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读后感6篇1300字

浏览

本文包括钱不是万能的—读《钱堆里的男孩》有感(1346字)、金钱下的思考—《百万英磅》读后感(1309字)、人性的罂栗园(1319字)、不一样的弹珠(1354字)、读《徐小平的识人之道》有感(1302字)、教育人类学读后感(1286字)等1300字左右的初三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钱不是万能的—读《钱堆里的男孩》有感_1300字

故事中的乔原来是一个穷孩子,连汉堡都吃不上。他爸爸是做卫生纸的,偶然一天,他想:如果能发明出一面湿一面干的卫生纸会怎样呢?就这样,“净臀”卫生纸产生了。他们在一夜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为此,他买了好几辆跑车,好几架飞机,一套有7间厨房、12个客厅47个卧室和89个卫生间的房子,还有好几个后花园,里面应有尽有。已是亿万富翁的乔也上了最好的贵族学校,但是他一点儿也不快乐——老是受其他同学的嘲笑,没有一个朋友。一天,他回想起了自己一个人开着跑车在私人跑道上奔驰,没有一个人和他在一起。也是,他下定决心,准备到当地最普通的综合学校上学,说不定还会交上一两个朋友呢!一开始,爸爸当然不同意,但经不住乔的胡搅蛮缠,终于答应了。

开学的第一天,乔就交上了一个朋友——鲍勃。两人熟悉后,乔为了不让鲍勃受班里同学的欺负,给每个人好多钱,鲍勃得知后,便再也不理乔了。

过了几天,乔最讨厌的老师被开除了,班上转来一个女生——劳伦。班里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她,当然,乔也不例外。但让人惊讶的是:劳伦也喜欢上了胖胖的、丑丑的乔……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有一天,乔突然得知劳伦是爸爸花钱雇来当他朋友,老师也是爸爸给了校长一辆摩托车,让校长开除的。他的心碎了一地,也恨透了自己的爸爸,离家出走了。乔睡在了一家报刊亭前,第二天早上醒来,在报刊亭亭主拉吉的耐心开导下,乔终于明白了钱不是万能的,知道了自己不应该离家出走,更不应该恨自己的爸爸。

拉吉带着乔来到了鲍勃家,懊悔地向鲍勃道歉,鲍勃原谅了他,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两人又成为了好朋友,而且是兄弟。这时,他在电视上又看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爸爸失去了一切,破产爸爸的薄荷味“净臀”纸把所有人的屁股都变成了紫色,他们都去法院告爸爸了!爸爸在电视里,眼睛全都肿了,冲着摄像头哭喊:“我失去了所有,失去了一切,现在我最想要的是我的儿子,儿子回来吧!”乔急急忙忙回到家时,爸爸正坐在床垫上,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垫以外,空空如也。乔一下子投入爸爸的怀抱:“爸爸,我回来了,对不起!”爸爸高兴极了,让乔去房看看,看看有什么要留下的。乔笑着说:“没有太多,只有一样。”说完,他飞快地跑向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乔捧着一个纸轴火箭回来了,爸爸很惊讶,他八岁送给乔的,没想到现在还留着,爸爸支支吾吾地说:“这只是一个纸筒连上另一个纸筒”,乔说:“对,我知道,但这里面包含着一个爸爸对儿子浓浓的爱。”说完,乔和爸爸一对父子俩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我们与其去做一个百万富翁,在社会上很显眼的人物,不如像我们现在这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是呀,“成名每在穷苦日”人越在贫穷困苦的时候越容易功成名就,富有的时候呢,有时却往往不会成功。

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温暖;钱能买到火柴,但买不到光明;钱能去看医生,但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能雇来朋友,但买不来友谊……有些东西,是用金钱所买不来的,比如说友谊,比如说感情,比如说爱。一个真正的朋友只是喜欢你这个人,不管你是贫穷或者是富有。在朋友之间金钱会显得很轻很轻,与其被埋在钱堆里,不如拥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对呀,就如书中所说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譬如,即使拥有亿万财富,也可能换不来一个真心朋友。”

