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毛泰山

鸿毛泰山,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鸿毛泰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óng máo tài shān
成语注音
ㄏㄨㄥˊ ㄇㄠˊ ㄊㄞˋ ㄕㄢ
成语简拼
HMT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鴻毛泰山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人死的价值轻重悬殊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鸿毛泰岱

成语接龙

1、鸿毛泰山→山童石烂→烂额焦头→头没杯案→案甲休兵→兵不接刃→刃树剑山→山溜穿石→石破天惊→惊心裂胆→胆战心寒→寒心酸鼻→鼻垩挥斤→斤斤计较→较长絜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顾→顾盼生辉→辉光日新→新婚宴尔→尔雅温文→文过遂非→非亲非故→故作玄虚→虚虚实实

2、鸿毛泰山→山颓木坏→坏法乱纪→纪纲人论→论功受赏→赏贤使能→能言快说→说三道四→四大皆空→空谷白驹→驹光过隙→隙穴之窥→窥牖小儿→儿女子语→语短情长→长才广度→度德量力→力所能及→及溺呼船→船坚炮利→利害攸关→关山迢递→递兴递废→废书而叹→叹老嗟卑

3、鸿毛泰山→山中宰相→相与一口→口辩户说→说地谈天→天相吉人→人己一视→视死若生→生不如死→死不回头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若必选择死所,而谓鸿毛泰山,轻重有异,则虽值当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章炳麟《敢死论跋语》

成语造句

(1)成语「鸿毛泰山」是一个联合式成语。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鸿毛泰山”几个大字。

(3)嘉力叔叔给凯方和仲玫讲述了“鸿毛泰山”的成语故事。

(4)澧县第四中学的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鸿毛泰山”。

(5)小都不会写成语“鸿毛泰山”的最后一个字。

(6)小瓜写不出成语“鸿毛泰山”,因此期中考试仅仅考了98分。

(7)在去田林县八渡乡八渡中学的公车上,子吴大哥哥给泽歆和妍博讲解了『鸿毛泰山』的典故。

(8)若必选择死所,而谓鸿毛泰山,轻重有异,则虽值当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见章炳麟《敢死论跋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分字解释

鸿毛

鸿毛:[hóngmáo] 鸿雁的毛,比喻极轻。

泰山

泰山:(1)五岳中的东岳。在山东省中部,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为游览胜地。(2)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泰山北斗;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3)岳父的别称。

鸿

鸿:hóng 1、<名>大型雁类的泛称。《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名>书信。《西厢记》:『自别颜范,鸿稀鳞绝,悲怆不胜。』3、通『洪』。(1)<形>大。《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名>洪水。《荀孑·成相》:『禹有功,抑下鸿。』(3)<形>强盛。《吕氏春秋·执一》:『五帝以昭,神农以鸿。』[鸿儒] 大儒,泛指学识广博的人。[鸿绪] 祖先的基业,多指帝王世传的大业。[鸿洞] (1)虚空混沌的样子。(2)弥漫无边,连成一片。

毛:máo 1、<名>动植物表皮所生的丝状物。《柳毅传》:『恨无毛羽,不能奋飞。』2、<名>头发;胡须。《子鱼论战》:『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3、<名>草木。《愚公移山》:『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名>五谷;庄稼。《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成语有『不毛之地。』

泰:tài 1、<名>《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天地相交、通顺,与『否』相对,表示亨通、幸运等。《孔雀东南飞》:『先嫁得府史,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2、<形>大方;不吝啬。《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才欲泰。』3、<形>骄纵;奢侈。《叔向贺贫》:『及恒子,骄泰奢侈。』4、<形>大。《汉书·食货志》:『收泰半之赋。』5、<形>通『太』。最;极。《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又] 过分;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泰山北斗] 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云。』后用以比喻某一方面负有名望为当世所敬仰的人。亦作『泰斗』、『山斗』。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鸿

