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就牛奶谈火候

浏览

《养生》2003年第5期刊出牟允方先生《牛奶亦应辨证饮》,令人获益匪浅。但细与日常作比,又觉牟先生漏谈了火候这一重要问题。谨以拙笔与牟先生商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年轻的妈妈为了保持体形而让孩子吃牛奶。常将奶烧开、待凉后再喂给孩子,结果这孩子十有八九会便秘哭闹,尚若他的父母偷懒,将前次没喝完的牛奶从冰箱取出加热就喂下,那孩子十有八九又会腹泻。这时我们恐怕就不能单用“饲料”的观点来解释一切了!毕竟这是同一批次的的牛奶,并且无论在何季节、属何产地都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牛奶在各典籍中多被记为“味甘、微寒”,却也有被记作“甘平”和“甘温,久服易燥”的。显然,牛奶带甜味,且富含营养,能滋能补,称之为“甘”绝无问题,但为什么同一物质,同一产地,同一饲料,甚至同一头牛所产之奶,会有这样寒热润燥的不同,并在婴儿身上有明显反映呢?我认为,这里的要害就在编撰者观察方法的不同和火候的不同。

前者,部分医家以为尝药应生尝正品,以查本味,于是直接尝用牛奶,自然发现其润燥生津之功,及润肠通便之效,故得出“味甘,微寒”这一结论,并且成为药学认识的主流。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医家以为大多数药不是生服,尝药应尝其制成,以知“效、味”,以为如此更能接近临床实践,故煮熟尝之,自能得出“甘平”或“甘温,久服易燥”的结论。

那么这种种现象又当如何合理解释呢?我经过大量观察和长期思考,以为用“火候”一词最为妥贴。毕竟物得天气为定,地气为养,天地之气莫可一论,故有五味之别,复秉阴阳之赋而呈寒热之性。禀赋安得一如,自有四气参差,有鉴于此,我们又作过调查和实验,明确了生牛奶性质微寒,能滑润大肠,短暂快速加温后又待凉的性味仍属微寒(如微波30秒加温至沸,或市售快速超高温加工的盒装奶),也能滑润大肠;但若经过长时间的烧煮(以奶面浮起一层奶皮为准),即为温、平之性,易致便秘,此后若在低温环境久置(如井水、冰箱)性质又由温平转为微寒甚至为寒,滑泄的作用甚至加强,并且多次反复也难见例外。同时我们发现牛奶毕竟是滑润之品,不管如何烧煮,断不能与燥性相同。除了被熬至黑黄,始显燥性。因此,我们理解牛奶性质的寒热和受温度影响的方式(火候)有关:让人便溏是寒滑利肠之功,令人便秘则是温热滞阻之效(唯小儿乃纯阳之体,湿热滞阻之后,阴液久不疏通乃生燥结是一特例,非成人可比)。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体质平常之人,用露水或淡蜜水稀释微寒的牛奶,养阴清热美肤的效果极好;韭菜(连根)绞汁兑微寒的牛奶,治津亏热结的反胃、噎嗝效果尚可;金银花露加微寒牛奶通大便,金银花露加温平的牛奶进行一般滋养或哺养的效果良好。

总之,我觉得牟先生的“饲料”决定说有一定道理,但常人难于把握所饮牛奶的饲料来源。即难以对其分型定性,远不如通过对火候进行把握和分析可靠。当然,拙见鄙鄙,不敢自夸,还望高人明士赐正为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