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料处理

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各种观测或探测手段所获取的大气状态和现象的资料进行加工和管理。有时也称气象资料加工。按时效不同,可把气象资料分为实时资料和非实时资料两种。前者主要是供科学研究等方面使用。若按加工过程分类,有原始资料和加工资料两种;若按记录方式分类,又有数字化资料和模拟式资料(如气压、温度、湿度自记曲线)两类。

实时资料加工要求迅速、及时,主要通过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把从资料传输系统接收的资料进行识别、分类、质量检查和编集,再按需要送往各个终端或天气预报用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供实时使用,同时将资料记入磁带等存储载体,供非实时加工使用。

非实时资料常采取事后收集加工的方式,没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因而可以加工得更加完善。对模拟式资料,需经过数值化并记录到电子计算机载体上。对上述资料一律先进行严格的质量自动控制,获得规格和质量标准统一的数据集,然后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加工。加工成品除及时出版外,还全部存储在标准磁带上,以供进一步统计加工用,并摄录在缩微胶片或胶卷上,以便利气象资料的自动化管理和服务。

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电磁机械式卡片分析计算机以来,一些国家就陆续建立起气象资料处理的机械化系统。电子计算机问世后,不少国家已陆续采用电子计算机加工气象资料。随着未来大容量存储载体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用户将能自动检索和利用网络中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来获取或加工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