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断风筝

线断风筝,象放上天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比喻一去不回来的人或东西。

线断风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àn duàn fēng zhēng
成语简拼
XDFZ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線斷風箏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象放上天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比喻一去不回来的人或东西。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不回来的事物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断线风筝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2卷:『却似石沉沧海,线断风筝,不见回来。』

(2)…声采,去了多时,约莫四更天气,却似石沉沧海,线断风筝,不见回来。急念收咒语,念到有三千余遍,不见些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3)…尹再教放下篮去取时,杳无踪迹,一似石沉大海,线断风筝。大尹和众官等候多时,且各自回衙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滨城区清怡中学的闻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线断风筝”。

(2)成语线断风筝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线断风筝”几个大字。

(4)小瓜不会写成语“线断风筝”的最后一个字。

(5)小丽写不出成语“线断风筝”,导致语文测试才考了97分。

(6)雨恬大哥哥给秋芸和筱棉讲述了“线断风筝”的历史典故

(7)大尹再教放下篮去取时,杳无踪迹,一似石沉大海,线断风筝。

(8)吕先生喝声采,去了多时,约莫四更天气,却似石沉沧海,线断风筝,不见回来。

(9)前往元宝山区实验中学的公车上,食努哥哥给孟鑫和燕佳讲了『线断风筝』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掴着手分开云雨,腾的似线断风筝。』

分字解释

风筝

风筝:[fēngzheng]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线

线:xiàn(1)(线儿)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而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一根线;一绺线;毛线;电线。(2)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3)细长象线的东西:线香。(4)交通路线:航线;运输线;宝成线(宝鸡到成都的铁路);沿线各站。(5)边缘交界的地方:前线;火线;防线;海岸线;国境线。(6)比喻所接近的某种边际:生命线;死亡线;饥饿线。(7)线索:眼线。(8)量词,用于抽象事物,数词限用『一』,表示极少:一线光明;一线希望;一线生机。

断:duàn 1、<动>截断;断开。《荆轲刺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察今》:『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伶官传序》:『至于扩、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动>阻隔;隔断。《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李愬雪夜入蔡州》:『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3、<动>断绝;中止。《滕王阁序》:『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4、<动>拒绝;回绝。《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5、<动>判断;决断。《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6、<副>绝对;一定。李商隐《无题》:『断无消息石榴红。』[断肠] 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忧伤到极点。[断鸿] 失群的孤雁。[断魂] 销魂神往。形容情深或哀伤。[断狱] 审理或判决罪案。

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筝:zhēng <名>古代一种弦乐器。张衡《南都赋》:『弹筝吹笙,更为新声。』

线

线:《未集中·糸字部》《广韵》《集韵》《韵会》□私箭切,音綫。《正韵》先见切,音霰。《说文》綫,古文作线。《周礼·天官》缝人掌王宫缝线之事。〈注〉线,缕也。又《冬官·考工记·鞄人》察其线,欲其藏也。〈注〉谓缝车之缕。《集韵》亦作絤□。

断:《卯集下·斤字部》《唐韵》《正韵》都管切《集韵》《韵会》覩缓切,□音短。《说文》作□。截也。《书·盘庚》乃断弃汝。〈传〉断,绝也。《诗·商颂》是断是迁。〈疏〉於是斩断之。又《广韵》《正韵》徒管切《集韵》《韵会》杜管切,□音□。绝也。《羣经音义》既绝曰断。《释名》断,段也。分为异段也。《易·系辞》其利断金。〈疏〉其纤利能断截於金。又《集韵》徒玩切《正韵》杜玩切,□音段。义同。又《广韵》丁贯切《集韵》《韵会》《正韵》都玩切,□音锻。决也。《易·系辞》以断天下之疑。〈疏〉决断天下之疑。又《书·秦誓》断断猗无他技。〈疏〉断断,守善之貌。又《周礼·地官·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敎,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取而断之。又《韵补》叶多卷切。《白居易·寄元九诗》一病经四年,亲友书信断。彼独是何人,心如石不转。又叶徒眷切。《鲍照·拟古》居人掩闺卧,行子中夜饭。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

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

筝:《未集上·竹字部》《广韵》侧茎切《集韵》《韵会》甾茎切。《正韵》甾耕切,□音争。《说文》鼓弦竹身乐也。《通典》筝,秦声也。《急就篇注》筝,瑟类,本十二弦,今则十三。《风俗通》筝,蒙恬所造。《集韵》秦俗薄恶,有父子争瑟者,各入其半,当时名为筝。《释名》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傅元·筝赋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史记·乐书》唐有轧筝。〈注〉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有声。又檐前铁马曰风筝。风动成音,自谐宫商。《元稹·连昌宫辞》鸟啄风筝碎珠玉。又草名。《尔雅·释草》傅,横木。〈注〉一名结缕,俗谓之鼓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