嚎天喊地

嚎天喊地,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嚎天喊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o tiān hǎn dì
成语注音
ㄏㄠˊ ㄊㄧㄢ ㄏㄢˇ ㄉㄧˋ
成语简拼
HTHD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嚎天喊地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极端悲痛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呼天喊地、嚎天动地、呼天唤地

成语接龙

1、嚎天喊地→地丑力敌→敌不可假→假戏真做→做小伏低→低唱浅酌→酌水知源→源源本本→本同末离→离魂倩女→女中尧舜→舜日尧年→年登花甲→甲第连云→云开见日→日滋月益→益谦亏盈→盈千累万→万无一失→失之交臂→臂有四肘→肘行膝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囊酒甕

2、嚎天喊地→地久天长→长相思守→守缺抱残→残篇断简→简贤附势→势倾天下→下里巴人→人地生疏→疏水箪瓢→瓢泼大雨→雨零星散→散马休牛→牛羊勿践→践规踏矩→矩步方行→行侠好义→义正词严→严于律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心勃勃→勃然奋励→励精图治

3、嚎天喊地→地平天成→成名成家→家骥人璧→璧坐玑驰→驰志伊吾→吾谁与归→归真反朴→朴讷诚笃→笃而论之→之死靡二→二八女郎→郎才女姿→姿意妄为→为非作恶→恶迹昭著→著书立说→说长道短→短吁长叹→叹为观止→止渴思梅→梅妻鹤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饮→饮食起居

4、嚎天喊地→地塌天荒→荒无人烟→烟聚波属→属词比事→事过境迁→迁怒于人→人情之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愚不移→移有足无→无足重轻→轻重失宜→宜室宜家→家学渊源→源清流洁→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劳筋苦骨→骨肉相残→残缺不全→全神贯注→注玄尚白→白头相守

5、嚎天喊地→地网天罗→罗掘一空→空谷白驹→驹光过隙→隙大墙坏→坏法乱纪→纪纲人论→论德使能→能征惯战→战战兢兢→兢兢战战→战不旋踵→踵接肩摩→摩肩擦踵→踵迹相接→接二连三→三婆两嫂→嫂溺叔援→援笔成章→章决句断→断子絶孙→孙庞斗智→智勇双全→全始全终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通红,对面客位上一人便是他令兄匡大,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匡超人吓痴了,向丈人作了揖,便间:『哥几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成语造句

(1)阿热勒托别镇二中的花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嚎天喊地”。

(2)放放不会写成语“嚎天喊地”的最后一个字。

(3)歌歌写不出成语“嚎天喊地”的拼音。

(4)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嚎天喊地”几个大字。

(5)天容叔叔给芄茹和谨璇介绍了“嚎天喊地”的成语故事。

(6)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见《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

分字解释

嚎:háo(1)大声叫:一声长嚎;狼嚎。(2)同『号(háo)』:嚎啕。

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喊:hǎn(1)大声叫;喊口号。(2)叫(人)。如:你去喊他一声。

地:dì 1、<名>大地;地面。《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3、<名>领土;地域。《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名>处所;地方。《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5、<名>处境;境地。《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6、<名>路程。《红楼梦》:『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7、<名>底子。《林黛玉进贾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8、<助>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几时束翠节,特地引红妆。』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忽地起一阵大风。』[地镜] (1)地面的积水。(2)传说中的宝镜。

嚎:《丑集上·口字部》《字汇补》壶高切,音豪。见弦索辨伪。

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喊:《丑集上·口字部》《广韵》呼豏切《集韵》火斩切,□音欦。《扬子·方言》喊声也。又《集韵》《韵会》□下斩切,音豏。或作□,怒声。又《广韵》呼览切《集韵》《韵会》《正韵》虎览切,□音□。《广韵》声也,与嚂同。《扬子·法言》狄牙能喊。《正字通》扬子本作咸,咸,和味也。伪作喊。又《集韵》虎感切,音□。《博雅》可也。又《集韵》虚咸切,音□。呵也。又居咸切,音缄。与□同。监持意,口闭也。又苦滥切,音阚。呵也。与□嚂同。

地:《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埊□埅□嶳《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个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间耳。本作坔。考证:(《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何凭。曰,大气举之。)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