒量。

但怎样的声音好一点,或者是吃饭的声音到底好不好,这很难说,这已经是中华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应不拘一格。

就像有些人在吃饭时发出的叭叽声,如果哪顿饭让他收声,那可能还不如不让他吃;吃面条,要是不“咝喽”着吃,可能就吃不下,这是由食物的形状而定的;有的人喜欢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假如让他正襟危坐,那可能比捆着他还难受,再好的宴会也变得索然无味;李白先生的千百好诗,如果缺少了饭桌上的“你斟我酌”,也可能会损失好多风采,恐怕我们会少看到很多优美的好诗;还有的人喝酒时,就喜欢“ ”的一声,那才叫幸福和舒坦,否则,就是喝闷酒,心情不会畅,酒饭也没什么趣味。

但是,要是只顾了自己“心里美”,不考虑别人,这声音就成了“异味”。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不要说猜拳行令会干扰别人,就是那“ ”的一声,若是在酒店饭馆里,也会招来讨厌。都说仓廪实则思礼节,这礼节就是说要尊重别人,而尊重别人,就得“高贵”起来,在什么场合吃饭出什么样的声。参加中国人的婚礼,如果大家都不出点声闹,那就不叫结婚,但到公众餐馆里吃饭时大喊大叫,让别人吃不下饭,那就是粗野。要是在家里呢,想“ ”“ ”地喝上几口小酒,“ ”得越响亮,心里就越美,没有人会说这是不懂规矩。

其实,就是说声音要和身边的环境和谐。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者说,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能出声,最好连精力都要特别集中,为什么呢?说是因为吃饭要不停地张嘴,若是再用力气说话,就会“无遮无拦”地泄漏很多元气。现在的科学尚不能拿出关于此话的证据,但是,吃饭、说话、唱歌、吆喝同时进行,把食物弄到气管里的事,到是很常见,在餐馆里吃喝足了,情绪高涨难控,手脚痒痒,打起架来的事也不少见,有的饭馆吵吵嚷嚷令人心烦意乱———泄了多少元气和精神真是很难说了。

由此,“声音”这味作料还是要适量地放,放好了,是美味,放不好,就成了怪味。

饮食风尚也应与时俱进

李 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外的饮食文化也传了进来。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尤其是“非典”过后,对传统饮食习俗中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开始反思

在国外久居归来的同胞都有这样的感触:西方国家的餐厅里很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不用说划拳行令了。他们讲究的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不对别人造成影响。我们确实很难接受那种冷清和“自助”的气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就餐者中既有过生日聚餐的,又有边吃边说“悄悄话”的,该怎样各得其所呢?大家都是顾客,谁该让着谁呢?

一位健康教育专家在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他去一个大机关作报告,一位领导招待他吃饭时很热情,在给他夹菜之前觉得筷子不太干净,便先用嘴嘬嘬,弄得他哭笑不得,非常为难。我们虽然不容易“热情”到那个份上,可是与客人一起进餐时,用自己的筷子去为客人夹这夹那的事也曾有过吧,要是自己已经得了某种传染病还不知道,无意中把客人害了呢?您可否知道,现在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吃饭传染的啊。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全盘西化”,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饮食习俗中,确有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如果我们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毫不在意,肯定是与新世纪的健康之风相背离的。我们的饮食风尚也应与时俱进。

餐馆究竟该哪里“亮” 杨英淼

时下,去餐馆“暴撮”已成为人们聚会的首选方式。不管是赶新潮也好,落俗套也罢,“吃”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

眼下不少餐馆都在门口显眼的位置贴出了绿色环保标志,餐厅门口的装修也是千姿百态,金碧辉煌,店门口的领位小姐更是衣着光鲜,面带微笑,不少餐馆门口还会出现门庭若市的景象,让过往的行人猛一看,似乎硬件、软件已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可是当人们在这些饭馆进餐之后,却总是或多或少留有一些遗憾。

对进不起大饭店的普通百姓来说,去中高档饭馆就餐似乎是最平常的选择。不少餐馆外装修奢华,走近细看缺陷却甚多。先不说店名缺字让你辨认不清,单说包间内的通风设施就让人无法恭维,整块的落地玻璃密不透风,而空中竟有苍蝇在飞舞,好好的就餐心情就这样被打了折扣。好不容易费尽口舌将座位换至大厅通风处,却发现身后是服务员的上菜通道。四周看看再换个位置,却发现不远处则是大大小小的盛满海鲜的水族箱,箱内的水产品倒是新鲜,可它们扑腾出的水花却又溅了一身。

坐下来面对眼前的餐具,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小心用手捏起,举到光亮处小心地看个仔细,还要用纸巾擦了又擦,开水烫了又烫,最后还要带着几分忧虑开始进餐。

拿到菜谱开始点菜,这也是不少消费者最头痛的事情。先不说菜价与菜品价值是否相符,光是看着菜名,想着菜式就知道这道菜离不开大油、大肉。在注重养生的今天,不少顾客在点菜后还免不了要补充几句,少放油、别放肉、不要辣椒等。

服务员端菜上桌,看着服务员那沾满油渍的工作服,发着油光的头发,长长的存有污泥的指甲有一半已快伸入菜里时,食欲就会顿时全无。“非典”过后人们开始注意分餐进食,可真正又有几家餐馆的服务员是在客人不提醒的情况下,主动把公用餐勺摆在餐桌上的呢?

也有人说,要是到四星或五星级酒店进餐,就会享受到周到的服务,但话也不能这样讲,小餐馆也应符合最起码的卫生标准,要有最起码的商业道德。“台商”所开的“大成永和”餐饮连锁店卖的仅是快餐,但环境洁净、温馨、优雅,让人吃得舒服,吃得放心。我国就卫生状况而言,尤其是餐饮卫生方面,与近邻韩国、日本比起来还有很大距离,原因就不必多说了。总之,要想与国际餐饮业接轨,首先要抓卫生状况,这样才会不失我们餐饮大国之风范。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