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8篇500、600、700字

浏览

整理了读《三顾茅庐》有感、《三顾茅庐》读后感(464字)、三顾茅庐读后感(475字)、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554字)、三顾茅庐的读后感(620字)等500字、600字、7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8篇,供您参阅。

《三顾茅庐》读后感_464字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有篇《三顾茅庐》,深有感触。刘备有一位才智过人的军师叫徐庶,在徐庶的辅佐下,刘备打了第一个胜仗。曹操因此设计让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离开时像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提议刘备亲自邀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找到诸葛亮的住所,毕恭毕敬上门拜访,可书童说先生出门远游,不知何时归来。无奈,刘备悻悻而归。没过几日,刘备又带着二位兄弟整装前往,可书童说先生前日去探访朋友了,不在家。这下,关羽和张飞可沉不住气了,认为诸葛亮一点也不尊重刘备,甚至要去把他抓来。刘备却告诉他们不要莽撞。又过了几天,刘备换上干净衣服又要去看诸葛亮了,关羽张飞只能不情愿的一同前往。不巧的是诸葛亮正在休息,书童想要叫醒先生,却被刘备制止了,刘备他们三兄弟在门口等到诸葛亮醒来。就这样,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刘备一同匡扶汉室。就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才通过几年的扩张,和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顾茅庐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坚持,尽心尽力,不轻易放弃。

成语三顾茅庐: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意指指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後用“三顾茅庐”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源]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引)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後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典故]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打着“复兴汉室”名号起兵的刘备,在屯田新野时,从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是个能人,於是前去拜访,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了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刘备不顾身分,一连三次专程拜访的诚心,终于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後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成语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如:《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五:“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又如:[韩老六]对于穷人的毕恭毕敬的招呼从不理睬,而对于有钱的人,有说有笑。——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三顾茅庐读后感_475字

我听了王老师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受深刻。

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 设法将徐庶 骗走。临行前,徐庶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 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 不乐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 的毅力深深感动。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成语天下大乱:天下:指全国。到处都是灾荒战祸。形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如:《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尤民苦殃。”又如: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我等归顺宋公明,且居水泊。——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

成语动荡不安: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如:欧阳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陈文婷谈起,两人都觉得纵然社会上动荡不安,革命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乐观的。”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6章:“动荡不安的大自然也煽起了他内心的风暴。”

读《三顾茅庐》有感_478字

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决定去拜访贤人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直奔隆中。刘备来茅屋前,一位书童应声开门说:“先生出去了。”刘备只好败兴而归。又过了几天,刘备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又和两位弟弟进山去了。此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十分寒冷,但是,刘备全然不觉。为了表示尊重,一进隆中山,刘备就下马步行。结果诸葛亮外出游玩了。刘备接连扑空,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书童转交给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没有白跑。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刘备便站在门口等候。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诸葛亮终于现出庐山真面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刘备听完立刻觉得茅塞顿开,恨不得马上依计夺天下。诸葛亮也决定出山辅助。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闲云野鹤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忠心耿耿的颂歌。诸葛亮是幸运的,饱学知识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自己创造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成语闲云野鹤: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如: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又如:独有妙玉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成语出生入死: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意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语出《老子·第五〇章》。後用“出生入死”比喻冒险犯难,随时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源]《老子·第五〇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典故]“出生入死”一语见於《老子》,《韩非子·解老》对此语的诠释为:“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始於生而终于死,“生”就叫作“出”,“死”就叫作“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出生入死”。老子在观察自然与人事後,归纳出“道”是所有事物运行的规律,而这个“道”便是自然。自然是本性使然,效法自然规律,便可以保身、治国。所以,人类的最高修养,莫过於依道而动,反本归真,一切的人为造作都是多余的,对养身反而有害。所以他说:就人的生命来看,能长寿的十个里有三个,短命的十个里也有三个,本来可以长寿但却自寻死路的,十个里也有三个。为何如此呢?那是因为养之太过,对自己的供养太丰厚啊!总之,生命的过程就是“出生入死”,本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依循自然的规律去运作,不设过多的供养,如此便是长寿之道了。至於“出生入死”语义之转变,所见的较早文献是晋代潘岳的〈秋兴赋〉。此文是潘岳借秋景抒写他周旋於官场的无奈,和无法归乡的愁思,其中有一句“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是嘲讽自己看到安乐处,就忘了官场的处处危机,所以才会这样不顾生死的在此留连忘返。後来“出生入死”就被用来比喻冒险犯难,随时有丧失生命的危险。

三顾茅庐读后感_524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去年寒假爸爸帮我买了一套共48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这套书我已经读过许多遍了,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让我过目难忘。“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的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后,刘备就非常想去把诸葛亮请来。于是挑了一个好日子,刘、关、张三人一起去请诸葛亮。他们来到诸葛亮家的时候,正巧诸葛亮出门了,他们只好无奈地返回。过了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了,又要去拜见他,这时关羽和张飞都来阻止,说派个下人去就行了,犯不着我们一块去,结果叫刘备斥责了一顿。他们又去了一趟,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去朋友家了,刘备无奈又回。转眼到了冬季,下着大雪,刘备三人又去了诸葛亮家,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耐心地等他醒来。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成语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又如: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成语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如: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又如:学习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好成绩。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_554字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要找能人。

