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秋季生产“六部曲”

浏览

  曲一:市场调研,计划可行

  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何种生产与经营,关键问题或者说是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市场问题。生产之初,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市场调研,在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甄别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为我所用;其次,在确定项目之后,则应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或市场规律,做出长期规划;第三步,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好生产计划,而后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实施,其它的就属于管理等细节问题了。具体来说,计划进行秋季生产的朋友,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分析当地产销状况、结合自身实力,做出预测分析,定出方向或目标等,然后根据上述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计划的制定,应以发展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以量化可行为准则,既不能过高----成为空中楼阁,亦不可太低----使人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定出之后。

  曲二:菌种制作,规范操作

  菌种,是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好种出好苗”,很简单的道理,但往往被忽视,使得不少菇农大受损失,教训可谓深矣。菌种的问题,包括菌种的引进、菌种的扩繁、菌种的制作生产等,引进菌种的品种、菌株,应当在生产计划中详细列出,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去到供种单位进行仔细的考察或咨询;对菌种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选好菌种。主要掌握两点:一是菌品等于人品,选种先选人。作为种源的菌种,是由具体的人来生产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选菌种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在选择制作菌种的人,包括其菌类知识、生产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和操作技术以及信誉等。二是菌种经过试验,资料要真实,要实事求是的技术。如有的标注产量可以达到400%以上,菇农朋友可以问一下:使用什么特殊技术可以达到这个产量水平?又如:某个“新品种”是来自哪里?也就是种子的出处如何?品比实验的结果如何?有否公开发表?供种人可以给你签名负责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应该会排除一些“忽悠”的成分,就会减少引种的风险程度的。此外,菌种要适应当地的温候条件,不要被所谓的“新、奇、特”所迷惑,如菇品的个头、菌盖色泽、菌柄的粗细、耐储耐运性等等,均须详细考察和咨询,不要被别人忽悠;因此,选择信誉良好、技术较高、无不良记录的供种单位或个人,显得非常重要。今年秋季主要应用品种有:

  (1)平菇:“8359、农科12”--适应春秋季节出菇;发菌温度5~36摄氏度,最适24~28摄氏度;出菇温度5~25摄氏度,最佳18~20摄氏度;丛生或覆瓦状叠生,小厚叶片、大朵型,菌盖灰至深灰色,菌柄细短,菌褶白色、细密,朵形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好;该两个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不会感染黄菇病等病害,丰产性好,一般生物学效率可达150%以上,试验中第一潮菇最高超过182%,是春季和早秋栽培当家品种之一。

  (2)双孢菇:“2796”--福建轻工所培育、国内生产当家品种;多年的研发实践告诉我们:在未获得第一手资料之前,进行商品性栽培时应使用该菌株,不要盲目更换菌株。

  (3)香菇:“农香66”--中广温型,适应春秋出菇或夏季反季栽培;菌龄60天左右,菌盖红褐色,菌柄细,菌肉较厚,商品性状好,菌丝抗性好,抗感染力强,一般生物学效率在100%左右。

  (4)猴头菇:“H-08、H-99”--春秋出菇;大中型,毛刺适中,抗杂力强,商品性高。

  (5)鸡腿菇:“Cc168、Cc833”--分别为大中型和纯白型,抗杂力强,产量高,商品性好,是目前大面积栽培的当家菌株。

  (6)柳松菇:“鲁柳1号”--野生菇分离驯化后选育的菌株;明显具有抗逆性好、栽培成功率高、菇相好、商品价值高等生产优势,是目前进行商品生产的当家品种。

  (7)黑木耳:“Au10、8黑22”--耳片偏小、匀称,泡发率高,口感好,商品价值高。

  (8)毛木耳:“黄背木耳、杂交22”--耳片厚而大、产量高,抗杂性好,尤其鲜销的市场效果很理想。

  (9)榆黄菇:“鲁选72”--中高温菌株,产量可与平菇持平,抗性极好,适应性强,生料、熟料、发酵料播种均可,美中不足的是菌盖皱褶,呈小波浪形,不利于运输。

  (10)杏鲍菇:“XZ-1”棒状型菌株,发菌速度快,出菇产量高,是多年培育的当家菌株之一。

  第二,规范转扩。一个好的菌种引进来,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得到收获,首当其冲的就是扩繁问题,包括基质配方、灭菌、冷却、接种等,必须强调“无菌”概念,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第三,严格剔杂。1~3级种在培养过程的剔杂,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工作,掌握一个原则:发现问题菌种,坚决淘汰处理--无论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无论是前期感染还是后期感染,必须淘汰处理。

