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事过境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ì guò jìng qiān
成语注音
ㄕㄧˋ ㄍㄨㄛˋ ㄐㄧㄥˋ ㄑㄧㄢ
成语简拼
SGJQ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事過境遷
成语辨形
境,不能写作『镜』。
雨过披毡衫
成语谜语
张飞审瓜
成语英文
the affair is over and 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
成语日文
物事(ものごと)がすぎれば,情勢(じょうせい)も変わる
成语法文
avec le temps,les choses ont changé
成语德文
die Zeiten haben sich geǎndert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成语释义

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语或本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时过境迁』

[成语辨析]

事过境迁指环境和情况随事情变化而变化;而『情随事迁』指思想感情因事情变化而变化。

成语用法

一、[义]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类]用在『消逝改变』的表述上。[例](1)当年的盛况,如今事过境迁,只有空留回忆了。(2)好汉不提当年勇,得奖之事早已事过境迁,不必再提!(3)我看这事的根由得等事过境迁以後,再来慢慢向他说明。(4)等到事过境迁,他才意识到这整件事根本就是个大阴谋。(5)这件事在当年很轰动,如今事过境迁,已没多少人记得了。(6)事过境迁之後,你才怪他不负责任,难道不觉得太晚了点吗?(7)当时即使我说过话,如今事过境迁,哪里还记得说了些什麽?(8)当初我的确很在意这件事,後来事过境迁,也就逐渐淡忘了。(9)事过境迁後,我发现大家的心态都有点改变,原有的信任感似乎消失了。(10)他俩原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可是已多年不见,恐事过境迁,形同陌路了。二、作谓语、宾语、分句;同『时过境迁』。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境过情迁、情随事迁、事过情迁、世易时移、物换星移、时过境迁、彼一时,此一时、时移俗易、沧海桑田、事过景迁、情逐事迁、事往日迁、物是人非、人非物是

反义词

一成不变、记忆犹新

关联成语

情随事迁、事过情迁、境过情迁

成语接龙

1、事过境迁→迁臣逐客→客死他乡→乡壁虚造→造极登峰→峰回路转→转败为功→功成不居→居不重茵→茵席之臣→臣心如水→水中着盐→盐梅之寄→寄迹山林→林下高风→风清月明→明珠暗投→投山窜海→海桑陵谷→谷父蚕母→母慈子孝→孝悌力田→田连仟伯→伯虑愁眠→眠花卧柳

2、事过境迁→迁风移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千金→金科玉条→条入叶贯→贯朽粟陈→陈陈相因→因公行私→私相授受→受制于人→人面狗心→心腹之疾→疾风迅雷→雷鸣瓦釜→釜底游鱼→鱼惊鸟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斟低唱→唱沙作米→米已成炊→炊沙镂冰→冰天雪地

3、事过境迁→迁风移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自珍→珍馐美馔→馔玉炊金→金声掷地→地广人稀→稀奇古怪→怪声怪气→气味相投→投闲置散→散灰扃户→户枢不蠹→蠹国耗民→民困国贫→贫困潦倒→倒背如流→流星掣电→电掣风驰→驰名天下→下逐客令→令人捧腹→腹饱万言

4、事过境迁→迁客骚人→人事代谢→谢家活计→计穷智短→短吃少穿→穿井得人→人心如面→面无人色→色如死灰→灰头土面→面若死灰→灰心短气→气满志骄→骄侈淫虐→虐老兽心→心浮气躁→躁人之死→死重泰山→山栖谷饮→饮水啜菽→菽水承欢→欢呼雀跃→跃然纸上→上当学乖

5、事过境迁→迁兰变鲍→鲍子知我→我行我素→素不相识→识微见远→远泝博索→索隐行怪→怪诞诡奇→奇文瑰句→句斟字酌→酌盈剂虚→虚往实归→归心如箭→箭拔弩张→张灯结采→采兰赠药→药到病除→除奸革弊→弊衣疎食→食前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平定台湾纪略·卷六二》:『旧设土牛,并无遗址可寻。从前设立时,不过筑土作堆,潦草塞责,本非经久之计。此时若不将埔地彻底清厘,事过境迁,界址必仍滋淆混。』

(2)《花月痕·第三〇回》:『文酒风流,事过境迁,下月这时候,你们不都要走麽?到彼时我却有两篇文赠你。』

(3)《黄绣球·第三回》:『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4)他俩原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可是已多年不见,恐事过境迁,形同陌路了。

(5)事过境迁後,我发现大家的心态都有点改变,原有的信任感似乎消失了。

(6)当初我的确很在意这件事,後来事过境迁,也就逐渐淡忘了。

(7)当时即使我说过话,如今事过境迁,哪里还记得说了些什麽?

(8)事过境迁之後,你才怪他不负责任,难道不觉得太晚了点吗?

(9)这件事在当年很轰动,如今事过境迁,已没多少人记得了。

(10)我看这事的根由得等事过境迁以後,再来慢慢向他说明。

(11)好汉不提当年勇,得奖之事早已事过境迁,不必再提!

