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1300字

浏览

本文包括《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1331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325字)、范爱农读后感(1292字)、读《革命孤独》有感(1259字)、读《雷雨》有感(1299字)、垓下之围读后感(1295字)等1300字左右的大学生读书笔记6篇,供您参阅。

《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_1300字

阅读《我的名字叫红》是件吃力的事情,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像是读下了数以吨计的文字。奇妙的是,如果你仅把它当成一本爱情小说或者是侦破小说来看,故事依然成立,而且丝毫不会感觉到任何沉重,你只是觉得形式上比较新颖一点而已。这种现象并非是孤立的,我觉得这应该是现代小说的一大特点:文本的可易性,允许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层面来欣赏它。

而说到欣赏,《我的名字叫红》是在是太过复杂了。它在写作手法上,每章都在变换叙述的第一人称,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事件顺序讲述同一个故事。但是它又不是单纯的炫技,没有把读者的思维领入思维迷宫的想法。它只是提供了多个视角来观察相同的一件事,使得重复叙述相同的一件事而不使读者觉得厌倦。而这种重复叙述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的确有那么多东西需要表现。

最容易发现的一个主题就是爱情,讲述分别了十二年的恋人“黑”和“谢库瑞”重逢和结合的故事。书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看到了这一对恋人之间的试探、猜疑、爱恋以及男女之间思维的差异。在心理描写上,《我的名字叫红》可以称得上是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单独作为爱情小说来看,它有所有爱情小说的优美和动人,同时具备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

之上就是一起谋杀案的调查和推理,讲述了两起残忍的谋杀案,凶手连续杀害了两位宫廷细密画师。令人奇怪的是,凶手很快就在第4章现身,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诚恳地讲述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真实经历。他越是如此坦诚,他的身份也就越是神秘,读者也就越想尽早得知答案。在这一点上,《我的名字叫红》和杰出的侦探小说并没有任何分别,而且还显得构思更为精致。

在最上面的部分,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相信也是大部分读者想尽力跳过去不读的部分,恰恰是着本书的精华所在。它阐述了奥斯曼细密画和法兰克肖像画之间的碰撞,从奥斯曼细密画家的角度,站在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审美观上,阐述了细密画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精髓和奥义。证明了并不以精确见长的奥斯曼细密画和使用透视法和精确度的法兰克肖像画法相比,谁更具永恒的艺术生命,谁更体现了奥斯曼文化中的精微部分。从而解释了两起谋杀案不过是这种争斗的外相和细密画不可避免的衰败的到来。

《我的名字叫红》的封二上有一句引自《古兰经》的话,这句话在书中反复被提及: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它也是全书的核心。所以,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历史上例位细密画大师最终成为盲人的故事。因为他们是非盲人,透过了细密画而最终进入了永恒的境界。这种盲人而非盲来源自他们对自己宗教和文化的信,和他们相比,那些不信的人才是瞎子,这就是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的真实含义。

所以,在书中完全明白这一点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负责调查谋杀的画坊主持奥斯曼大师,他因为明白了这一点而选择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停留在那种永恒美好的理型世界里。同时,他故意为凶手开脱,指控热烈趋向法兰克画派的鹳鸟为凶手,试图掩护真正的凶手得以维护对奥斯曼细密画的继承。第二个人就是凶手自己,他具有极高的艺术天份,同时也异常清醒。他是唯一一个预言了奥斯曼细密画衰亡的人,并且不愿意放弃在细密画上的追求。但是他的下场要比奥斯曼大师更为悲惨,他最终莫名其妙地送了命,奥斯曼细密画最终没有在他身上得以传承。

成语不可避免:指不能使不发生的事情。如:毛泽东《矛盾论》:“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6章:“男女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这种心心思思的现象。”

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又如: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_13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鲁迅对自己第一次去书塾的描写,读着也会让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当时住在一个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学校与我们院子仅有一墙之隔,虽然绕着去学校也只要十来分钟,但我还是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时不时翻墙去上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鲁迅对自己第一次去书塾的描写,读着也会让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当时住在一个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学校与我们院子仅有一墙之隔,虽然绕着去学校也只要十来分钟,但我还是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时不时翻墙去上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范爱农读后感_1300字

