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之臣

逋逃之臣,逃亡的罪臣。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无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

逋逃之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ū táo zhī chén
成语简拼
BTZC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逋逃之臣
成语谜语
逃犯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逃亡的罪臣。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逃犯

相关成语

成语接龙

逋逃之臣→臣心如水→水火之中→中冓之言→言行相诡→诡谲怪诞→诞幻不经→经年累月→月落乌啼→啼饥号寒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奔奔不会写成语“逋逃之臣”的最后一个字。

(2)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逋逃之臣”几个大字。

(3)含含写不出成语“逋逃之臣”的拼音。

(4)楼下中学的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逋逃之臣”。

(5)肇哥哥给懿晗和海冰介绍了“逋逃之臣”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无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

分字解释

逋逃

逋逃:[būtáo] (1)逃亡;逃窜。千计逋逃。(2)逃亡的罪人;流亡的人。

逋:bū 1、 <动> 逃;逃亡。《中山狼传》:『狼失声而逋。』2、 <动> 离开。《后汉书·刘陶传》:『使男不逋亩,女不下机。』

逃:táo(1)逃跑;逃走:逃匿;逃脱。(2)逃避;逃荒。

之:zhī 1、 <动> 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 <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 <代>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 <代> 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 <代>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 <助>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 <助>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 <助> 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 <助> 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 <助> 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 <助> 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 <助> 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臣:chén 1、 <名> 俘虏;奴隶。《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2、 <名> 官吏;臣属。《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 <动> 称臣;臣服。《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家,中不索交诸侯。』[又] <名使动> 使……称臣;臣服。《毛遂自荐》:『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4、 <名> 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5、 <名> 秦汉以前在人面前表示谦卑的自称。《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荆轲刺秦王》:『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臣服] 1.以臣礼事君。《尚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于先王。』2.称臣降服。陈寿《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臣节] 人臣的操守。[臣虏] 1.奴隶。2.奴役。[臣仆] 奴仆。[臣妾] 1.奴隶。《战国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满海内矣。』2.使为奴隶。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我也。』

逋:《酉集下》《辵字部》《唐韵》博孤切《集韵》《韵会》《正韵》奔谟切,□音哺。《说文》亡也。《书·大诰》于伐殷逋播臣。〈注〉逋亡播迁之臣也。《易·讼卦》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象曰:不克讼,归逋□也。《左传·文六年》赵宣子为政,董逋逃。〈注〉督□逃有罪之人也。又《广韵》悬也。《正韵》欠也。凡欠负官物,亡匿不还,皆谓之逋。《前汉·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后汉·光武纪》为舂陵侯家讼逋租。又《段熲传》洗雪百年之逋负。

逃:《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说文》亡也。《书·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注〉谓有罪逃亡之人也。又《广韵》避也,去也。《史记·吴世家》季札让逃去。〈注〉谓让位而逃也。《后汉·谢该传》良才抱璞而逃,所谓往而不返者也。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记·高祖纪》项羽围成臯,汉王跳。〈注〉跳,音逃。《前汉·燕王泽传》跳驱至长安。又叶田黎切,音题。《刘歆·列女赞》卫君不听,后果遁逃。许不能救,女作载驰。《集韵》逃,俗作迯,非是。□,古文造。考证:(《史记·高帝纪》项羽围成臯,汉王跳。)谨照原文高帝改高祖。(《前汉·刘泽传》跳驱至长安。〈注〉跳,音逃。)谨照原文刘泽改燕王泽。注跳音逃语见史记不在汉书,今移於上文汉王跳之下。(《说文》逃,一作□。俗作迯。)谨按说文无此语。今照集韵改为集韵逃,俗作迯,非是。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臣:《未集下》《臣字部》《唐韵》植邻切《集韵》《韵会》丞真切,□音辰。事人之称。《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白虎通》臣者,缠也,励志自坚固也。《广韵》伏也。仕於公曰臣,任於家曰仆。《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诗·小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前汉·王陵传》陈平谢曰:主臣。〈注〉文颖曰:惶恐之辞,犹今言死罪。晋灼曰:主,击也。臣,服也。言其击服。惶恐之辞。《通雅》发语敬谢之辞,犹主在上,臣在下,自然敬恐也。又姓。《奇姓通》唐臣悦,着平陈纪。又《韵补》叶音禅。《道藏歌》跻景西那东,肆觐善因缘。常融无地官,皆是圣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