  曲三:菇棚消毒,强化概念

  1、菇棚的修建标准,强调“通风”概念:菇棚的修建,应根据各人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方向而定,无法一概而论,比如计划周年化栽培的菇农,可将菇棚的标准提高一些,最好是冬暖式大棚;以反季节生产为主时,应尽量加厚墙体,并安装“大棚水温空调”,这样既可最大限度的保温,又可实现自由控温,为反季节生产奠定基础条件;如仅在秋冬季节搞一批栽培,则无必要建设高标准菇棚,可修建单坡、平面式大棚即可,甚至依坡、依墙而建,简陋的设施,花费成本亦低得多。但是,无论何种菇棚,均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在能够达到基本保温保湿的基础上,一定要强调通风这个主要目的,尤其通风孔,以尽量贴近地面为好。过去一些“土菇棚”四面围墙、密不透风,病害肆虐,给菇农的生产造成的损失太大,教训可谓够深刻的。

  2、菇棚环境的消毒处理,强化“环境”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食用菌生产环境的确是每况愈下,诸如污染菌袋、带病菇体以及栽培废料的随丢乱弃,使之成为新的“病源基地”,造成病害频发,并伴发交叉感染,使持续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该现象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开始显现,至今得不到有效治理。对于基地型生产,我们一直强调这个“环境”的改善问题,在无法做到大面积治理的条件下,在基地内可强化消毒杀菌措施:对栽培棚外包括操作场地周边,清理卫生,对于厩厕、垃圾等需严格清理,尤其要彻底清理污染菌袋以及菌糠废料等,并喷洒高浓度药物等进行外部环境的杀菌杀虫,环境差者应连续用药两次。

  3.新菇棚的消杀处理,建立“预防”概念:就是要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原则,棚内可使用百病去无踪、辛硫磷等药物,一般用量为1袋百病去无踪配50克辛硫磷,喷30平方米左右,用药目标为地面、墙体以及立柱等,要求地毯式喷洒,然后密封菇棚,卷起草苫晒棚,密封2天后即可进袋发菌或出菇;发菌和出菇期间的预防用药,可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蘑菇杀病灵或百病去无踪,但要注意不要直喷子实体。

  4.旧菇棚的消杀处理,树立“一次杀灭”概念:连续使用多年的菇棚,棚内不可避免的存有相当数量的杂菌和病原菌孢子以及虫卵类,因此,彻底进行消杀处理更显得非常必要。一般可按1袋百病去无踪配40克辛硫磷药物,地毯式喷洒20平方米左右,然后密封菇棚,卷起草苫晒棚,密封2天后,再次用药并继续密闭晒棚,2~7天后,方可进袋发菌。

  最后,特别提出一点,供广大读者参考:今年秋季尤其早秋栽培,气温较高,今年气候又有厄尔尼诺的趋势,对食用菌生产来说,这是一个很应引起注意的信号,因此,建议8~10月份进行栽培的菇农,在处理菇棚前,最好先将棚中灌入大水,待水下渗后,重喷百病去无踪进行药物消杀,然后,在菌袋入棚前,在棚内按每平方米0.25千克用量撒铺新鲜石灰粉,之后再移入菌袋;如此既可降低棚温,并最大限度的抑制某些杂菌病原菌的活性,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曲四:原材物料,就地取材

  根据前述计划生产的品种、季节以及栽培数量等,尽早安排原材物料的购进、储存,以免准备不充分,使得计划无法落实。如欲栽培双孢菇,则应尽早收集或购买麦草或稻草、牛粪或鸡粪等;栽培平菇,则需储备足够的棉籽壳,或玉米芯,其它作物秸秆如豆秸、棉秆等亦可,原则是尽量就地取材;要是生产香菇,提前准备硬质的阔叶木屑是必需的,或购入该类树枝、树桩类,自行加工木屑,如苹果、栗、梨树等剪枝、淘汰的老果树以及柞木类的枝杈等均可。菌种袋、栽培袋的选择,应以质量为首要指标。

