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懑不平

愤懑不平,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愤懑不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èn mèn bù píng
成语简拼
FMBP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憤懣不平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愤愤不平、愤恨不平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其未解散者亦多愤懑不平,皆谓欲解散则全体解散,欲留则全体留用。』

成语造句

(1)成语「愤懑不平」是一个补充式成语。

(2)大勇写不出成语“愤懑不平”的拼音。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愤懑不平”几个大字。

(4)蕾蕾不会写成语“愤懑不平”的最后一个字。

(5)鸾土大哥哥给姗昕和秋池介绍了“愤懑不平”的历史典故

(6)宋埠初中的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愤懑不平”。

(7)主要观点即在劝善惩恶的外衣下,包裹着作者、评点者那颗愤懑不平的心,而自娱、娱人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8)其基本内涵就是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9)此时的温雅德内心正愤懑不平。

(10)柳儿愤懑不平:不渝,她这分明就是威胁你。

(11)他说许多候选人都对当地政府愤懑不平,无法吐露他们的心声。

(12)大?听和尚话中有话,便再追问,那和尚却不再多说了,只是一脸冷笑,更有愤懑不平之色。

(13)伤痕文学的创作是作家对那段沉痛历史的控诉,是人们历经苦难的见证,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

(14)遇到黑人自以为受到亏待,变得愤懑不平,使他们清醒过来的最好办法莫如公民们自己来执行法律。

(15)前往海南省儋州市新州镇新英中学的路途中,袁爱叔叔给幼南和宝燕讲了『愤懑不平』的历史故事。

(16)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其未解散者亦多愤懑不平,皆谓欲解散则全体解散,欲留则全体留用。』。

(17)政客挂着笑脸和颜悦色,眼神往往愤懑不平;领导的台词关怀体贴,面对弱势长者,却眼神游移无心接触。

(18)这股气息中,充满着愤懑不平,也充满着铮铮不屈,好像这位绝强者最后一次笑傲天地的悲壮之歌,充斥天地。

(19)一番认识之后,白薇薇也发泄完心中的愤懑不平,逐渐恢复过来,只是身体有些虚弱,索性这几天赖在屋里好好休养。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其未解散者亦多愤懑不平,皆谓欲解散则全体解散,欲留则全体留用。』

分字解释

不平

不平:[bùpíng] (1)不公平。(2)不公平的事。(3)因不平的事而激动,愤怒或不满。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愤懑

愤懑:[fènmèn] 气愤;抑郁不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充满了愤懑的情绪。

愤:fèn 1、<形>郁闷;抑郁不平。《五人墓碑记》:『卒以吾郡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动>怨恨;气愤。《卖柑者言》:『岂其愤世疾邪者耶?』《书博鸡者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愤悱] 形容冥思苦想而难以言表。[愤咤] 愤恨发怒。

懑:mèn 烦闷。《后汉书·华佗传》:『陈登忽患匈中烦懑。』[又] 愤慨。刘知几《史通·疑古》:『目睹其事,犹怀愤懑。』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平:píng 1、<形>平坦。《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形>太平;安定。《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4、<形>平常;普通;一般。《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於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5、<动>削平;铲平。《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动>平定;平息。《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7、<动>和解;讲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8、<动>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9、<形>平静;宁静。《陈州粜米》:『取下招承,偿俺残生,苦恨才平。』[平旦] 清早。[平明] (1)天亮的时候。(2)公正严明。[平文] 散文。

愤:《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正韵》房吻切《集韵》《韵会》父吻切,□坟上声。《说文》懑也。从心贲声。《周语》阳瘅愤盈。〈注〉积也。郁积而怒满也。又《集韵》或作□。亦作贲。《礼·乐记》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音义》依注读为愤,扶粉反。又作冯。《庄子·盗跖篇》侅溺於冯气,郭象读。又《韵会》《正韵》□房问切,音与分同。满也。《论语》不愤不启。〈又〉发愤忘食。◎按注□上声,字书有上去二音。又叶符筠切,音焚。《苏辙·祭范镇文》力谏不从,遂致为臣。开门接士,不怨不愤。《说文》愤本字。愤字从芔作。

懑:《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困切,音闷。《说文》烦也。从心从满,满亦声。又《广韵》模本切《集韵》《会韵》《正韵》母本切,□音悗。或省作□,亦作□鞔。《礼·问丧》悲哀志懑气盛。《陆德明·音义》懑,亡本反。又音满。范音闷。又《集韵》《会韵》□母伴切,音满。《史记·仓公传》使人烦懑食不下。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平:《寅集下·干字部》《唐韵》符兵切《集韵》《韵会》蒲兵切《正韵》蒲明切,□音苹。《说文》平,语平舒也。《广韵》平,正也。《增韵》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广韵》平,和也。《书·尧典》平章百姓。〈传〉平和章明。〈疏〉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谓解恕和好也。《尔雅·释诂》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谷梁传》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注〉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义。《左传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诗·小雅》原隰既平。又治之也。《诗·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又平服也。《诗·大雅》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疏〉四方既已平服,王国之内幸应安定。又《玉篇》平,齐等也。《增韵》平,均也。《易·乾卦》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书·君奭》天寿平格。〈疏〉正义曰:平谓政敎均平也。又《广雅》平,均赋。《史记·平准书注》索隐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贵之。平赋以相准,输赋於京都,故命曰平准。又乐声不相踰越也。《周语》乐从和,和从平。又《尔雅·释诂》平,易也。〈疏〉易者,不难也。《后汉·班超传》任尚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又岁稔也。《前汉·食货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又《諡法》执事有制曰平,治而无眚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又《尔雅·释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泽。一名平。《韩愈·城南聮[音lián,古同联]句》沙篆印回平。〈注〉洪庆善曰:华山有青柯平、种药平,因地之平处也。又腊月曰嘉平。《史记·秦始皇纪》更名腊曰嘉平。〈注〉茅盈内纪曰: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因改腊曰嘉平。索隐曰:广雅云,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又华平,瑞木名。《宋书·符瑞志》华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则生,德刚则仰,德弱则俯。《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注〉天下平,其华则平。又廷尉平,官名。《史记·张释之传》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汉·百官表》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又平原,太平,平陆,□地名。《尔雅·释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疏〉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汉以平原为郡名。高平曰陆者,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又〉东至日所出,为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陆。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广韵》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又姓。《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前汉·平当传》当哀帝时为丞相,子晏正位大司徒。又复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宁二氏。《姓谱》平陵氏,史记平陵老之后。又《广韵》房连切《集韵》《韵会》毗连切《正韵》蒲眠切,□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诗·小雅》平平左右。又《韵会》均也。又《韵会》皮命切,音病。平物贾也。《周礼·地官·质剂注》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也。又《地官·质人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扬子·方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后汉·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谣曰:游平买印自有平,不避豪贤及大姓。又古与便辩通。《史记·五帝纪》便章百姓。〈注〉索隐曰:古文尚书作平,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则训辩,遂为辩章。又叶皮阳切,音龎。《张籍·祭韩愈诗》北台临稻畴,茂野多阴凉。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巳平。又《集韵》拼古作平。注详手部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