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

研究道路交通规律,并据以进行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一门工程学科,又称交通工程学。交通工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地完成客货运输任务。交通工程不仅涉及道路工程、汽车工程、城市规划、电子学、心理学等领域,而且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所以是一个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发展概况

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学科是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但是人类早已在实际生活中积累有关交通工程的知识。中国周朝就开始进行道路规划。古代罗马国家修建了29条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辐射大道,并在罗马城内规定单行街道,设置停车场等。1868年在英国伦敦首先出现交通信号灯。

1903年美国开始发展汽车工业,汽车交通发展很快,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多。为了管理汽车交通,1921年开始有交通工程师称号。1930年交通工程师协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交通工程这个新学科的诞生。在初期,交通工程主要是探讨有关减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进行交通管理等问题。40年代,交通工程学者意识到应当做好交通规划,以彻底解决道路交通问题。从50年代起,汽车产量急剧增加,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交通工程随之发展,开始注意研究道路交通中的人、车、路三者的相互关系,创立了交通流理论。60年代,在交通工程中开始应用计算机控制信号灯、处理交通调查所得的资料和制订交通规划。由于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噪声,以及交通引起的振动造成危害,交通公害便成为交通工程的研究内容。进入70年代,鉴于交通是一个复杂系统,有关交通的问题必须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奏效,于是系统工程的知识被引进交通工程领域。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交通工程的研究。1979年成立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成立北京市交通工程学会,1982年中国公路学会下设中国交通工程学会。

主要研究内容

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7个方面。

(1)交通特性的调查研究。交通特性是指能说明交通特征性质的一些变量。选定的调查研究对象有:车辆特性,包括车辆保有量、车辆增长率、车辆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效率等;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特性,主要指适宜驾驶的生理条件和人在交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见交通心理学);道路特性,如道路的数量、质量、道路增长速度与交通量增长速度的关系等;交通量;汽车行车速度;道路通行能力等。调查研究这些交通特性,掌握现有交通条件和有关交通发展趋势的资料,是为了揭示交通规律,作为编制交通规划、进行道路线形设计(见公路线形设计)和交通管理的依据。

(2)交通规划的制订。交通规划按范围分,有城市交通规划和大区交通规划;按规划时间分,有长期交通规划和短期交通规划。制订交通规划要先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当前的交通形式能否满足当前的人口、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对交通的需要,同时预测未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对交通的需要,制订交通规划方案。

(3)交通流的研究。交通流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连续行驶形成的车流,可用流量、流速和密度三个参数描述。从30年代起,就有一些学者试图用物理学和数学的定律从理论上来描述交通流,虽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交通流理论,但在实践中已应用了概率论、排队论的方法,提出了车辆跟驰模型和流体力学模型。

(4)道路线形设计的研究。包括道路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道路交叉口、道路景观、道路出入口和道路渠化设计。道路线形设计的方针是保证行人和车辆安全、通畅。

(5)交通管理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工程技术、法制、教育等手段,正确处理交通中人、车、道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交通安全,减少交通公害。

(6)交通安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分析产生事故的因素,从而提出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

(7)交通公害的研究。交通公害是指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产生噪声和振动,造成对公众的危害。防治交通公害日益成为交通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