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登山

涉水登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同『涉海登山』。

涉水登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è shuǐ dēng shān
成语简拼
SSD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涉水登山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同『涉海登山』。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涉海登山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46回:『吾涉水登山,各处访察,不想今天在此相遇。』

(2)…』老者笑道『你贵处到我这里,程途迢递,怎么涉水登山,独自到此?』三藏道:『贫僧还有三个徒弟同来。』…——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造句

(1)成语涉水登山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2)飞飞写不出成语“涉水登山”的拼音。

(3)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涉水登山”几个大字。

(4)佩西哥哥给丁溪和昕珊介绍了“涉水登山”的成语典故。

(5)普格中学的己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涉水登山”。

(6)小佳不会写成语“涉水登山”的最后一个字。

(7)柳亚子《别谢一超、蓝奋才、袁嘉猷、连贯》:『须髯如戟头颅贱,涉水登山愧友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假饶他升天摄地三千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赶将去活喇喇牵转白牛。』

分字解释

登山

登山:[dēngshān] 徒步爬山;体育运动的一种。它的计划包括几次登山。

涉:shè 1、<动>徒步渡水。《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又] 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2、<动>进入;到。《赤壁之战》:『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3、<动>经历;经过。《教战守策》:『涉险而不伤。』4、<动>牵涉;关连。刘知几《史通·叙事》:『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5、<动>阅览。《后汉书·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dié<动>通『喋』,流淌。《与陈伯之书》:『朱鲔涉血于友于。』

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登:dēng 1、<动>升;由低处到高处。《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2、<动>进入;踏上。《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石壕史》:『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形>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登,禽兽偪人。』4、<动>登记;记载。《周礼·遂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5、<副>立即;立刻。常『登即』、『登时』连用。《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6、<动>穿。《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登第] 应试得中。科举考试分等第,故云。[登假] 对帝王死去的讳称。[登衍] 丰收。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涉:《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时摄切《集韵》《韵会》实摄切,□音□。《说文》徒行厉水也。《尔雅·释水》繇膝以上为涉。又经也。《枚乗[音chéng]·七发》於是背秋涉冬。又《前汉·贾山传》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注〉言若涉水猎兽,不专精也。又大涉,水名。《前汉·地理志》犍为郡南广县有大涉水。又县名。《广舆记》属彰德府,古涉侯国地,汉涉县。又姓。《左传》有涉佗。又《广韵》丁惬切《集韵》的协切,□音跕。与喋同。血流貌。

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登:《午集中·癶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都腾切,等平声。《尔雅·释诂》陞也。《玉篇》上也。进也。《易·明夷》初登于天。《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左传·僖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下拜登受。《礼·月令》农乃登麦。《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前汉·食货志》进业曰登。〈注〉进上百工之业也。又《尔雅·释诂》成也。《增韵》熟也。《书·泰誓》以登乃辟。《诗·大雅》诞先登于岸。《周礼·地官·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注〉登,成也。成犹定也。《孟子》五谷不登。〈注〉登,成熟也。又尊之曰登。《礼·月令》登龟。〈注〉龟言登者,尊之也。又《博雅》登登,众也。又筑墙用力相应声。《诗·大雅》筑之登登。又登闻鼓院。《宋史·职官志》隷司谏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又榻登。《释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说文》作毾□。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岁星之精流,为及登。又凤皇朝鸣曰登晨。见《轩辕黄帝记》。又州名。古莱子国,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又姓。出南阳,蜀有关中流人,始平登定。又《集韵》丁邓切,等去声。履也。或作蹬。又《字汇补》东职切,等入声。《公羊传·隐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注〉登读言得。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又叶都笼切,音东。《前汉·宣元叙传》元之二王,孙后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又叶都郎切,音当。《易林》南山高冈,回隤难登。道里辽远,行者无粮。《说文》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集韵》或作僜[音dèng]。《字汇》登与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别。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