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1877~1968)

图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省长沙县人。1877年2月1日诞生。因家境贫困,幼年时只读过 6年私塾。1895年开始在本乡担任私塾教师。1905年考入同盟会在长沙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校。毕业后,和同学到长沙城郊的偅梨创办梨江高级小学,开始从事新式的学校教育工作。1906~1910年,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曾邀约同事创办平民夜校。

早年,徐特立受《民报》、《浙江潮》、《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的影响,思想上由相信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转为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他曾断指写血书,借以激励青年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10年春,他先到上海入江苏省教育会办的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一边学习,一边参观附近的学校;继而到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仍到周南女校工作,并创湖南第一个教育刊物──《周南教育》。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徐特立是湖南最早的响应者之一。长沙光复后,他被选为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不久,封建官僚窃取了革命果实。他愤然辞职。后应邀到省教育司任科长。他在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发展平民教育,因遭到当权者的反对,便离职去善化高级小学任校长,希图用实际教育工作来改革人心。1912年,他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并于招生时注意向贫苦民众开门。随后,他为便于家乡的农民子弟上学,创办了五美高级小学。腾出自家的住房作教室。1913~1919年,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还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

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徐特立在湖南投入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同时倡导并亲自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法国半工半读。1924年回国后,他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1927年,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在社会实践中,他逐渐感到教育救国的道路行不通。1927年春,他在家乡亲眼看到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深受激励,进而投入农民运动,在省农民协会任教育科科长,兼农村师范附设农运讲习所主任,又加入国民党左派,任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他在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过程中,摈弃了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横遭屠杀,革命处于非常困难的严峻时刻,他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接着参加了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第二十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1928年,他由党派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回国,年底到达江西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徐特立历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他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用革命精神、革命方法办革命教育。特别是1931年,在毛泽东支持下,他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群众路线识字教学法,如“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等等。运用这种教学法来扫除红军和农民中的文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他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亲自组织人力,结合革命需要和农村生活实际,编写教材。这一切有效地促进了苏区革命教育事业的发展。

1934年,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坚强的毅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继续负责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期间,他根据陕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为改变陕北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他回湖南任中共中央驻湘代表兼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1940年秋返回延安,先后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研究并总结老解放区的教育工作经验,编辑各种教材,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其后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晚年,他潜心研究学术,读书破万卷,务求甚解,作眉批,写笔记共有两箱之多。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发了有关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并热情地教育青年一代。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1岁。他的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