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精选大全1700字

浏览

本文包含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731字)、像谜一样的小说—读《田园交响曲》(1677字)、《小仙女》读后感(1751字)、《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755字)、沉重的肉身读后感(1691字)等17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精选5篇,供您参阅。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1700字

读完《格列佛游记》,我收获了很多:在飞岛国中,我明白了做君王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把精力都放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在慧骃国中,我明白了和平是所有善良人的理想;在巫人岛上,我见证了历史的误会和事实的扭曲;在拉格奈格国里,我明白了有时长生不老并不是一件好事……

格列佛来到小人国,他与利利普特人的比例为一比十二,他就像一座巨人山,因为性格比较温和并答应一些条件,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格列佛为国家做了许多贡献,因得罪国王,要被国王杀死,他得知消息后逃走了。

格列佛来到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由“巨人山”变成了“侏儒”。他后来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的,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再一次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又回到了英国。

格列佛又来到了飞鸟国,以勒皮(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的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让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从字里行间,我始终能感觉到作者对君臣制的赞许和他骨子里的奴性。作者认为君王必须高高在上,而臣民们则必须事事赞赏、恭维、服从他。我认为最美好的社会应该是自由民主的社会,人人生来平等,论自由,尊重人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社会,有修复性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我所向往的自由民主的社会则是最有修复性的。我认为君臣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把人权放在了很次的位置。试想,一个把君权放在首位而忽视人权的社会,老百姓岂有尊严可言?不过都是些听人命令的士兵,都是些受人摆布的傀儡,都是些迷信盲从的奴隶,所以任何君臣制的社会都注定会被革命推翻,哪有人生来就是奴隶的?其次,我还发现,实行君臣制的国家都有闭关锁国的倾向。任何一个君王都推崇自己的社会,瞧不起别人的社会制度。他们就像一群井底之蛙,在他们眼里,社会的平稳就等于发展,因为统治者最看重的是皇权,有了皇权就等于有了一切,而先进的文明会促进社会的变革,会侵犯皇权,所以君王便不肯轻易接受先进的文明。再开明的君王,也会施行愚民政策,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把统治权牢牢地紧握在自己手中。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在原地踏步,君王更加自负。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君臣制的国家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后被其他国家欺负,就像晚清,公然向世界宣战,却被打得一塌糊涂。所以我认为,君臣制的社会不如民主自由的社会好。

从《格列佛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欣赏的国家是慧骃国,因为当他从慧骃国回来时,整天和马说话,远离人类,可见,他已经爱慧骃国已无法自拔了。但是慧骃国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美好吗?首先,它的等级森严,仆人马永远是仆人,主人马永远是主人,而且他们之间不能相互通婚,这岂不是意味着仆人马家族和主人马家族永远不变?这不分明是种族歧视吗?种族歧视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过,比如美国,但这样的国家都会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而使种族矛盾得到缓解,所以从时代的进步来看,这种制度是不可取的。最可怕的是这些马儿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和主人们生来平等。慧骃国的马儿们还自诩为最有理性的动物,我一点都没看出来。第二,它们的性格中缺少欲望。每次作者提到它们,都说它们是爱好和平的种族,当然它们的品德高尚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们却没有欲望。欲望相当于野心,有了欲望就有了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它推动着社会前进,使社会充满活力。慧骃国的马儿们具有善良的本性,它们的动力是信仰,信仰和欲望一样,也可以催人奋进,但信仰对社会的推动是有局限性的,而欲望对社会的推动却没有止境。如果马儿们的信仰破灭了,那这个社会就死气沉沉了。而且信仰也有副作用,比如慧骃国也排斥先进文明,就是因为马儿们的信仰。第三,它们排斥异端分子。当作者出现时,它们便毫不犹豫地赶他走,这种排斥异端的做法,也是社会发展的大障碍。回顾历史,社会的进步往往就是因为异端分子的推动。一个不能接纳各种不同意见的社会,注定是一个没有活力、僵死的社会,也值得作者爱得不能自拔吗?