鸿:《亥集中·鸟字部》《唐韵》户工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公切,□音洪。《说文》鸿,鹄也。《玉篇》鸿,鴈也。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鴈。《陆玑疏》鸿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肉美如鹰。又有小鸿如凫,色白,今人直谓之鸿。《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又旗名。《礼·曲礼》前有车骑,则载飞鸿。《郑注》鸿取飞有行列也。又通作洪,大也。《史记·河渠书》禹抑鸿水。《楚辞·天问》不任汨鸿,何以尙之。〈注〉鸿,大水也。又佣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为笋簴,小首而长,抟身而鸿,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笋。〈注〉鸿,佣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桡之,以眡其鸿杀之称也。〈疏〉释云:鸿即上文强是也。杀,即上文弱是也。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一年》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注〉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又鸿沟。《史记·苏秦传》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注〉在荥阳。又虫名。蜚鸿。《史记·周本纪》蜚鸿满野。〈注〉蠛蠓也。又姓。卫大夫鸿骝魋,见《左传》。鸿安丘,见《后汉书》。又人名。大鸿,尧臣名。梁鸿,汉人。又《广韵》《韵会》胡孔切《集韵》户孔切,□音汞。与澒同。《扬雄·羽猎赋》鸿絧緁猎。《师古注》鸿絧,直驰貌。又鸿蒙,元气也。《淮南子·俶真训》以鸿蒙为景柱。〈注〉东方之野日所出。又《集韵》《类篇》□虎孔切,音嗊。义同。又《集韵》胡贡切,音□。鸿洞,深远。一曰相连次貌。又《字汇》古送切,音贡。《淮南子·精神训》澒蒙鸿洞。〈注〉鸿,读如子赣之赣。又叶胡光切,音黄。《吕氏春秋》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考证:(搏身而鸿。)谨照周礼原文搏身改抟身。(《广韵》《韵会》胡孔切,《集韵》户孔切,□音永。)谨照原文音永改音汞。(《扬雄·校猎赋》鸿絧緁猎。)谨照原文校猎赋改羽猎赋。(《淮南子·俶真训》以鸿蒙为景。〈注〉鸿蒙,东方日所出地。)谨照原文为景下增柱字。鸿蒙东方日所出地改东方之野日所出。

毛:《辰集下·毛字部》《唐韵》莫袍切《集韵》《韵会》谟袍切,□音旄。《说文》眉发之属,及兽毛也。《释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自覆冒也。《诗·小雅》不属于毛。〈注〉毛者,体骨之余气末属也。《周礼·秋官》《司仪》王燕,则诸侯毛。《郑注》谓以须发坐也。《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注〉颠,顶也。毛,发也。次列顶发之白黑,使长幼有等。又发班白曰二毛。《礼·檀弓》古之征伐者,不获二毛。又兽为毛虫。《周礼·地官》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注〉毛物,貂、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礼·月令》孟秋之月,其虫毛。又《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正义曰》羽,鸟也。毛,兽也。又牺牲纯色曰毛。《史记·三王世家》鲁有白牡、騂刚之牲,羣公不毛。〈注〉何休曰:不毛,不纯毛也。又草也。《左传·隐三年》□溪沼沚之毛。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又桑麻五谷之属皆曰毛。《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注〉郑司农云:谓不种桑麻也。《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注〉不毛者,硗确不生五谷。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为辅,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又去毛曰毛。《诗·鲁颂》毛炰胾羹。〈注〉毛炰,烂去其毛而炰之。又柔毛,羊也。《礼·曲礼》羊曰柔毛。又莎草曰地毛。见《广雅》。又扻毛,盐草也。见《雷斆·炮炙序》。又《高丽方言》谓苎曰毛,苎布曰毛施背,见《鸡林类事》。又闽南人谓毛曰膜。见《井观琐言》。又梵言钦跋罗,此云毛。顩钵罗,《西域记》云织细羊毛。褐赖缡,《西域记》云织野兽毛。又国名。又姓。《左传·僖二十四年》鲁卫毛耼,文之昭也。《广韵》周武王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钜鹿,避雠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苌,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又竹名。《顾恺之·竹谱》南岭有毛竹。《刘美之·续竹谱》毛竹,生武夷山。《李商隐诗》武夷洞里毛生竹。又与髦通。《仪礼·士丧礼》马不齐髦。〈注〉今文髦为毛。亦作□。《周礼·天官·司裘注》中秋鸟兽□毨。亦作旄。《史记·夏本纪》羽旄齿革。又《集韵》莫报切,音帽。择也。郑康成说或从手作□。通作芼。又蒙晡切,音模。《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太子贤曰:案《衍集》作无,今俗语犹然者,岂古语亦通乎。当读如模。《集韵》又作□。考证:(《史记·夏本纪》羽□齿革。)谨照原文□改旄。

泰:《巳集上·水字部》(古文)夳《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太。《说文》滑也。又大也。《前汉·郊祀歌》扬金光,横泰河。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又甚也。《诗·小雅》昊天泰怃。又宽也,安也。《论语》君子泰而不骄。又侈也。《晋语》恃其富宠以泰於国。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陵泰丘。又风名。《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注〉西风成物,物丰泰也。又山名。《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又有小泰山,在朱虚县,汶水所出。又州名。本晋海陵郡,今属扬州府。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属济南府。俱见《广舆记》。又泽名。《山海经》瀤泽之水,东北流,注于泰泽。又社名。《蔡邕·独断》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又尊名。《礼·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又《韵补》叶他计切,音替。《曹植·七启》元化参神,与灵合契。惠泽播於黎苗,威灵镇乎无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齐泰。《说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考证:(有小泰山,在朱虚县,汝水所出。)谨按前汶字注引水经汶水出朱虚县泰山。郦道元注汶水出县东西峿山,山在小泰山东。据此汝字谨改汶字。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