成语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如:《宋书·江智渊传》:“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又如:这家商场里的商品品种丰富,应有尽有。

成语平平淡淡: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如:钱钟书《围城》:“像现在平平淡淡,情感在心上不成为负担这也是顶好的,至少是顶舒服的。”又如:她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金钱下的思考—《百万英磅》读后感_1300字

暑假我读了《百万英镑》这本书,刚拿到它我就撇了一眼封面,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所说。随即,我坏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小说讲述了一个美籍小办事员出海游玩,在海上迷失方向后,被一艘恰巧经过的双桅帆船救起后的奇特经历。故事的主人公亨利随船来到了英国伦敦,他面临着身无分文的窘境。就在他饥肠辘辘之际,命运和他开起了玩笑,他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大钞。原来,伦敦的一对富家兄弟为“一个诚实、聪明而又贫穷的外乡人得到一百万英镑的现钞后能否生活三十天”打了一个赌。哥哥认为这个人一定会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拥有这么多钱而饿死,而弟弟却认为这个人会因为有了这张钞票而过得很好。于是,他们把故事的主人公亨利选定为实验对象。令那位哥哥没有想到的是,在得到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后,亨利一下子成为了一个明星般的人物,每个人都像苍蝇围着粪团一样围着他转,像乞丐般地讨好他、拉拢他,让他免费用餐、购物、住宿。从此,以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大钞为通行证,亨利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与真正富豪无异的生活。最终,主人公不光顺利地生活了一个月,而且还通过这张钞票赚到了属于自己的二十万英镑巨款,找到了一位他深爱的仙女般美貌的姑娘做他的妻子。读了这篇小说,我不禁为小说中主人公亨利的聪明才智而赞叹。他仅仅凭借着一张并不属于自己的巨钞,分文未花,仅三十天就让自己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大富翁。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在得到那张意外的大钞的时候,并没有利令智昏,忘乎所以,而能以冷静的头脑进行分析和判断,弄清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保持自己诚实的品格。马克·吐温以他大师级的手笔,通过主人翁在生死之间的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向我们传神地展示了主人翁不平凡的品性:在那只龌龊肮脏但能解馋充饥的梨子面前,亨利还能顾及尊严和斯文,强忍住生理的渴求和求生的本能,不去捡食那只水沟中的梨子。那需要多大的克制力!我也为那些大肆讨好亨利的人感到悲哀,他们见钱眼开的嘴脸,他们在巨钞面前判若两人的举动,让人性的丑恶和弱点暴露得那么充分。那么多趋炎附势的人,帮助他成为了真正的富翁,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小说虽然讲述的是远离我们现实世界的故事,但是谁会知道,要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又将是怎样一副情景?我认为,作者马克·吐温写作这篇集幽默和讽刺于一体的小说,表面是在描绘一个滑稽可笑的故事,实际上既是在讽刺金钱对当时社会的呼风唤雨的作用,又是在告诉读者一些人生的道理。作者以他独特的笔触,通过描绘在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面前的各式人等,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明白:企图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促使读者树立一个正确的财富观:金钱虽然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并非万能,为金钱而献出自己的人格最终得不偿失。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合上了这本书。娱乐和放松之余,我们是否应该想一下,今天的我们到底何去何从?我们的理想之路在哪里?我们是否也有着乐观和豁达、宽容和爱心?我们都承担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虽然提出了这些问题,但是却不敢贸然回答。或许我们有时候真的应该暂时停下脚步,对来路审视,对明天重新规划。

成语见钱眼开: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形容人贪财。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一回:“弃旧迎新,见钱眼开,自然之理。”又如:现在的这位中丞,面子上虽然清廉,骨底子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

成语趋炎附势: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如:《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又如:所有朋谊及那些趋炎附势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人性的罂栗园_1300字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西格夫里。萨松