刘备的手下已经有不少猛将,但缺少一个出谋划策的人,眼看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孙权也在江东稳定下来,刘备心急了,四处请人推荐谋士。当时徐庶和司马徽是公认博学多才的人,可惜他们不能更随刘备,不过两人向刘备引荐了一位隐居乡野的贤士,连忙打听这个人的名字。

徐庶和司马徽的贤士,名叫诸葛亮,字孔明,早随叔父来到隆中,在卧龙岗建了一座小房子,自耕自足。叔父去世后,诸葛亮一个人住在卧龙岗,他自小饱读诗书,期望能像管仲和乐毅一样,辅佐君主管理天下。

刘备了解了诸葛亮大致的情况,随后就带这关羽和张飞急急忙忙的去了卧龙岗。在诸葛亮住处附近月一片稻田,刘备三人经过时,听到犁田的农民一边干活一边唱歌,他们唱的歌刘备从没听过,问:“这歌是谁写的?”农民说:“是孔明先生,”然后,刘备到诸葛亮家里去了,可只见一个小书童,刘备问:“孔明先生再吗?”书童说:“先生出去了,”刘备说下次再来。原来诸葛亮知道刘备要来找他考验一下刘备的诚意是不是自己值得帮助。

第二次和上次一样,人不在。第三次,诸葛亮在家,可在睡午觉,张飞生气了,说要烧茅屋,诸葛亮醒了,和刘备交谈,觉得刘备是个明君,就当了他的军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耐心;坚持就是胜利。

成语半途而废:半途而废[bàn tú ér fèi],意指“半途而废”之“途”,典源作“涂”。事情没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语本《礼记·中庸》。[源]《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典故]“半途而废”原作“半涂而废”。“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废”是指半路就停下来而不再前进,整句成语引申为事情没能持续下去就停止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庸》,孔子认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废,而他是绝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显露出对圣人德行的向慕。“半途而废”就用来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成语有始无终:有始无终[yǒu shǐ wú zhōng],意指有开头而无收尾。比喻做事半途而废,不能贯彻到底。语本《诗经·大雅·荡》。[源]《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典故]《诗经·大雅·荡》这篇诗的〈诗序〉作者,一般认为是召穆公所作。召穆公有感於周朝王室败坏,在位的周厉王又暴虐无道,作者於是假借文王的语气,列举商朝纣王种种恶行,藉以作为周朝君王的警惕。〈荡〉诗的第一章说到:伟大的上帝,替人民选立了君王。当君王暴虐无道时,他的命令也就邪僻不正,以此教导百姓,都变得没有诚信。每个国家建立初期的君王,没有不好的,但是很少能好到底的,到了後来就会出现败坏先人祖业的君王,导致国家走向败亡之途。後来“有始无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事半途而废,不能贯彻到底。另外《战国策·秦策五》有一段文字,举智伯、夫差、梁惠王三人,能始不能终之例,以证“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以参看。

三顾茅庐读后感_609字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第三次,刘备挑了个吉日,又叫关张一起去拜访诸葛亮。童子对刘备说:“先生这会儿正在睡午觉呢!”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成语求贤若渴: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如:《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又如:求贤若渴,从柬如流。——《宋史·窦贞固传》

成语礼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如:《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又如: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_620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成语一臂之力: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如: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又如: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成语惊天动地:惊天动地[jīng tiān dòng dì],意指形容声音很大。语本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後用“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惊人。[源]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虯,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後道游;孙叔奉辔,卫公骖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鼓严簿,纵獠者,江河为阹,泰山为橹,车骑雷起,隐天动地,先後陆离,离散别追,淫淫裔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另可参考: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据《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引)[典故]“惊天动地”原作“隐天动地”。汉朝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他的赋,词藻瑰丽,气韵排宕,为汉赋辞宗,影响当代及後世甚钜。司马相如以〈子虚赋〉得到武帝的赏识。在见到武帝之後,他又写了一篇〈天子游猎赋〉,也就是〈上林赋〉,献给武帝,文中藉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假想人物的对话,大肆铺陈汉朝“上林苑”的壮丽,以及天子游猎的盛况,文章最後对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提出讽谏。典源所收的内容节录自〈天子游猎赋〉,大意是说:秋冬交会时节,皇上乘坐华丽的车子,率领官员、随从出外校猎。他命令随身护卫他的侍卫击鼓,让猎人出击,以江河作为围挡野兽的栅栏,大山当作是了望楼,一时间车马奔驰,像忽然响起的雷声,声音很大,足以遮天动地。猎人分散四处,各自追逐自己中意的猎物,沿着山陵,顺着沼泽行进,人数多到像天上密布的云、倾注的大雨。後来“惊天动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声势惊人。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_706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三顾茅庐读后感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成语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如: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语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如:《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又如: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叫你见个真佛儿去的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