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鹬争衡

蚌鹬争衡,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蚌鹬争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àng yù zhēng héng
成语简拼
BYZH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蚌鷸爭衡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两者相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蚌鹬相持

成语接龙

蚌鹬争衡→衡门深巷→巷议街谈→谈吐风雅→雅人深致→致治之世→世世代代→代人捉刀→刀山火海→海水群飞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成语「蚌鹬争衡」是一个主谓式成语。

(2)朵儿写不出成语“蚌鹬争衡”的拼音。

(3)建哥哥给欣瑜和筱酣讲述了“蚌鹬争衡”的历史典故

(4)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蚌鹬争衡”几个大字。

(5)我们都明白蚌鹬争衡谁都是受害者。

(6)芗城中学的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蚌鹬争衡”。

(7)小丹不会写成语“蚌鹬争衡”的最后一个字。

(8)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出租车上,郅霖叔叔给莎彤和蕊芸讲了『蚌鹬争衡』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蔡寅《变鸦楼三十年诗征序》:『蚌鹬争衡,鱼龙曼衍,离奇变幻之局,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

分字解释

争衡

争衡:[zhēnghéng] 争强斗胜,比试高低。与吴越争衡。――《资治通鉴》。

蚌:、bàng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壳表面黑绿色,有环状纹,里面有珍珠层。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种类产珍珠。、bèng蚌埠,市名,在安徽。

鹬:yù 1、 <名> 一种水鸟。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食小鱼或贝类。《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成语有『鹬蚌相争』。2、 <形> 飞得很快的样子。木华《海赋》:『鹬如惊凫之失侣。』

争:zhēng 1、 <动> 争夺。《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2、 <动> 竞争。《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矣。』3、 <动> 争论。《 <指南录> 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zhèng <动> 规劝。后来写作『诤』。《后汉书·王充传》:『以数争不合,去。』

衡:héng 1、 <名> 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车辕上的横木。《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又] 泛指横木。《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 <名> 秤杆;秤。《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又] 称量;比较。如『衡量』、『权衡』。3、 <动> 匹敌;对抗。《 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4、 <形> 通『横』。 贾谊《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衡人] 以连衡计策从事游说的人,即战国时张仪之流。[衡宇] (1)指简陋的房屋。(2)宫室 庙宇的通称。

蚌:《申集中》《虫字部》《唐韵》《集韵》《正韵》□步项切,音棒。《说文》蜃属。《尔雅·释鱼》蚌含浆。《本草》生江汉渠渎间,壳堪为粉。《吕氏春秋》月望,则蚌蛤实。《左思·吴都赋》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拾遗记》阴泉在寒山之北,有黑蚌飞翔来去。又《正韵》蒲浪切,傍去声。义同。又《唐韵古音》步孔切《郭璞·山海经·欧丝野赞》女子鲛人。体近蚕蚌。出珠匪甲,吐丝匪蛹。化出无方,物岂有种。又《集韵》白猛切,音□。与蠯通。又敷容切,音丰。与蜂通。或作蜯、蛖。

鹬:《亥集中》《鸟字部》《广韵》余律切《集韵》允律切《韵会》《正韵》以律切,□音聿。《说文》鹬,知天将雨鸟也。知天文者冠鹬。陈藏器云:鹬如鹑,色苍喙长,在泥涂。邨民云:田鷄所化。《战国策》苏秦曰:鹬蚌相持。又一种翠鸟曰鹬。《尔雅·释鸟》翠鹬。《郭注》似燕,绀色,生鬰林。〈疏〉李巡曰:鹬,一名翠,其羽可以为饰。又一种,赤足,黄文,曰鹬。《左传·僖二十四年》郑子臧好聚鹬冠,是也。又《正韵》疾飞貌。《木华·海赋》鹬如惊凫之失侣。又《集韵》食律切,音术。《广雅》鶙鵳鹬子笼脱鹞也。《曹宪注》鹬音述。惊字原刻从敬从鸟。《考证》已改正。考证:(《木华·海赋》鹬如〈敬下鸟〉凫之失侣。)谨照原文〈敬下鸟〉凫改惊凫。

争:《巳集中》《爪字部》《唐韵》侧茎切《集韵》甾耕切,□音筝。《说文》引也。从□⺁。《徐铉曰》⺁音曳。□二手而曳之,争之道也。《广韵》竞也。《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玉篇》谏也。又讼也。《增韵》理也,辨也。《礼·曲礼》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又姓。《正字通》印薮有争不识,争同。又《集韵》侧逬切,筝去声。义同。又《广韵》本作诤,谏诤也,止也。《孝经·谏诤章》天子有争臣七人。《韵会》俗作争,非。考证:(《礼·曲礼》非理不决。)谨照原文非理改非礼。

衡:《申集下》《行字部》《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何庚切,□音行。《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汉·律正志》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荀子·礼论》衡诚悬矣,则不可欺以轻重。又《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传〉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汉书注》衡谓浑天仪也。又楼殿边栏楯也。《前汉·袁盎传》百金之子不骑衡。又勺柄,龙头也。《周礼·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衡四寸。又眉目之间也。《蔡邕·释诲》扬衡含笑。《左思·魏都赋》盱衡而诰。又斗之中央也。《前汉·天文志》衡殷南斗。又横也。《前汉·□法志》合纵连衡。《师古曰》战国时,齐楚韩魏燕赵为纵,秦国为衡。秦地形东西横长,故为衡也。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触也。《周礼·地官》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又《小尔雅》斤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又维持冠者曰衡。《左传·桓二年》衡紞紘綖。又掌山林者谓之衡。《周礼·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泽之材。又阿衡,官名。《书·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又地名。《周语》以诸侯朝于衡雝。〈注〉衡雝,郑地,在今河内。又山名。《尔雅·释山》江南衡。〈注〉南岳衡山也。又水名。《水经注》衡水东经阜城县故城。又姓。《通志·氏族略》伊尹为汤阿衡,子孙因以为氏。一云鲁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汉有衡威、衡骠卿。又与蘅通,杜衡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东则有蕙圃、衡兰。又《集韵》胡盲切。与横通。《诗·齐风》衡从其亩。〈疏〉衡,古通横。又《诗·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衡木为门也。又《毛诗古音考》音杭。《小雅》:约軧错衡,八鸾瑲瑲。《史记·自序》: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叶音杭。《说文》从角、大,从行。《韵会》俗作□,非。考证:(《左传·桓五年》衡紞綋綖。)谨照原文五年改二年。綋綖改紘綖。(史记传序,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作盛阿衡)谨照原文传序改自序。作盛改德盛。