生活的悔悟

文中的主人公叫派,即数学中的“π”。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派在学校的黑板上写出π的小数位时,每写一个数字,就离它的准确值越接近一步,但不管怎么写,都永远不可能写出“π”的准确值,它只能慢慢接近,却总是与准确值差之毫厘。这就如人性,人类有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人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用毕生的经历追求他们的每一个欲望,但他们就会这样得到满足了吗?不会。幸福永远在不远的地平线,我们逆着阳光艰难地上前想抓住它们,却总是无法到达那个接近却又遥远的经纬度,一旦我们转身,会发现我们正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们已经得到并享受着幸福。但是他们不会转身,也无暇转身,他们只会一边望着地平线暗自嗟叹,一边拼尽全力,贪婪地想抓住它们的全部,幸福对他们来说就遥不可及了。

信仰的拷问

信仰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使人更接近完美化的力量。信仰是人性的支撑,但盲目的信仰,则相当于没有信仰。像电影中的派,在各种机缘巧合中,信奉上了三种教派,想必他只是一种好奇,一种兴趣,他并没有揣度出存在于教义内部的真正意义,他也没有经过太多的质疑来确任自己心中的选择。其实,派是全人类的象征,当他与父母在海上不幸遭遇风暴时,肥胖的厨子因为饥饿而吃掉了受重伤的水手来饱腹,派的母亲愤怒地扇了厨子一巴掌,却不料被暴躁的他推下了大海,葬身于鲨鱼之腹。派恼怒地提起菜刀,将厨子砍死,而厨子因为内疚而没有还手。最后,派也屈膝于饥饿,生食了厨子的肉,才得已生存下来。这是一则惊悚,骇人听闻的故事,是派讲的第二个没有动物,没有食人岛的故事。它是那么得虚无,却也是那么得真实。人类在危急时刻会做着违背神性的事情,就像他们选择自己的信仰一样毫无准则。神不是支配我们行为的最终动力,而恰恰相反,这些动力最终来自于那些看似庸俗,而宗教一直打击贬谪的人性与兽性。

人性的反思

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象征着人类兽性的一面。派与老虎在漂泊无依的小船上共同度过了艰难的一段时间,他们一个吃素,一个食荤,相互斗争,却又相互依靠。正如人性与兽性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并存。人性趋向怜悯、良善,而兽性则趋向残酷、无情,但往往也更脆弱。眼睛是一面镜子,从它里面看到的将是人性最真的一面。派从老虎的眼中看到了一个灵魂,便被深深地吸引,但其实,那正是自己本性的射影,也是全人类的——罪恶与兽性。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下来,而当人无限追求并接近神性时,兽性则会在不被觉察时离去,就像他们登上小岛的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丛林,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却没有任何依恋与不舍。

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隐匿得最深的地方,盛开着一片黑色的罂粟园,它们美丽而魅惑,妖艳而诱人。但一旦撕开它们的花瓣,剥开它们的花心,其黑色的异动的心脏将暴露在外,犹如远古望即沉沦的神秘的微笑。但我们无法埋没它们,只有让阳光经过双眼折射进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深渊,让心中罪恶的种子长成良性的大树,开出一朵朵金色旖旎的鲜花……

成语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如: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又如: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

成语骇人听闻: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意指令人听了十分震惊。语本《隋书·卷六九·王劭列传》。[源]《隋书·卷六九·王劭列传》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迹,堙没无闻。初撰《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复为《齐书》纪传一百卷,及《平贼记》三卷。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然其采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典故]“骇人听闻”原作“骇人视听”。隋朝王劭,知识广博,为人称道。曾担任著作佐郎一职,将近二十年,陆续撰写过《齐志》、《齐书》、《平贼记》,但因文章用字遣词鄙陋粗俗,内容又多超出常轨、不合法度之处,让人见了十分震惊,被有见识的人所轻视。後来“骇人听闻”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令人听了十分震惊。