花拳绣腿也好,朴实无华也罢,终究不知道散文如何写法。于是找一两篇范本来读。手摸着书架上一排书脊,一眼看中了《鲁迅散文全编》,漓江出版社出版的。

鲁迅是个大文豪,恐怕无法学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读一读也无妨,于是翻开来浏览。随手翻到了《范爱农》这一篇。

读了开头,便有勃于我的常规思路。开头并没有写范爱农,而是写东京客店里,从报纸上看到安徽巡抚恩铭被徐锡麟刺杀的新闻,及稍后秋瑾和徐锡麟被杀,几个中国留学生议论的情形。之后在一个同乡会上讨论发电文时,范爱农才出场,而且是以声音先出场的:“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接着鲁迅看到的“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一句气愤的话语,一个“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将范爱农的个性和形象,跃然纸上。

鲁迅愤怒了,这个范爱农,对自己的先生徐锡麟被杀,竟“那么冷”,而接着由谁拟电报稿的事,范爱农又说了一句“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这一句,又进一步写出了范爱农的“离奇”、“可恶”。是个怪人,不易沟通。

我想,鲁迅的写法,应该是先抑后扬吧,前面“抑”着。接下去的阅读,应该在某处出现“扬”的文字。阅读的过程中,一心想尽快的读到鲁迅是如何写范爱农后来的“扬”的。可是,这中间,写了鲁迅和范爱农的一些简单的交往之外,主要还是一些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一些场合范爱农与鲁迅的对话,对范爱农并无详细的描写或深刻的议论什么的。读到最后,终究没有读到“扬”的地方,范爱农最后竟是掉进水里淹死了。而鲁迅怀疑他是自杀,最后鲁迅“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于是我又倒回去重新浏览一下。这才细细的想一想,鲁迅究竟是怎么写范爱农的。整篇文章,着笔范爱农的地方其实倒并不多,总共也不过几处。而范爱农的语言、个性、形象,以及其悲惨的结局,却久久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范爱农的结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个性,还有当时那个社会的原因,也是鲁迅对那个社会的控诉吧。

不过,我也想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鲁迅是真诚、坦率的,但鲁迅并没有帮范爱农什么忙。范爱农与鲁迅是有书信往来的,范爱农在给鲁迅的信件里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也许范爱农求助过鲁迅,也许没有。但范爱农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许希望鲁迅能帮他找份差事。以至于范爱农到最后,还时常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但终究鲁迅没有叫他,或许鲁迅确实没有办法,或许,正因为范爱农他那样的性格,鲁迅不愿意叫他。

也有可能,鲁迅曾经应允过范爱农帮他找份差事,否则范爱农也许不会那样说。那么凭鲁迅当时的社会地位,帮范爱农找个差事,应该不会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吧。但终究范爱农没有接到鲁迅的电报,范爱农一等再等,终于因为穷困潦倒,终于因为他的个性与人相处困难,终于等待鲁迅的电报等的没有了耐心,终于因为喝酒,于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鲁迅通过写范爱农,折射出对当时的社会和ZF的黑暗进行控诉和抨击。正是当时那个社会造成了范爱农最后惨死的结局。鲁迅虽然写的是范爱农,可范爱农的身后,潜藏着一个巨大而黑暗的社会背景。

成语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如: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又如:瑚之为学,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成语一了百了:了:了结,解决。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如:《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又如:非但扣押,依我之见,立刻把他杀了,一了百了。——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读《革命孤独》有感_1300字

