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音乐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它的文化传统源自西班牙、非洲黑人和印第安人。16世纪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这里的奇布恰印第安人曾有过比较发达的文化。居住在南部与厄瓜多尔接壤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具有安第斯高原音乐的特点;南部亚马孙雨林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则比较原始;居住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黑人的民间音乐,保留着非洲音乐的特点;北部和中部高原居住着大量土生白人和混血种人,他们的民间音乐受西班牙音乐的影响较深。

“班布戈”是哥伦比亚最有特色的歌舞音乐,具有求爱的内容。它将印第安人的忧伤、黑人的热情和西班牙人的豪爽气概融为一体,曲调欢快但又带有感伤的色彩。班布戈大小调式均有;节拍为婰、慇。当以歌曲形式出现时,常由一人领唱开始,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结束。班布戈常用三弦琴、吉他和班多拉等乐器伴奏。其他常见的歌舞曲还有“帕西略”,它是一种源自西班牙的舞蹈,是慇和婰的混合节拍,音乐流畅华丽,很少有强烈的重音。

哥伦比亚的民间乐队

哥伦比亚的民间乐器较多。印第安人用羽毛管做的排箫是双排的,可以同时演奏平行五度。还有一种大的树皮号,1~1.5米长,主要用于仪式。在土生白人和混血种人中有两种民间乐队;一种称为“木尔加”,由班多拉、三弦琴和吉他组成;另一种由竖琴、四弦琴和加巴乔(一种小的沙槌)组成。“契里米亚”是在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中流行的乐队形式,由横笛(或一种单簧横笛)、鼓、响器、刮器组成,现代还加上了现代单簧管、长号、马林巴等。黑人和桑博人(印第安和黑人的混血种人)中则流行来自非洲的马林巴和马林布拉(一种拨弦乐器)。

西班牙统治时期,哥伦比亚是南美洲音乐活动较活跃的国家之一。17世纪就建立了传授教堂音乐的机构;波哥大教堂还收集了许多16世纪欧洲多声部音乐和巴罗克音乐。1847年定居在哥伦比亚的英国作曲家H.普赖斯(1819~1863)在波哥大创立了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1910年改名为国家音乐学院。1874年在首都上演了本国作曲家J.M.庞塞·德莱昂(1846~1882)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埃斯特尔》。哥伦比亚民族乐派著名的作曲家G.乌里韦·奥尔古因曾任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他的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但节奏和旋律却保持着哥伦比亚的本土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代表作品有《第二交响曲》、《三首为乐队而作的舞曲》、《典型的组曲》等。J.贝穆德斯·席尔瓦是乌里韦·奥尔古因的学生,他的交响乐作品《托尔维利诺》(是一种哥伦比亚的民间舞曲)、《C大调交响曲》等,也是本土风格的。作曲家C.波萨达·阿马多尔曾在巴黎学习音乐。他的交响诗《酋长在瓜塔比塔的加冕礼》描绘了哥伦比亚奇布恰印第安人选举新领袖的场面。G.埃斯皮诺萨是国家交响乐队(1936年建立)的第一任指挥,他通过出版各种杂志、报刊和参加美洲各国的音乐节的演出,促进了拉丁美洲音乐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