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所伤之病机是什么?

浏览

  在九气为病中,情志致病占据六种,足以说明情志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经》将 六淫邪气之外的一切致病因素均归于内因致病。如《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怒、喜、悲、恐、惊、思本为人之常情,通常不会致病,然情志太过(时间的持续,程度的剧烈),同样可引起气机失调而发病。

  (1)怒则气上:肝在志为怒,若大怒可致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失于条达而致肝气上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经文因怒而致肝气上逆之症见“呕血及飧泄”。临证中因怒而导致呕血甚为少见,导致飧泄的病理机制又与“气上”有悖,故当从《太素》、《甲乙》之校。

  “食而气逆”可理解为食不下或食则呕恶,为肝气失于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因怒致病的病例在《内经》也不少见,如《素问·生气通 天论》:“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上因过怒常可见头涨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气呕恶等肝气上逆的表现。

  (2)喜则气缓:心在志为喜,喜为最快乐的一种情志的表达,文中“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显然是言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喜虽可使心气舒缓,然过喜或突然降临的意外之喜,可导致心气涣散、心神不能内守而致嬉笑不休、举止失常等精神异常的表现,历史典故“范进中举”可为例证。

  (3)悲则气消: 七情所伤,五脏各有所应,悲为肺之志。然“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正如《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张介宾亦言:“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故经文言“悲则心系急”。然而导致气消耗的病理变化关键在于心病株连“于肺”,心肺并伤,从而使上焦胸中之气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消灼肺气,《素问·痿论》言“悲哀太甚则包络绝,包络绝则阳气内动”。前者言“热气在中”,后者论“阳气内动”,皆是郁而化热、心火内动之意。火动则灼金,然肺主气,故肺气必被耗之而气虚。临床因悲哀太过常可见气短懒言、声低细微、神疲乏力、意志消沉、易感外邪等肺气受伤的表现。

  (4)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恐伤肾。恐惧过度,损伤肾气。

  盖肾主藏精,职司二便,恐惧伤肾则肾失固摄,可表现为二便失禁、男子 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并伴腰膝酸软无力等症。正如《灵枢·本神》篇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故曰“气下”。

  (5)惊则气乱:突受惊吓,可使心气逆乱,气血运行失常而神无所依附,故言:“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恐不安等症,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狘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9810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范云涫┲蔚姆ㄔ蚴恰熬蚱街?可见其病机以逆乱为主。

  (6)思则气结: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可使脾胃升降之机失常,气机郁结不行,而致纳运失常,表现为纳差食少、精神疲惫、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乏力、肌肉消瘦。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