不一样的弹珠_1300字

阿平,你试着讲一讲这道题。”老师的双眸中充满了期待,她紧紧的盯着我,好像要把握看透一般。

“老师,我……”我缓缓站起身,我想说:“老师,我不会。”可是我的嘴巴却只是张了张,没有说出来。

我害怕,害怕达错题被同学取笑,我害怕答错一次题以后会在重演闹剧,我害怕做了坏学生。我自己的答题理论与老师的理论完全不符合,我担心我答错了题目。这时候,脑海中慢慢闪现出父亲的背影。

“爸!”我失落的望着父亲。父亲用眼角撇了我一眼,手中把玩着我买来的一颗硕大弹珠。弹珠很大,有网球大小。“怎么了?”父亲淡淡说道。

“我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被安排坐在第一组最后一张桌子,老师说我刚开学就喜欢说话,其实,我是在跟同桌讨论作业。”我不甘心的细声细语着。父亲转过身体,一双黑眼时不时闪动着亮光。我感觉全身特别不舒服,我也不敢正面对着父亲漆黑的双眼。父亲好像清楚我特别不舒服,便不再盯着我看,而是站起沙发往我的房间走去。

“你跟我来。”父亲丢下这一句话,便自己先踏步进入我的房间。我好奇的思索着,不清楚父亲要进入我的房间干什么事,可是父亲所做的事在我心底深处都是正确的事情。

我的房间不大,跟一般的卧室差不多,一桌一椅一床,墙上挂着许许多多的海报以及一些摆饰品。我进入房间后,便看到父亲正在我小时候的玩具箱里翻来覆去,寻找着什么东西。不一会儿,父亲手中多了一盒弹珠。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弹珠,每天放学便与同学一起弹弹珠。可是父亲拿着我的弹珠干什么呢?我站在原来默默无语,父亲坐在椅子上,打开弹珠盒子,里面花花绿绿的弹珠一大堆。父亲从盒里随意取出一颗弹珠。

“这是你的弹珠,你能看得到他吗?”父亲缓缓的说着。

“是的,他现在在你手上。”我回答道。父亲盯着我的双眼,继续说道:“你现在能找得到他吗?”父亲说我,便把手里的弹珠往盒里一扔,然后在合上弹珠盒子,摇了摇。我看着父亲,哭笑的摇了摇头。“这个也是你的弹珠。”父亲说完把刚才把玩那一颗网球大弹珠拿了起来,然后往弹珠盒里一扔。

“你能找到他吗?”父亲重复了刚才的动作,然后继续问我。我点了点头。

“他是你最喜欢的弹珠,因为他很大,很亮,很美。他有别的弹珠所没有的魅力。”父亲缓缓说着。突然我脑中一亮,原来如此。

父亲轻笑一声,满意的点了点头。

“想要做到跟着一颗大弹珠一样被人一眼就认出他的魅力,那就需要努力,你会有机会的,你的学习成绩不差,如果能认真听课,老师会注意到你的。”父亲说完,便留下我一人在房间里思索着。

“阿平,你怎么了?”老师看见我发呆,担心的问了一声。我突然回过神来,盯着题:“因为SinA所对的角……所以他们是等边三角形。”我说完后,班里的同学都惊呆了,因为老师还没有教过着些证明题,而我是在父亲的指导下才会了一点,同学们眼中看我的的眼光都好像在看怪物一般。

“很好阿平,你很聪明,没错同学们,阿平所说的答案虽然跟老师的证明不太一样,但是也能证明出这一道题目。大家给阿平一个鼓励。”说完老师便第一个拍起掌来,接着一大群同学也蚊跟牛尾的拍起掌来。我心里突然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感。

父亲对我的教育我一直念念不忘,事隔三秋却还清楚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是父亲教会我的,一个人不会一直默默无闻,除非是自愿的。

成语花花绿绿:形容颜色艳丽纷繁。如:金·元好问《又解嘲》诗:“凭君细数东州客,谁在花花绿绿间?”又如: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听说只要八分半一尺。——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成语原来如此:原来: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原来是这样。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原来如此,倒教我们悬了几日心。”又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原来如此!’胡雪岩很欣赏芙蓉的态度。”