综上所述,我不认同《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的诸多观点,它带给我很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如: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又如:我毫不犹豫地跳了进来,就再也不去了。——《会摇尾巴的狼》

像谜一样的小说—读《田园交响曲》_1700字

文/钰儿

纪德的《田园交响曲》,原以为是浪漫抒情的散文,结果一看是艰涩难懂的小说。第一次读纪德的作品,不习惯他的风格,不知道他如此写的用意,只能说这又是一本我看完却没理解的小说。

我手上的这本《田园交响曲》共有三个短篇小说——《帕吕德》《田园交响曲》《忒修斯》。

第一篇《帕吕德》,这个题目翻译出来是沼泽地的意思(无法理解这个和小说的关系),作者描写主人公“我”一直在写一部小说“帕吕德”,然而周围的人似乎都不太赞同,“我”和自己的女朋友交流,也同样得不到支持,而“我”设计的小说主人公蒂提尔也是一个这样的人,毫无目的地游逛,站在窗口看花园,在塔楼垂钓,什么也钓不上来……整部小说内容很琐碎,似乎没有主题没有结构,总之很随意很无意义,但很明显的是象征性很强,只是我没看出来它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看着这部小说,心里觉得有可能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生活吧,也是如此琐碎无奈,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毫无价值,还是依然这么过下去,每天在这些柴米油盐中过着,而小说中的“我”似乎对这种琐碎生活也是如此看待,坚持着自己的做法,没有把结果看的那么重要。总之,纪德似乎在写一个很深奥很哲理的一个主题,而我只是管中窥豹,看到了一点皮毛而已。

《忒修斯》更是不着边际了,完全没有看明白,以一个神话故事来讲述一些象征含义,这个故事我连管中窥豹也达不到,纪德让我伤心了,看不懂,自己的文学涵养还远远不够啊,很想看看某些名家对此书的解读。

唯一能看懂故事的就是与书同名的这篇《田园交响曲》。

这是三篇中看得有点意思的小说,小说是日记形式,独白手法,写善良的牧师收留了一个盲女热特律德,并且教育她,让她有了灵魂和感情,在这期间牧师和热特律德相爱了,但彼此是一种无意识的,牧师总以为自己这种爱是关爱是帮助,而盲女可能也在思考自己是不是仅仅是感恩。但是牧师的妻子看出来了,她吃醋了,她有点不高兴,觉得牧师付出太多给这个陌生的女孩,特别是牧师竟然抽出自己仅有的时间陪盲女孩去听交响曲,而对自己家人没有如此耐心和热心过。

接下来牧师的儿子雅克爱上了盲女,牧师却不高兴了,当他找各种理由阻止儿子的时候,慢慢才知道原来自己也爱上了盲女热特律德。只是他一直不敢承认,现在终于明白了。而盲女突然明白自己爱的不是牧师而是他的儿子雅克(其实这一点在小说中很模糊,不知道盲女真正的心思,只能猜测),当盲女恢复了眼睛,看得见这个世界了,她首先看到的是牧师妻子的愁容,于是她知道了自己的爱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她选择了自杀,假装摘花掉下河去,然后就这样死去了。这样的一个悲剧不知道我该如何去理解,有点可怜可悲可叹。

我不是很明白的是盲女当看不见的时候能感觉细腻,能清晰知道自己的情绪,但是眼睛明亮后,反而一下子转变了自己的看法,难道牧师长得很难看,盲女是个颜值控?在《忒修斯》里也写到类似的情节:“我刺瞎眼睛,就是要惩罚自己没有看到明显的事实,正如人们所说的瞎了眼。不过,老实讲……噢!这事儿,我不知道如何向你解释……谁也不明白我当时的这声喊叫:‘黑暗啊,我的光明!’连你也不明白,这我能感觉出来,不比别人多明白点儿。他们听出是一声哀叹;其实,这是一种确认。这喊声意味着黑暗为我豁然洞开,射出照亮灵魂世界的超自然的光明。这喊声还表明:黑暗,从今以后,你对我就将是光明。蔚蓝的天空,在我面前已经黑暗重重,与此同时,我内心的天空却星光灿烂。”瞎了眼反而看到的更多真实,有时候肉眼看不到真实,心灵才看得到,我们需要屏蔽眼睛看到的纷繁世界,用心去体会。《忒修斯》和《田园交响曲》相反的构思,一个变成瞎眼,一个恢复视力,由盲到看见世界,但是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那么,盲女在看见这个世界后,她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美还是丑?我觉得应该是丑,在她原有的心里是世界美好得如同梦幻一般,周围长满了美丽芳香的百合,但是牧师告诉她没有百合,然而她固执地在心里已经描绘了自己的理想画面。当眼睛睁开,看见这个世界如此这般无奈时,她一定是失望的,所以选择自杀。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呢?