(12)当年的盛况,如今事过境迁,只有空留回忆了。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事过境迁”几个大字。

(2)春云叔叔给茱姿和艺媛介绍了“事过境迁”的成语故事。

(3)菲菲写不出成语“事过境迁”的拼音。

(4)个人的危机也像国家的危机一样,要等到事过境迁,才能痛定思痛。

(5)会随事过境迁而改变的,不是爱。

(6)贾村高中的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事过境迁”。

(7)理由很简单-事过境迁-我们长官部属的关系已经消失,我没有必要再听你的命令,如此而已。

(8)美美不会写成语“事过境迁”的最后一个字。

(9)事过境迁,她接受专访时透露其实在人后却哭成泪人。

(10)事过境迁,现在的互联网业已是一个新形的产业。

(11)事过境迁,有利我们更能看清历史背后的前因后果,但愿当日我们曾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甚或完全无须处理。

(12)同理,今天认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事过境迁,未来是不是又可能成为大家认同的公理。

(13)许多关于家庭的重要事情已经早被发现了,也曾经有人通过实践去改变过,但事过境迁被人们遗忘了。

(14)作为一名已事过境迁的进气平在一个较高的量的空气可以凉快很多,你的引擎能呼吸更容易与限制股票系统。

(15)或许是我,一直舍不得放开,事过境迁也都记得,那些全是爱。

(16)但胡雪岩以为事过境迁,俄国兵舰的指挥官,不见得还会记着这段旧怨。

(17)三年前,他十分贪玩,不知用功学习,现在事过境迁,他判若两人,十分用功。

(18)理由很简单—事过境迁—我们长官部属的关系已经消失,我没有必要再听你的命令,如此而已。

(19)在去往靖江市靖城镇红卫初级中学的公交车上,俊义叔叔给冬南和锦雅讲解了『事过境迁』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成语典源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据《晋书·卷八〇·王羲之列传》引)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注](1)向:昔日、从前。

成语典故

『事过境迁』指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推究这句成语的源头,可能出自於王羲之〈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约了谢安孙绰等人,集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修褉的春游活动。後来王羲之写了一篇〈兰亭集序〉,记载这件盛事。这篇文章相传王氏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写得是遒媚劲健,如行云流水,正是王氏的书迹圣品。在文章中,作者有一段谈到,人的一生或得意,或失意。得意的时候如偶遇知己,可以倾吐平生心志;或者充满灵感,可以纵情於作品中。在这个当头,任谁也不会去考虑年龄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人的感情会随环境改变,过去自以为得意的事,到了後来,一回头看,已成往事,只能回味了。文人作家的创作灵感正是从这种感情转变中获得,然後一路来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段文字中的『情随事迁』可能就是後来『事过境迁』的典源。『情随事迁』的意思是:思想、感情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而『事过境迁』是指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二者一义之转,当有引申的脉络可寻。这句成语常见於後代小说中,例如在清朝的小说《黄绣球·第三回》中提到黄绣球遇到一场流言的困扰,後来乾脆躲在家里,等『事过境迁』後,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分字解释

过境

过境:[guòjìng] 通过或穿过边境。到沙头咀,得办过境手续。进口商品要缴纳过境税。

事:shì 1、<名>事情。《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名>特指战事。《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3、<名>政治事务。《触龙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4、<动>从事;做。《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5、<动>侍奉;服侍。《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量>件;样;种。郑处诲《明皇杂录》:『献白玉箫管百事。』

过:guò 1、<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名>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境:jìng 1、<名>边境;边疆。《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送至境。』2、<名>地域;区域。《饮酒》:『结庐在人境,而地车马喧。』3、<名>环境;境地。《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名>境况;处境。《徐霞客游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迁:qiān 1、<动>迁移;迁徙。《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其民于临洮。』2、<动>特指迁都。《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3、<动>变动;变更。《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动>调动;重新任命。《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5、<动>放逐;流放。《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迁客] 被贬谪到京城以外做官的人。[迁怒] 怒此而移于彼。

事:《子集上·亅字部》(古文)叓《唐韵》鉏吏切《集韵》《韵会》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又《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公也。又《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又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又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又《广韵》《类篇》□侧吏切。事刃,与倳剚同。别见人部倳字注。又《韵补》叶逝支切,音时。《蔡邕词》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又叶诗纸切,音始。《诗·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又叶疎语切,书上声。《韩非子·扬权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又叶常御切,音树。《易林》虽愠不去,复职内事。考证:(《书·大禹谟》三事正德,利用后生。)谨按后字误刊。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

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境:《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正韵》居影切《集韵》《韵会》举影切,□音景。《说文》疆也。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鲁语》外臣之言不越境。《史记·诸侯王表》诸侯比境。〈注〉地相接次也。《前汉·地理志》开地斥境。通作竟。

迁:《酉集下·辵字部》俗迁字。(迁)(古文)□□拪《唐韵》七然切《集韵》亲然切,□音千。《说文》登也。《广韵》去下之高也。《诗·小雅》迁于乔木。又迁徙也。《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攺。《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注〉懋,勉其民,徙有於无,交易变化,其所居积之货也。又移物曰迁。《礼·曲礼》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注〉诸物当前,跪而迁移之。又变易也。《左传·昭五年》吾子为国政,未攺礼,而又迁之。又徙国曰迁。《周礼·秋官·小司□》二曰询国迁。〈注〉谓徙都攺邑。又徙官曰迁。《前汉·贾谊传》谊超迁,岁中至大中大夫。又贬秩曰左迁。《史记·韩王信传》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是左迁也。又《张苍传》吾极知其左迁。〈注〉是时尊右□左,故谓贬秩为左迁。又《正韵》谪也,放逐也。《臯陶谟》何迁乎有苗。又君迁,木名。《左思·吴都赋》平仲君迁。又姓。又西烟切,音仙。《前汉·王莽传》立安为新迁王。〈注〉服□曰:迁,音仙。师古曰:迁,犹仙耳。不劳假借。又叶七情切,音清。《□琳·大暑赋》乐以忘忧,气变志迁。爰速嘉賔,式燕且殷。《李翺·祭韩愈文》疏奏辄斥,去而复迁,升黜不攺,正言时闻。(迁)考证:(《书·益稷》何迁乎有苗。)谨照原书改为臯陶谟。(《左思·吴都赋》君迁平仲。)谨照原文改为平仲君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