读《徐小平的识人之道》有感_1300字

文/邵玮

起初知道徐小平是通过新浪微博,他是微博大V,和李开复一样,他在留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之所以影响大,我想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徐小平的经历,他出国留学,经历了创业失败,再后来和俞敏洪、王强共同创立了新东方,取得事业成功,他的经历本身就很励志。二是徐小平在新东方期间,负责留学、签证、留学咨询,以其独到的视角,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优秀方案,很多都取得了成功,因此在留学生中很有影响力。三是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王强离开新东方,创立真格基金,真格基金是有名的天使投资基金,帮助很多留学归来的学子实现了创业梦想,因此在留学归来的希望创业的学子中很有影响力。

徐小平将自己在新东方提供咨询时遇到的典型案例整理后,形成了《徐小平的识人之道》这本书,这本书经过多次再版,长期占据畅销榜。书中通过典型留学咨询案例,告诉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留学、人生的态度。

书中有两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第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叫罗莎,她从安徽一个非重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的是社会学,经过“惨重”努力,付出不少关系人情,在当时获得了一个进京户口指标,在一所学校里任教。她非常卖命地工作,开始憧憬她的未来。她的未来是什么,她自己并不知道。罗莎来北京不久,就开始来新东方报名上课,筹划留学。为了准备留学费用,她还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为此和单位领导关系搞得也不好。她去咨询徐小平,徐小平给她的建议是尽快离开这个单位,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干两年,成为行业精英,第三年开始读托福和GMAT并考一个高分,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一定会得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罗莎严格按照徐小平的建议,果断辞掉了工作,来到了一个世界行业领袖级企业,从助理开始做起,并成长为市场领域中的一个专业人士。四年后,在美国MBA帝国五个顶级商学院里,有四所大学给了她奖学金和入学资格,唯一没有给她奖学金的是斯坦福大学,但也给了她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入学通知书,最终,罗莎选择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也找到很好的工作。

第二个案例的主人公叫沙枚,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英语专业,大专学历,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做厂长秘书。因工厂破产后被迫下岗,到北京一家小企业工作,一边打工一边筹备出国留学。她去向徐小平咨询,徐小平给她的建议也是辞职,去一家大企业,积累两年工作经验,然后再考托福和GMAT出国。沙枚很犹豫是否应该辞职。在徐小平的力劝之下,沙枚辞职了。沙枚努力工作,终于不负众望在三四年内,沙枚践行徐小平的建议,最后果真拿到了到美国读MBA的签证。沙枚确实也很努力,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这两个案例中,罗莎和沙枚都是普通人,起点都很低,但是她们都希望自己能上一个台阶,所以都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好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并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俞敏洪曾说过,永远不要以现在的状况看一个人的将来,除非他的心已死。罗莎和沙枚的经历,正是诠释了这句话。他们一直对现状不死心,一直在追求进步,用三四年的努力,使自己上升到另外一个平台,不得不让我佩服。在佩服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的心死了吗?

成语梦寐以求: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又如: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梦寐以求并终生为之奋斗的!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成语自己人: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如: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又如:你不能把自己人也牵连进来。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_1300字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一是原点式思维,一是逆向思维。博尔诺夫告诉我在思考问题时要回到原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的问题要回到问题的本源即人的本质中、人的需要中,也就是回到人本身。纵观西方教育思想史会发现,凡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都对教育对象的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卢梭反对对儿童的压制,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体现了他对儿童个性的尊重。杜威则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兴趣。博尔诺夫不仅指出了教育要回到人本身,更向我们指明,教育研究要回到原点,回到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对一些原点性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在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逆向思维。如工具原则的应用就在于对还原原则的逆推;如他认为要研究方法的确定要根据研究对象确定;如认识到作为缺陷的可教育性恰恰体现了人的完美性。这些思维方式的应用使我懂得,有时候许多问题或许换种角度思考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在今后要打破思维预设,培养自己开放性思维、发散式思维而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僵化。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