成语不着边际:不着边际[bù zhuó biān jì],意指四边都靠不了岸。语或出《水浒传·第一九回》。後用“不着边际”比喻言论空泛或想法不切实际。[源]《水浒传·第一九回》何涛便差撶着两只小舡,舡上各带三个做公的,去前面探路去了。两个时辰有余,不见回报。何涛道:“这厮们好不了事!”再差五个做公的,又撶两只船去探路。这几个做公的撶了两只船,又去了一个多时辰,并不见些回报。何涛道:“这几个都是久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地也不晓事!如何不着一只船转来回报?”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天色又看看晚了。“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拣一只疾快小船,选了几个老郎做公的,各拏了器械,桨起五六把桦楫,何涛坐在船头上,望这个芦苇港里荡将去。[典故]“不着边际”原指船在水中央,四边都靠不了岸。此语见於《水浒传》。在《水浒传》第十八、十九回描述了晁盖等人投靠梁山泊之始末。晁盖出身於富户,原在个小村庄担任村长,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凡来投靠者,不论好歹尽皆留住,因而与刘唐、吴用等人成了知交好友。後来晁盖夥同吴用等七人,在黄泥岗犯了劫案,被官府通缉,幸而有当时尚为官职的宋江通风报信,晁盖等人才能顺利逃脱,并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投奔到梁山泊。众官兵追到梁山泊附近,领兵的何涛见这湖上尽是茫茫荡荡的芦苇,於是先遣数人划着小船前往探路,没想到这些人就此一去不回。何涛在四边都不着岸的地方等着,时间一久便起了疑心,於是决定亲自带兵前去查看,不料中了埋伏,双耳都被割掉。在描述这段故事的文字中,“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命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8014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魏巍敝傅氖巧碓谀撬谋叨疾蛔虐兜暮蠢铮恢萌绾问呛谩a崂础安蛔疟呒省毖荼湮捎铮啾挥美幢扔餮月劭辗夯蛳敕ú磺惺导省Ⅻ/p>

成语通风报信:风:风声。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如:清·颐锁《黄绣球》第二十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又如:他立刻掉头,抄横巷子赶回冼大妈的竹寮,打算给那几个共产党员通风报信。(欧阳山《三家巷》二十六)

《小仙女》读后感_1700字

刚看了一篇神话故事《小仙女》,深受启发。

在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王子长大成人,国王在宫中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晚会,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接到请柬,来到晚会现场,她们的眼睛盯着王子,希望得到王子的垂青,可王子却没有看到意中人。午夜后,满怀惆怅的王子信步走到森林中,在林中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一棵老菩提树下,在这里意外的遇到了一位娇小可爱的仙女,她只有玩偶那样大,却很温柔,善解人意,令王子一见钟情,当王子伸出自己的手牵姑娘的手时,她却害羞得一下子躲开,消失在林中,王子手中只留下姑娘的手套,那是怎样小的手套啊,王子费了好大劲才戴在小手指上。

第二天午夜后,王子又一次来到菩提树下,却再也看不到那位娇小的姑娘,他默默呼唤着姑娘的名字,可姑娘却再也没有出现,王子十分想意中人,情不自禁地吻了一下姑娘的小手套,奇迹出现了,姑娘出现在王子面前,这次王子大胆牵住姑娘的手,而那位姑娘只是含羞地低下头,没有像上次那样消失,他们牵着手在林中漫步,说着悄悄话,更奇怪的是,当他们说着绵绵情话时,姑娘的身体在慢慢长高,天亮前,分手时,姑娘竟比初次相见时长大了两倍。就这样,王子每天午夜后,都会避开众人,悄悄来到菩提树下与姑娘相会,到第九晚时,姑娘已长到和常人一样大,而且比王宫中最漂亮的姑娘还要苗条,王子深深爱上了这位娇小的仙女,并向姑娘求婚,姑娘答应了,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一辈子只能爱她一个人,否则就会永远消失在他的面前,王子欣喜万分,向姑娘发誓只爱小仙女一人,别的姑娘,再漂亮也不会去看一眼。就这样,王子和小仙女在王宫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所有的宾客都被小仙女的美貌吸引住了,大家也衷心祝愿他们能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他们深深相爱着,每天形影不离。七年后,老国王病逝,王子即位,成为新的国王。在为老国王举行丧礼的时候,在哀悼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位棕黄色头发的美女,她既不祷告,也不为老国王哀思,只是不错眼珠地望着这位年轻的国王,国王也看到了她,突然觉得眼前一亮,好美的姑娘,心中充满了愉悦。在送丧的路上,那位美女始终跟在国王身后不远的地方,国王忍不住回头望了美女一眼,喜欢上了这位美女,没想到小仙女哎哟一声,他看看身边的小仙女,却发现她比平时矮了一截,小仙女说:“我的裙子好像太大了。”又走了几步,他还是忍不住去看,忘记了牵在手中的小仙女,每看美女一眼,小仙女的身体就会矮一截,等来到那棵老菩提树下时,小仙女又恢复到他们初次相见时的模样,小仙女望了自己的爱人一眼就像第一次牵手时那样消失在森林中,不同的是第一次消失时,眼中满含少女的羞涩,而这次离开,眼中有留恋,更有哀怨。可惜的是这位当年信誓旦旦的爱人,却忘记了当初许下的诺言,完全忘记了身边的她,再也看不到她眼中的泪。