  曲五:覆土材料,提前准备

  1.草炭土:该草炭土作为食用菌覆土材料,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当属最佳;但国内该种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匀,大多集中在东北等地区,作为资源,其费用加上运输等,使生产成本提高不少,目前,山东地区的草炭土销售价格(济南地价)约为每吨470元左右;以双孢菇为例,按每个平方米畦面增加成本7元、产量提高30%、产值增加15元计,投入产出比为1∶2,有的实验产量提高100%以上,则投入产出比在1∶6以上,经济上是非常合算的。草炭土的处理很简单:使用“百病傻”边拌边喷,来回拌两遍即可使用,当时不用可盖膜时备用。

  2.普通土制备:在一般耕地上,耕作层土壤被认为有机质较高、团粒结构合适,适于作覆土材料。但我们认为,由于耕作层土壤较肥沃,土壤微生物基数很高,其中含有一些对食用菌有害的微生物种群,在实际生产中不宜大量采用。耕作层20厘米以下土层,相对肥力水平低、团粒结构差,但有害微生物数量少,经简单消杀处理后作为覆土材料,应用效果尚可。具体操作为: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的菇棚,取约5000千克土后,边晒干边粉碎并过筛,使土粒直径0.5~1厘米和0.3厘米以下的分别占总量的50%,然后使用“覆土材料处理剂”配合800倍辛硫磷边拌边喷,直至确认每个土粒上均有药液沾附时,建堆覆膜,一周后即可取用。使用时摊开土堆,稍晾内部废气即可进棚覆土。

  3.砻糠土制备:材料为稻壳、河泥淤土,重量比例约为1:10;每100平方栽培面积准备4000千克河泥土、500千克稻壳及辅料;处理:河泥土边晒干边制碎,稻壳在4%石灰水中浸泡20小时左右,加入辅料堆酵使之腐熟,然后二者充分混合,并加水调含水率至20%左右,按前述方法喷药并拌匀,然后覆膜,每2~4天翻堆一次,约翻3~4次,摊开散发气味后即可使用。

  4.腐殖土制备:腐殖土的使用效果,可与草炭土相媲美,如果处理得好,不但其有机营养较高,而且速效类营养物质含量较全,作为覆土材料,其物理通透性、松紧度均极有利于菌丝爬土和子实体生长,从而为生产奠定了基础。

  配合材料:牛粪粉600~1000千克,豆饼100千克,钙镁磷肥80千克,尿素40千克,石灰粉60千克,石膏粉30千克。

  操作:选近水源的地块,在约25平方米面积(供100平方大棚用覆土),四周围土堰10厘米以上,将配合材料粉碎并拌匀后,均匀撒于地面,翻深20厘米以上,稍整平地面后,灌水与围堰持平,约10天后带水作业重翻一次,而后继续保持水面高度。如此时气温较高,约7~10天,水面会有臭水泡冒出。气温30℃以上连翻3~4次后,水面将有大量臭水泡冒出,此后可将水放掉,使其自然晾晒,至土面有大量宽深裂纹时,将20厘米土层取出,置于硬化路面,边晒边制碎,然后参考前述喷入“覆土材料处理剂”药液,覆膜约7天后即可使用。

  曲六:技术更新,效益保证。

  不断搜集信息、更新技术,将是提高生产效益的最佳捷径。近年来推广的实用新技术主要有:

  (1) “菌种脱毒技术”:脱毒菌种大大提高了对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生物抗性(体现在抗病害上),均优于原菌种,而且,产量可自然提高10%左右。

  (2) “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可使菌丝健壮、提高抗性、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3) “爆发性出菇技术”:讲究菌丝后熟、增加生物量、储备生物能源、大幅度提高头潮菇的产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4) “1+1>2技术模式”:在过去栽培一批的时间里,可以连续投料2~3批,同比效益提高2~3倍甚至更高。

  (5) “白灵菇短育技术”:可将白灵菇的栽培周期缩短1/3左右、商品价值大幅提高。

  (6) “双孢菇一年两作技术”:可改一年一批为两批,在相同的面积内,效益提高2倍左右。

  (7) “草菇生料覆土栽培技术”:革新了栽培基料必须发酵的传统技术,使用生料直接栽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基料营养,栽培生物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节省了发酵时大量的劳动支出,两相结合,生产效益提高一倍左右。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