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异能素

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而处于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另一种定义是:同一核素中具有较长寿命(>10-12秒)的几种能量状态。过去在核素的左上角质量数后加m来表示;新国际标准则将m加在核素符号的右上角,如60Co的同质异能态为60Con。isomer一词来源于希腊文ιsо-(相同)μερоs(部分)。这个词在化学中最初用来表示氰酸(HOCN)和雷酸(HONC)这类物质,中译名为同分异构体,是1836年J.J.贝采利乌斯提出的;1936年L.迈特纳将它运用于核科学中。F.索迪于1917年最先提出同质异能素的概念。并采用同重同位素或高级同位素这些名词。 1921年O.哈恩首先在铀放射系中发现234Pa(UZ),证明同质异能素234Pan(UX2)和234Pa(UZ)的存在。1935年И. B.库尔恰托夫等在人工放射性核素中发现了80Brn

同质异能素组衰变的类型有以下四种(见图,

图

IT为同质异能跃迁):

(1)简单的,如131Inn131In;

(2)遗传相关的,如46Scn46Sc;

(3)独立的,如84Asn84As;

(4)亚稳态分支的,如82Brn82Br。处于激发态的核素通常能很快放出光子而转变为基态,寿命约10-12秒或更短,但某些激发态可以存在更长时间,它们称为亚稳态。它们也可能按其他方式衰变(如β衰变)。两种衰变方式之间存在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