新国王如愿以偿,娶到了那位棕黄色头发的美女,原以为能和这位美女共度一生,没想到,他们在一起还没有到三天。成亲后,美女向他素要镶满钻石的床,他答应了,接着,美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也答应了,但美女是贪得无厌的,要求一次比一次无礼,他不再顺从了,美女翻脸了,大声诅咒他,闹得皇宫鸡犬不宁,他被纠缠得头疼,只好把这位美女赶出皇宫。他这时才明白,真正爱自己的是那位心地善良的小仙女,而这位美女爱的却是他的国王的地位。午夜后,他又一次来到菩提树下,大声呼唤着小仙女的名字,小仙女没有出现。他想起小仙女的小手套,轻吻了一下,想让奇迹再次出现,可他的努力白费了。一连好多夜,他都站在菩提树下去等,可再也等不到小仙女的身影。他想起小仙女曾经告诉他的一句话:“这辈子你只能爱我一个人,当你爱上别人时,你就会永远失去我。”他心中很懊悔,可有什么用呢?他握在手中的幸福已经被自己亲手葬送了,再也找不到失去的爱了。

人往往这样,当拥有时不知道珍惜,而当真正失去时才觉得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也许,你身边的她当初也美如天仙,让你深深着迷,而当无情的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条条皱纹时,你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在她耳边说爱她,如果你的身边再出现一名美女,比你身边的“小仙女”更年轻漂亮时,你会不会也像这位年轻的国王一样把她抛弃?当你真的伤透了她的心时,也许,她也会像文中的“小仙女”一样从你的面前消失。守住身边人,珍惜眼前人,不要冷落了你身边的“小仙女”。

成语意中人:心意相知的友人,后多指心中所眷恋的人。如:晋·陶潜《示周祖谢三郎》:“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又如:意中人此时无恙,方能遂我意中也。——清·李玉《意中人·圆叙》

成语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如: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又如: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_1700字

别看外表,姑娘,要看心灵。

英俊青年的心往往是丑恶的,有许多心不能留住爱情。

姑娘,松柏不美,没有杨树那般挺拔,但冬天仍然枝繁叶茂。

唉!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不美的东西就不该存在,美貌只爱美貌,阳春不睬寒冬。

美丽至高无上,美丽无所不能,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那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塔的屋檐下传来的歌声,凄凉古怪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哀。对,这就是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卡西莫多的叹息,这位默默守护在自己心上人门外的敲钟人在好几晚上,倾诉着又像是在给她催眠。

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她对这场虚幻的爱情的忠贞不渝,最终也使她被伤害得太深太深。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先是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遗弃的弃儿,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卡西莫多,最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冰冷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卡西莫多是以爱斯美拉达的迫害者的身份,最初出现在爱斯美拉达的面前的,他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当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那位曾经想要抢劫的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克洛德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美拉达,也毁灭了自己。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他外表英俊文雅,骨子里却粗鄙龌龊,酗酒说粗话是他的爱好,拈花惹草玩弄女性是他“自豪”和“自信”的特长;另一个人是落魄诗人格兰古瓦,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家伙。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格兰古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一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倒了及至。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成语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如:《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又如:读书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可是那些工人却多么坚强呵,多么勇敢呵! ——欧阳山《苦斗》五三

成语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如:《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又如: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宋·崔鶠《杨嗣复论》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_1700字

在厌倦了撰写学术作品后,刘小枫被友人鼓励撰写一些散文,来减少文章中的书卷气。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我们这一代的怕与爱》和《沉重的肉身》。几乎大多数人都是从这两本书开始的刘小枫式的启蒙,人们不一定会去看他的《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但是却一定会去读《沉重的肉身》。那么,这本《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真的就这么好读?

