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量态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模的要求,通过选择和控制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的规模(即生产力因素的聚集程度)而获得的增产和节约。生产力诸因素只有保持必要的聚集程度和平衡的数量配比,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诸因素能力不平衡的条件下,系统总体的能力是以能力最低因素的水平为基准决定的。换句话说,任何多因素或多环节的生产过程,只有在诸因素、诸环节的能力互相适应、配套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否则,必有某些因素或环节的富余能力将由于某因素、某环节的能力不足而闲置。这就是该实体的规模问题。不同层次的经济实体都有自己的规模经济问题。

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实体的规模同该实体获得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在机械化和社会化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的情况是:规模愈大,单位产品成本就愈低,经济效益就愈高,即获得所谓“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但是,当生产力诸因素以相同或不同的比例增加,即经济实体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由这些增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增加的产出量反而会相对地减少,这就是所谓“收益递减规律”。以假定数字为例,其图形如下:

图 规模经济的层次

(1)企业的规模经济。指人们通过合理地选择和控制企业的规模及其变化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因此,企业的规模经济就成为整个生产力系统中各种规模经济的核心和基础。

(2)经济联合体(例如公司)的规模经济。指诸多企业纵向联合而成的经济实体从规模变化上获得的经济效益。

(3)生产基地的规模经济。指诸多企业横向聚集而成的经济实体从规模变化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在这些层次之间,联合体规模经济以企业规模经济为基础,生产基地规模经济则还涉及若干联合体的规模经济。此外,后两种规模经济作为聚集经济,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企业规模之下,还存在“生产设备规模”这一层次,而在生产基地规模之上,则还有“城乡规模”、“部门规模”、“国民经济规模”等层次。

制约因素

科学技术条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等,是各种经济实体规模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条件,包括资金的来源和数量,劳动力的供给,市场的大小、远近、分散和集中,原材料供应体系和技术协作体系等,也是各种经济实体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所不同者,科学技术条件往往通过主导设备的大型化或小型化而决定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条件则多半通过投入产出链的紧密化而决定联合体和生产基地的规模。此外,社会政治条件,包括民族关系、军事国防、经济形势、历史传统等,对经济实体的规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资源的数量、种类和丰度等等,则总是制约经济实体规模的一般性基础。

规模经济的来源

就企业说,主要来自生产力因素的不可分割性和生产的专业化。各种生产力因素都有其最小的不可分割的自然单位;只有这一最小自然单位整体动作,才能发挥作用。例如,车辆只能整辆地行驶,机床只能整台地运转,等等。这样,就产生了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别。只有大规模的生产,才能把一定量的固定成本分摊到大批量的产品中,从而使单位产品总成本降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专业化则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达到足够大的经济规模,才能实行合理的劳动分工,实现合理的专业化;经济规模愈大,劳动分工则有可能愈细,专业化程度则有可能愈高。因此,大规模生产通常能够获得生产设备上、技术上、销售上、管理上、研究上、福利上以及其他方面的节约。联合体规模经济和生产基地规模经济的来源,除了包括企业规模经济的来源以外,还有集中化和协作化两个方面。由于诸多企业集中于一个联合体或生产基地并进行经济技术协作,就可以节约通讯和运输费用,可以互相提供生产条件,取得综合利用原材料的效益,节约仓储、保管等项费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共同建立和利用某些经济技术情报机构,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生活性基础设施,等等。

指标体系

由于经济实体的投入量和产出量都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现,而且这些指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表现规模经济的众多指标构成一个指标体系。通常,人们用劳动者人数、固定资产价值、综合生产能力、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或产量等等指标来表现一定经济实体的规模。其中,最有经济意义的指标是主要产品的产量。规模经济水平往往用这些指标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比来表现。

企业规模

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整个规模经济的基础。由此产生两个任务:

(1)实现企业规模的最优化

(2)实现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任何企业的建立,都必须根据该类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确定各自的“起始规模”,即最小有效规模,否则将会造成亏损。在起始规模之上,存在一个“合理规模”的区间,在这一区间内的规模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其中,以最小的投入量带来最大的产出量的规模,是最优规模。在自然、技术、社会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在经济方面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最优规模可以依靠数学工具来求得。企业规模结构是涉及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问题,它的合理化途径应主要依靠对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客观条件的定性分析,并且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特点来确定。有的宜于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如黑色冶金系统;有的宜于以中小型为主,如食品、服装系统。大中小企业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具有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省,设备利用率高,便于专业化,固定费用相对较低,有条件建立科研、教育、信息机构等优点,但大企业有建设周期长、管理难度高等不利因素。而中小型企业虽然在一些方面不如大企业有利,但它有总投资少、建设周期短、便于均衡布局、容易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等优点。因此,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是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