一、

“你一定要走,我一定要留,没有人走,革命无以成功,没有人留,无以告诉曾经相信这次革命的人。”这句话让我激动了许久。

总以为革命与佛学八竿子打不着,但没有想到,说这句话的人竟然是一个学佛之人,从学佛走向革命,不是禅道参悟不够,而是生命中空幻促使其去完成一件有激情的事——革命。

谭嗣同让我看到了一个革命孤独者的高贵。纵观整个人类的进程,革命不是叛乱,而是用血与泪书写一种诗意。横看精神,日本的武士精神,处处弘扬着为国献身的伟大,全民接受帝国主义教育。全民族激情四射着去革其他民族的命,这样的盲目忘我为国是一种悲惨。不过若人们又过分注重个人生命,畏惧牺牲,但又无法唤醒民族的觉醒,无法告诉人们要为什么样的理想去奋斗,所以,不得不有人为此牺牲,若将这一部分人(由《五人墓碑记》所想)归结为——用生命换取死后的荣耀,未免不符合实际了,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又怎么会在乎荣耀呢?

事实上无论是他们的战友或只有着同一信仰的人,闻到他们牺牲的事实,心中虽会悲痛,但对于那一时期,每日都是活在刀剑上的日子,对待每日都会发生的生命的堕落更多的是习惯。人,抱着崇高的人格走向死亡,大家看到得更多的却是未来的美好,仿佛为大事损失的生命,是毕竟之路,既然未来能成大事,相比之下当前革命者的牺牲从另一方面思考,不是损失而是收获,收获了推进革命事业的动力。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勇于为革命献身的到底是哪样一群人?是诗人,是作家,是学者,是有着百分之百的零度灵魂的人。什么是零度灵魂?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向着心中的精神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去。这与“零度”写作中“零度”有些不同,同为零度,后者是回归生命本源,但是前者的“零度”确是人在成长过程的全新开始,一个精神上的进步。不得不承认的是,有这种觉悟的人,有这种无畏精神的人,他们的死亡于文学、美学上都是巨大的遗憾,这遗憾并不能因为政治上的成功而堙没。

二、

我觉得光荣革命留给世人的意义,不是在于政治上的“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权利,不是君主立宪制度以及两党制度。而是这种不流血的革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牺牲。对于给国家、老百姓带来的喜悦不用多说,下面只想谈谈不用牺牲有着零度灵魂的人的问题。

他们活着无疑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在英国莎士比亚所占有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果让他们选择,人们宁可要莎士比亚也不要拿破仑。因为在某一程度上,这些有才之士,他们的生命力能决定整个国家的文脉,他们所赋有的个性能创造艺术上,美学上多大的创新,甚至有时候能奠定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但是他们为了自身的信仰牺牲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相信如果让历史重新选择,他一定会选择让这批人好好活下去,因为每一个真正不怕死,敢于为自己信仰牺牲生命的人,本来就不应该死,他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化。所以人们是否也能真正考虑到这些人,他们死推动着革命的进步,在另一方面上却又阻碍着文脉的发展,与大局到底是得还是失?想必没有那么容易判断了吧。

成语八竿子打不着:比喻远得不沾边。如:母国政《飘飞的大雪》:“现在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在国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想方设法要出去。”又如: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怎么能联系上呢?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读《雷雨》有感_1300字

看完整本《雷雨》后,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如果《雷雨》是一部在现在发表的作品,那么一定是抄袭的,而且剧情雷到不少人。但在当代,这一部作品却真是批判现实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场雨,利用雷雨钱的闷热描写故事前期的紧张气氛,用雷雨的激情澎湃引出剧情的高潮,更利用雨后的漏电电线谱写了令人惊讶的结局。不得不说,这部话剧在当代真的是一部异域之作,发泄了对当代的愤懑。曹禺,突然发现我有点喜欢上你的写作风格,感叹呀!这本话剧的紧凑程度,在现在有哪一部话剧比得上,何况是当代!

“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成语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如:《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又如: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成语不可动摇:形容极其坚定、牢固。如:不可动摇又如: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垓下之围读后感_1300字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成语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如:《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又如:遂与其友鲜伯等百余人,直犯秦阵,所向披靡,杀死秦兵无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成语敌众我寡: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如: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又如:我们处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情况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