其实不要说正文,就是开篇引言《伦理与叙事》就很难说容易明白。刘小枫先讲了一个文革的故事,其中讲故事的大男孩其实就是刘小枫本人,还有谁能够这么浪漫到在革命时期给人们讲故事呢?他就是有这个能力,用故事弭平青年人革命意气。人们不再斗争,而是被他的故事吸引,在寒冷的夜晚聆听着一个接一个传奇。这只是说了叙事可以代替革命论理的例子,后面他又叙述了一个小猫生存伦理的故事。借助Yukine之口,上帝爱世人的伦理呼之欲出。刘小枫借助故事告诉我们,故事中的伦理情景要远远比道德命令来的更为动人。

叙事与伦理究竟哪个是刘小枫想要讲述的主题呢?在读完整本书后,我到是觉得两者都不是他想要讲述的目的,反而是书中不断出现的爱欲,才是刘小枫试图说明白的关键所在。他撰述了色诺芬的“十字路口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遇到了卡吉亚和阿蕾特两位美女,前者代表肉体的爱欲,后者则代表美德。刘小枫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古典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美德,而现代人们则追求卡吉亚,这位后现代美人。

这让我想起了古龙的《萧十一郎》中的沈璧君和风四娘,前者不就是中国版的阿蕾特,一心一意要做良家妇女;而风四娘则是卖弄风情的江湖女子,萧十一郎会选择谁作为伴侣?这样的赫拉克勒斯之问,与其说千古之问,不如说是人生的困境,王静安就曾说道,可爱而不可信和可信而不可爱,两者岂不也是古典伦理与现代伦理的纠结?

柏拉图的《会饮》中,苏格拉底也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欲的故事,贫乏女神爱恋着丰盈,在趁后者醉倒后,与之想好生出了爱欲,他这个人间精灵永远不会满足,永远在追求满足。人的灵魂中,就存在这样的爱欲,只是这个爱欲可以去追求阿蕾特也会去追求卡吉亚。在苏格拉底的老师第俄提玛告诫说,要追求前者而不要追求后者,因为后者代表着堕落。这种告诫似乎只对古人有效,对于现代人已经失灵了。比如,在丹东眼里,革命的目标不就是可以随意跟卡吉亚好吗?罗伯斯庇尔干嘛这么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革命成功了,不要再端着架子了。罗伯斯庇尔当然知道革命就是了追求卡吉亚,但是他还是道学地说,阿蕾特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人们要不去追求阿蕾特,就要送他们去断头台。所以,丹东为了追求卡吉亚送掉了性命。

但是,既然是革命了,卡吉亚就被解放了,人们应该放弃美德,而去追求身体的解放。因此,刘小枫有讲述了《牛虻》的故事,牛虻放弃了亚瑟的身份,放弃了神父的教导,放弃了琼玛的爱情,追求推翻那个曾经迫害过他的旧世界。是革命的激情促使他仇恨这个旧世界,他真的放弃了琼玛?那他为什么每天晚上都跟丽莲滚床单,却宣称不爱她?看样子牛虻也遇到了阿特雷和卡吉亚的困境。

刘小枫整个一本书都在讲这样一个伦理选择,难道他真是在读小说,还是在谈他自己的故事。为什么在看卡夫卡的婚姻的故事时,我为什么感觉到刘小枫在夫子自道?难道他不是借着卡夫卡之口,在讲述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据说,刘小枫在写完这部叙事伦理纬语后,就选择疲惫的婚姻。

我突然明白了,刘小枫这本书为何比那些理论性的著作更加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只有将自己的生活加以叙事,才能获得比伦理更大的影响力。他在故事中描述了真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了故事的叙事中,迫使他进一步追问古今伦理中的困境,寻求哲人的解答。从此后他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卡吉亚的厌恶,对于现代肉体伦理的否定。这难道不是神学研究的后遗症,对于现实的批判变成了对于肉体伦理的贬低,对于现代性伦理的蔑视。

在另一部讨论《现代性理论绪论》中,他则选择了理论梳理的方式,来讲述另外一个现代性批判的故事。我想如果不懂社会理论,估计这部现代性的叙事纬语恐怕也很难读得懂。当然,他也知道人们更多看重的是叙事,而不是背后的伦理选择。

成语呼之欲出: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如: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又如:海立山奔,烟云灭没,谓有龙焉,呼之欲出。——明·张岱《木犹龙铭》

成语呼之或出: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形容所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也指人选已酝酿成熟,即将就任。如: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